中国电影大片取得高票房的同时,应该对题材选择做重新审视。面对好莱坞电影对市场的不断冲击,中国电影大片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中国电影围绕市场运作的努力使两类影片占据了发行放映的主流:一类是高成本、大制作的娱乐大片;一类是低成本、小制作的喜闹剧。而无论是商业大片还是喜剧小片,在题材的选择上都热衷于选择“过去”的故事。与此相对,好莱坞大获市场成功的影片却更热衷于讲述关于“未来”的想象。当《阿凡达》把时间推进到2154 年去讲述一个发生在潘多拉星球上的未来世界时,《孔子》则以退回到两千多年前的至圣先贤时代来复原(或者消解)历史。 问题不在于重述历史就是保守和陈旧,问题也不在于想象未来就代表先进和开放。实际上,无论是历史还是未来,叙事所指涉的仍是现实。发轫于好莱坞的类型电影有着自己横扫世界的传统秘笈。美国文化中清教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在娱乐的好莱坞不露痕迹地被重复再重复,在这个意义上,好莱坞类型片几乎可以被解读为当代社会的神话,内在地整合着日渐多元与破碎的价值观。美国类型片的另一大支柱在于建立在心理认同机制基础上的一整套视听符码表意系统,以作用于观众的情感认同为终极目标。 与之相比,国产电影对于类型电影的理解中既缺少对价值观的把握,也没能建构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表达符码与观众沟通。价值观的混乱与表达符码的疏离成为观众难以接受作品的主要原因。即使是获得票房胜利的作品,也存在着接受上的困惑。中国电影在市场的压迫下逐渐背离了对现实的敏锐观察转而走向了对历史的反复涂抹之中,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再书写来创造一个想象中的盛世奇观,但却由于价值判断上的两难处境——既不认同于传统的也难以建构时代的,而建造了无数苍白的历史幻影。而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本人对于生活的表达和判断缺席了,应有的社会和人文关怀退场了。 原载:《电影艺术》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