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关注中国西部命运的人——记学者、探险家杨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瑞田 参加讨论

     围绕中国西部,我们有太多的话题。近年来,一系列惊人的探险发现,不仅惊呆了地理、考古、历史、文献等学界,也让一批探险爱好者热血沸腾,甚至改变了以往的生活节奏,去远离故乡的西部探险。
     今年年初,由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播发的中国探险科考队在新疆重新发现小河遗址的消息,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投向西部。小河遗址———这个有1000口棺材的古墓葬是西部探险史上最有名的遗址之一。它于20世纪初被奥尔得克发现,1934年,瑞典探险家贝格曼经过艰难跋涉,再次找到了这处遗址。经过这位探险家的悉心研究使小河遗址名扬天下。可是,自从奥尔得克、贝格曼离开小河遗址以后,它就被埋没在时间和风沙中了。许多探险家试图找到小河遗址,可惜,均无功而返。
     在一个世纪结束和一个世纪开始的时间跨度里,小河遗址被重新发现,作为小河遗址的重要发现者之一,杨镰感慨万千。这位与新疆结缘的探险家、学者、作家,又一次完成了一名探险家的重要使命———即发现被历史埋没、被时间冷落的文明遗迹。
    正如同杨镰对西部是熟知的,西部对杨镰也不陌生。
    1968年3月,杨镰作为“老三届”的中学毕业生,将去新疆哈密位于天山北麓的军马场“接受再教育”。在33年前的那个冷风料峭的初春,杨镰去向父亲杨晦的挚友———著名诗人冯至先生告别。听说杨镰要去新疆,冯至先生让保姆用热毛巾闷湿并揭开被“红卫兵”贴在书柜上的封条,取出一本竖行繁体字的书送给杨镰。这本书就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自传《我的探险生涯》。杨镰并不知道斯文·赫定是谁,也不会知道新疆的开阔和厚重。他告别了令人尊敬的冯至先生,怀揣《我的探险生涯》前往新疆哈密,开始了一个“牧马人”的传奇生涯。
     赴新疆前的精彩序幕,当然要影响杨镰的一生。
    在新疆他分阶段阅读着《我的探险生涯》,每读一遍,对新疆、对自己都有新的认识。但是,杨镰还没有感觉到,新疆将和他的生命融和在一起。新疆的贫苦生活,甚至让他觉得窒息。这并不奇怪,认识新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热爱新疆更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
    1981年4月,杨镰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国招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攻读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在书斋里,他又看到了另外一个新疆,塔里木河绵延流长,绿洲遍布、城邑纵横交错。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充满生机的新疆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绿洲成了鲜见的风景?沙漠又是什么时候肆虐地扩张,逼迫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迁徙?杨镰开始回想他所经历的新疆,开始猜想着《我的探险生涯》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1983年,杨镰再一次来到新疆,此后就未曾间断。在天山以北的准噶尔,在南疆塔里木,密布着杨镰的脚印。他数次环游考察塔里木,数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甚至在一年的时间里4次往返于新疆和北京。他的“三河探险”———考察塔里木河、和田河、孔雀河已取得重要的学术成果;而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险生涯》他也读破了一本又一本。
     杨镰说,中国西部是一部打开的大书,自己是它忠实的读者,热情的宣传者,倾心的注释者,无条件的崇拜者。
     不错,从一开始,杨镰就把自己的关注集中在人和生存环境这个宏观题目上。塔里木人的命运,中国西部的历史使命,始终是杨镰关注的焦点。他用小说、纪实文学、考察报告、论文、专著,陆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与时下的通俗探险家不同的是,杨镰不仅仅靠勇气去探险、去发现。这位宽容的人文学者承认如同“行为艺术”的探险活动也有价值,只是自己不能这样做。他想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去实地发现先人的遗存,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的亲和与矛盾。作为一名探险家,杨镰的准备是充足的。在新疆4年的“牧马人”生活构成了他探险的生活根基,《我的探险生涯》等一系列外国探险家的著作又开阔了他探险的视野,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他又清理了自己的探险思路。可以这样讲,杨镰探险与发现的新疆不是想象中的新疆,他把古代文献、外国探险家的成果和自己的亲身游历结合在一起,以立体的思维开创自己探险、科研、创作的事业。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荒漠独行》、《最后的罗布人》、《发现西部》等作品;同时,又与他人共同编译了《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探险与发现》等丛书,又编写了《中国西部探险》丛书。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0余年前就出版了以西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千古之谜》、《青春只有一次》。去年,他的又一部长篇小说《生死西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系列有关西部的散文、随笔在《十月》等期刊连载,并受到文学界的好评。
     关注西部,已经成为中国各界的共识。西部探险的持续升温,也可以说是一种证明。著名地质科学家黄汲清先生说,21世纪要从西部开始。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矿资源,是我们同中亚各国沟通的桥梁。杨镰告诉我们,要想进一步了解中华,也一定要到西部去看看,因为那里是海路开通之前,中华民族吸收外来文明、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唯一渠道。杨镰又说,西部探险,实际上是为开发西部做准备。首先要让人们认识西部,知道西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如,西部本来水源就紧张,有的地方平均使用还可勉强维持,但由于在河流的上游盲目开发新垦区,截断了水源,使下游的居民点全变成了沙漠。杨镰的忧虑也影响到他的探险发现活动。这位探悉了和田绿洲的沙漠变迁过程和楼兰文明的发展变迁过程及巴里坤地区古今文明变迁过程的著名探险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着手“寻找南河”的探险活动。在古代典籍中,塔里木河有南河、北河之分,可是,南河已不见踪影。它流向了哪里,又是在哪儿消失,原因何在?诸问题困扰着杨镰。他认为,“寻找南河”是自己关心人类与生存环境问题的延续,只有搞清了西部环境的特殊性,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开发西部、保护西部。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1月07日第十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