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视剧传播要注重精神效果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曾丽明 陈嬿如 参加讨论

    今天,收看电视剧已成为老百姓公认的重要消遣方式之一。假如白天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难题、纠结、矛盾、冲突,在沉湎于电视剧情节的这段时间里,或可暂时忘却、搁置,此为收看电视剧的“转移”效果——通过占用观众的时间和精力,转移他们对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心绪随着电视剧中虚构世界人物的命运而起伏,不再思想自身生活中的痛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靠无害但未必有益的活动打发时间,转移注意力,是必须的、可行的一种方式,但也是较为低级的一种方式。眼下,国产电视剧每年突破一万集,其中有许多“观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型电视剧,如蹩脚的言情剧、警匪片、古装戏、武侠剧等。现代题材的电视剧,除了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以外,其它无非是乡村家族的爱恨情仇,繁华都市的豪门恩怨,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都市中的商场、情场纠葛,外加小资生活情调的渲染。它们的传播效果止于吸引眼球,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从国家文化建设发展、国民精神素质提升的视角看,这不啻自动放弃了对广大观众进行娱乐式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
    那么,“高级”的传播效果如何体现呢?笔者认为,比“转移”高一个层次的是“排遣”效果。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都市中国人,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工作压力通常较大,心理情绪相对紧张,亟待外在力量的干预和舒缓,以免积怨成疾。收看内容适当的电视剧,有望部分地实现这一目标。诚如上文所说,“转移”效果的自然延伸就是“排遣”效果,即通过观看电视剧,令观众反观自身的现实处境,驱赶心中郁积的不良情绪,或从电视剧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幸运,或从电视剧主人公的绝境奋起中受到精神的激励(如《张小五的春天》);或从电视剧主人公的成功与成长历程中得到启发,实现励志效果(如《我的美丽人生》)。这些效果,都有助于将观众在生活中与现实、与他人、与自身的冲突化解在心理层面,可谓一种“排遣”。
    当今某些国产电视剧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于作品所传达的感情讯息和精神蕴涵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扭曲的、污染的,这不仅无法帮助观众排遣不良情绪,甚至还会令他们心情恶化,在观看后产生许多不良联想。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是电视在美国社会大行其道的时候,传播学者便通过长期跟踪调查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看电视较多的人会对自身所处环境产生与实际情况相背的看法。比如看多了警匪剧或涉案新闻,便觉得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充满危险,缺乏安全感,而事实上当时的社区安全情况远非那么糟糕。且看今日电视荧屏,充斥着商场阴谋,“谍战”频仍,“鬼影”闪烁,连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家庭伦理剧也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算计。这样的电视剧看多了,难免对部分观众的心理和思想产生不良影响,至少是扭曲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有传播效果理论认为,观众自身具有很强的主动选择和辨别能力,他们会“过滤”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只选择和利用对自己有利和有用的传媒内容。但收看电视剧的行为有较强的连续性,一“沾”上往往难以自拔,而且由于观众认定电视剧内容是“虚构”的,心理防线难免降低,认为不过是“娱乐”和“放松”,打发时间而已,结果反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了大量“垃圾”情感。至于反映城市生活的电视剧,“豪华风”和“滥情风”屡禁不止,对许多观众产生误导。据调查,许多农村观众通过电视剧得知“原来城里人这样生活”,对自己入城以后的前途生发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与电视新闻主要作用于观众的思想不同,电视剧重点瞄准观众的情感,或让他们哭,或让他们笑,或让他们“醉”,惟独不能让他们“累”,哭过笑过,马上忘却,以便后续的相似或同类题材电视剧可以继续长驱直入观众的心灵,每次都搅动他们的情感,调动他们的注意力,保持设定的收视率。电视剧生产和播出的这种逻辑本身,决定了很难树立最高的传播目标—升华。
    继“转移”和“排遣”之后,“升华”应是电视剧——甚至是广义上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应该努力达到的效果。在大多数人因忙碌、浮躁、功利而无暇阅读文学作品的今天,电视剧就相当于“电子小人书”,让观众通过这一窗口认识生活,感悟生活,体验别人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这些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都离不开电视剧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电视剧创作者和拍摄者似乎总是低估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期待,认为他们只想“乐呵乐呵”,所以,荧屏上不常出现类似“大爱”、“至善”、“救赎”的故事,即便有,也被处理得很煽情,既走味又走样,全然不可信。
    其实,不论是革命者殉难的轰轰烈烈,还是寻常百姓生活的琐琐碎碎,其中都隐藏着生活、生命、生灵的内在逻辑,若能用合适的电视语言表达出来,对观众的情感必然会产生震撼,以致升华。2010年热播的电视剧《江姐》就成功地将革命历史题材的宏大壮烈融于生活故事和情感经历的感人与缠绵,让观众在荧屏上见到一个既是英雄又身为人妻、人母的有血有肉的女性。电视剧《毛岸英》深得评论家青睐,并获观众欢迎,原因之一在于它提醒人们:即便是伟人也有儿女情,家务事,只不过他们能以国家为重,甚至牺牲小家,更树立了高级领导干部子女的楷模。这样的电视剧有助于引导观众实现感情净化和境界升华。相比之下,某些“重拍”版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定位有所偏差,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似乎就过分渲染了斗争的残酷与血腥,对英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升华的过程缺少足够的展开。电视剧版《洪湖赤卫队》固然“好看”,但比起原作外加的一些黑帮人物和“阴谋”情节总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就像在其他反映旧时代“黑道”和“白道”纷争的电视剧中看到的故事一样。一味地追求“好看”,只能给观众带来一时的收视快感,忽略了长久的美感,特别是令人感情升华的精神美感,如崇高感。
    升华往往从真正的感动开始,而感动今天中国人的,仍然离不开:纯真的动机,善良的行为,美好的情感。去年反映较好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如《今生欠你一个拥抱》《老大的幸福》《张小五的春天》等,都从不同角度证明广大的电视剧观众并不总是无原则地偏好“猎奇”剧,而是更喜欢平淡、朴实、真切。有句话说得好:对老百姓而言,生活就是最大的政治。改革开放的成果和问题,最终都体现在基层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拍日常生活,最忌讳将其处理成庸长的流水账。某些这类题材的电视剧产生了“鸡肋”收视效果,就在于它们没有经过足够的“升华”。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另一种倾向,即把“升华”片面地理解为“拔高”,那样一来,电视剧中的情节和人物会看上去很假。
    我们的创作者应从丰富的生活中挖掘出真正的“金矿”,提纯成优秀的电视剧,使广大观众在收看中,不仅转移负面注意力,还排遣不良情绪,更升华自己的思想感情,放大平静、愉悦、积极、向上、仁爱、温暖、关怀、感动等等正向情绪,这样的作品才能体现电视剧作为艺术的社会担当,既帮助观众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也能愉悦主创人员的感情和心灵。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