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研究者从社会人生、文学、文化的维度,宏观地对金庸的武侠小说作出了审视,得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并给予了褒大于贬的评价。另一方面,道教中的全真教,是影响巨大、流传至今的两大道教流派之一,然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一篇论文.具体地结合金庸的一两部小说,从历史宗教文献与文学的角度,对金庸小说与历史上的全真教及其主要人物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笔者近两年对宋金元时期的道教与文学作过探讨①,有一些心得体会,限于篇幅,在这里探讨一下金庸小说对宋金时期全真教及主要人物的诊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上全真教的初传时期和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 金庸先生有关全真教的描写主要出现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以下简称《射雕》、《神雕》),故本文所说的金庸武侠小说指这两部小说。要想正确地评价金庸先生是否在其小说中正确地诠释了宋金时期的全真教及主要人物,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与两部小说有关的全真教初传时期的发展史、全真教最主要人物。全真教最原始、最完整的资料集中在大型丛书《道藏》中,它是当今世界上有关道教、道家最权威、最全面的资料,共收书1 473种,故本文的引文以该丛书为主。 全真教创建于宋金时期,流传至今,是晚唐以来逐渐兴盛的内丹派道教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旧有道教符篆道教极其凋弊的适宜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宋金时期是全真教的初传时期,王重阳和马钰是该时期最主要的人物。全真教创建者王□,原名中孚,人道后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后人常称为王重阳。他是汉族庶族地主出身的士人,宋徽宗正和六年(公元1112年)出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的一个富裕人家。据《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记载,王重阳既“通经史”,又“善骑射”。[1](p371)《金莲正宗记》也有记载:少年时,王重阳勤奋攻读儒家经典,企图科举仕进.但没有成功。后来他弃文习武,终于考取了刘豫所建的“大齐”国武举,名中甲科。[1](p348)郭梅先生对此作了考证.认为王重阳“所应科举则当为齐国傀儡政权的科举”。[2]以上说法细节有所不同,但王重阳早年曾追求功名、有通过科举而青云直上的意图,是可以肯定的。因此可以看出,与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大部分人一样,王重阳年轻时热衷于仕进,其《全真集》卷九《悟真歌》自称:“不修家业不修身,只惩望他空富贵。”[3](p739)当时的“大齐”——刘豫政权本是金朝的傀儡,金朝入主中原后,政局稍微趋于稳定,便废掉了“大齐”取而代之。将占领区直接划归自己管辖。 在因宋金两国交战而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汉族文人靠科举夺取功名是没有什么太大出路的,在异族统治之下的汉族官吏自然得不到重用,结果王重阳只被派到一个小村庄当了一名收酒税的小官吏。特别是“大齐”被废后,关中沦入金人的统治之下,值此社会大变动的王重阳,大概亦曾怀过乘时而起、兴汉复宋的希望.正是“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于是慨然入道”。[3](p723)后来他一气之下,愤然放弃官职. 回到了家乡。王重阳在仕途无望的痛苦生活中,曾一度打算皈依佛门,但他最终选择了道教。他自称于正隆四年(1159年)在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授以真诀,作诗自述云:“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 [4](p701)到王重阳收门徒的时候,便明确地宣布,他所遇异人为鼎鼎大名的仙人吕洞宾,这就是全真教历史上有名的“甘河证道”。甘河“遇仙”后,王重阳假托疯病,离家进入终南南时村修炼。一直到大定七年(1167年).他只招来为数不多的几个徒弟,在附近没产生多大影响,他提出三教同源主张的初期,并没有得到什么社会反响。这年夏天,他忽然焚其所居茅庵,东出渔关,赴山东半岛传教,终于获得成功。他为什么要出关传教呢?很可能是王重阳认为乡人的成见总是难改,他有什么举动,乡人以为“王害风”又在发疯,故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历史的先知往往不会在自己的故乡被认可的,耶稣如此,王重阳也是如此。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