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是多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所取得的重要收获。该剧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军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研制“两弹一星”的光辉历程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全剧始终高扬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当无名英雄、不怕吃苦牺牲的无比崇高的思想和道德情操。 剧作最大的成功在于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认识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成功来自创作者对于已然发生的客观存在的、浩如烟海的真人真事的搜集、掌握、认识和消化以及对大量素材的艺术加工和典型化。诚如编剧和出品人赵锐勇所说,他们三年间查阅3000多万字史料,然后又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120多万字的剧本,历经三个寒暑,九易其稿。三次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专家审查修改,完成片先后十多次送18个部委严格把关。全剧按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以聂荣臻、张爱萍、张蕴玉等为代表的解放军指战员,以台湾蒋氏父子和毛人凤为代表的敌特一线,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高层人物等六大方面的真实人物构架而成。剧中有名有姓的角色280多人,没有一个虚构人物,没有一个虚构事件。可以说,这是一部名至实归的纪实风格电视剧。当然,电视剧的本质是“剧”,“纪实”决非“生活的实录”,它离不开缜密细致的完整构思,离不开精骛八级、心游万仞的艺术想象,离不开传奇、悬疑、解密的故事安排,离不开或风沙凄厉或温馨可人的场景设计,离不开精细筛选的生活细节,离不开人物语言的妙趣横生和个性化,更离不开既有人性深度又富革命激情的呕心沥血的形象塑造。史和诗的结合,只有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才有望翱翔审美星空,企及红色经典,并由此服膺观众而泽被后世。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电视剧就是“人”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纪实风格再浓郁,纪实手法再巧妙,也要以人物塑造为中心,以刻画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为依归。该剧最打动人的是诸多科学家形象的刻画:钱学森说过他姓钱但不爱钱,他在美国有名利地位、洋房汽车、美满家庭。这也许是当下一些人的终极追求,但这对钱学森却如浮云过眼,因为他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他不惧铁窗镣铐的折磨,冲破重重围追堵截,终于实现了以身报国的夙愿。他曾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另一个从美国归来的火箭专家郭永怀,在飞机失事时与警卫员紧紧相拥,将绝密资料紧紧贴于最难烧透的胃部,两人遗体烧焦,资料却完好无损。邓稼先冒着核辐射的生命危险只身冲入落弹区寻找氢弹碎片,遂遭核辐射而英年早逝。剧中有一个情节非常引人深长思之:当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华裔科学家、邓稼先的同窗好友杨振宁得知两弹是中国人独立自主制造时,竟然情不自禁地离席到洗手间失声痛哭。男儿有泪不轻弹,面对祖国核事业的突飞猛进和自己挚友对祖国的卓绝贡献与高尚品格,这位美籍华人真是百感交集啊。剧中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塑造也非常成功。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党中央在波诡云谲的严峻国际形势面前应付裕如,指挥若定,谈笑间化解了两个超级大国一次又一次的核威胁,抚今追昔,令人顿生豪情又感慨系之。 剧中有一个场景使观众久久难以忘怀:当毛主席得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他先是以革命领袖的冷静询问周总理是否确实,旋即镜头切换到毛主席独自一人坐在椅子上,背景墙上挂着他和爱子毛岸英的合影,他努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但终于还是潸然泪下。此时,画面上出现了“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的字幕。这就把该剧的主题延伸到了历史的深处。在庆祝胜利的欢乐时刻,人们不能忘记也最不应该忘记的就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是他们的鲜血染就的五星红旗永远地在迎风飘扬!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