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南粤》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电视剧。它展现了粤东山区贫困乡梅山乡党委书记陈伟华在当地领导及企业家的支持帮助下,因地制宜,带领全乡农民开山种茶种果,发展“三高”农业,走绿色环保、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带领农民走上小康之路的奋斗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宏大主题和深刻内涵,在电视剧中得到了形象的阐释。港商投资的电镀厂的确给当地政府和农民增加了收入,但它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陈伟华一上任,就果断关闭了电镀厂,立志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之路。他依托山林资源,种茶植果,进行以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既为当地脱了贫,又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片秀美的山川。 第二,在揭示科学发展这一深刻主题的同时,也为观众塑造了一位有着科学的政绩观、堪称楷模的基层干部陈伟华的形象。他的一句台词:“百姓给我巴掌大的地方,我要为百姓撑起一片天”, 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中,反复出现,掷地有声,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动,生动地表达了一位一心执政为民的好干部的心声,而电视剧围绕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而展开的整个故事,也正是形象地反映他如何践行这句誓言的。他的激情和魄力,苦干和睿智,都是源于他对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的深厚感情。 《春暖南粤》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艺术手段突出表达了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部电视剧应该说有着一个高屋建瓴般的明晰宏大的主题——如何科学发展。这种反映重大主题的片子很容易产生的弊端是枯燥、流于说教。但该剧成功地避免了这点。换言之,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是用艺术的语言实现了对于一个深刻理念的出色阐释和表达这一切的,因此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它的难能可贵之处,首先是成功地塑造了多位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了,性格立起来了,故事的发展便获得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所表达的理念、思想,也就具备了血肉丰满之感,变得灵动起来,具体起来,可感可触,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而非是从外面强行赋予的。特别是对两位主人公、同时上任乡镇党委书记的陈伟华和万峰强,都有着很生动、细腻的刻画。两人都是莲花县的优秀青年干部,有能力,有抱负,彼此都把对方当做竞争对手,要以超过对方来印证自己所选择的做法的正确。因为各自的性格、品德、动机、观念不同,他们最终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编剧对于两人不同人生目标的追求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发展道路的追求,当然是有着自己的价值倾向的,但并没有简单化处理,而是从展现生活和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着手,使得故事和人物充满了真实感。 同时,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没有陷入那种简单的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价值判断中,而是充分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和复杂。处处为自己私利考虑的许文才,视陈伟华为绊脚石,一心想把他搞下去,但随着对陈伟华了解的加深,逐渐为陈伟华大公无私、真心要为百姓谋福利的高尚精神所感动,幡然悔悟,主动向组织交出了当初建电镀厂时港商涂老伴给的钱并做了检讨。这种思想和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轨迹,令人信服。 戏剧冲突自始至终贯穿了全剧,很好地保持了叙事的张力。应该说故事线索并不复杂,头几集中,就把剧中的主要叙事线索和矛盾冲突给予较为清晰的铺垫,观众大致可以猜测到今后故事会按照什么样的路径而进行。但观众的期望和兴致并不因此而有所减弱,就在于电视剧中对这个过程的具体展开过程,处理得跌宕起伏,既合乎常情又出乎意料,始终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可以说,它成功的关键所在,就是靠的对人物的性格、心理的深入发掘和细腻表现,一句话,通过对人的描绘,驱动了故事行云流水般的进展,提升了这部电视剧的艺术品位。 (作者系《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