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解放大西南》是电视剧《解放》的第二部,同时又是一部独立成章的电视剧。如果说《解放》的政治视角主要放在人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共产党,那么《解放大西南》就偏重于人民为什么要抛弃国民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共双方决战的战场主要在我国大西南的川、康、藏、黔、滇等五省。国民党保住了大西南,就等于有了所谓反共复国的基地;共产党解放大西南,也就等于我国大陆全部解放了。就这个意义上讲,解放大西南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战。 蒋介石熟悉中国战史,清楚自古兵家入川有二途:北有剑阁,东有三峡。他派了得意弟子宋希濂,率两个兵团近20万人马防守入川的东大门。同时,他又主观地认为:毛泽东不仅由“北有剑阁”入川,而且还断定解放军一定会步三国时代邓艾伐蜀度阴平,出碧口,直取成都的老路。为此,他派另一个得意弟子胡宗南率三个精锐兵团近30万人马镇守入川的北大门。在他看来,只要关上“东有三峡、北有剑阁”这两扇大门,反共复国基地大西南五省就万无一失。 对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做出两项部署:一是制定了“大迂回、大包围”,进而达到打聚歼的战略方针,再是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声北击东”策略。前者为了防止蒋氏残兵败将南逃,造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后者是为了出奇兵飞跃川湘、川黔交界处的巍峨群山,出其不意地撕开南北八百里入川的缺口。结果,刘邓大军与四野一部犹如天降神兵,15天迫敌退出贵阳。30天解放山城重庆;接着,胡宗南率部悄然让出南下入川的北大门,不但造成贺龙所部自北向南追着屁股打的态势,而且还形成了与刘邓大军南北夹击成都之势。仅仅用了57天,川西会战结束了,蒋介石的90余万军队随之灰飞烟灭。而相信“东有三峡,北有剑阁”的蒋介石,也只好怀着怆然的悲哀永远地逃出了中国大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国共双方在大西南进行战略决战的胜败灵魂,同时也是电视剧《解放大西南》全剧的灵魂,换言之,惟有紧紧地把握住全剧的灵魂,才能浓墨重彩地写出这部剧。 国共双方在情报战线上的较量也是电视剧《解放大西南》描写的重要方面。该剧的历史截取点,选在国民党最后在大陆彻底失败,因而除去重点描写解放军大军压境——甚至兵临城下这个军事战场外,还要去写我军在情报战线上建立的特殊功勋。虽说有关我军情报战线的历史鲜为人知,观众喜欢看情报战场上的戏剧,但是我清楚地知道,《解放大西南》是一部史诗品格的电视剧,它必须遵从军事辩证法自身发展逻辑——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国共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较量,而敌我双方在情报战线所进行的暗斗则是辅助的战场。 如果说从史学家的史学思维去看,不真实地再现中华民国在大陆灭亡的经过,这段历史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同样,从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去看,只有写出极具感染力的蒋介石失败的典型,才会打动今天的观众,并引起后来者的思索。应该说,这也是电视剧《解放大西南》的一大特色。 坚持唯物史观的史学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是听他怎样讲的,而是看他怎么做的。换言之,他的言行是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还是开历史的倒车。就这个意义上说,蒋介石在解放大西南这个时期的功过是有定评的。 由于“告别革命论”这个“伪命题”在今天大行其道,因此对蒋介石的评价似乎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近期,再加上蒋介石日记的公布,有些史学家竟然公开提出要重新改写国民史。对此,我在电视剧《解放大西南》中做了如下解读: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中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通过残酷的革命完成的;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是通过大革命完成的;同样,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更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得。就说美国建国,何尝不是通过残酷的独立战争打出来的呢。令人费解的是,惟独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并建立新中国这场革命错了,更有甚者,某些学者还公然提出“天下是补出来的”,“修补匠”是最好的救世者。把话说穿了,这是明目张胆地倡导消灭革命,从而达到维护他心中的社会制度以及被消灭的统治者。 我写电视剧《解放大西南》,就是要坚定地反其道而行之。全剧通过虽已逝去但依然鲜活的历史告诉今天的人们:我国大西南的解放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李鸿章式的裱糊匠救不了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某些倡导做“修补匠”的学者,至少不是引领中国前进的智者。 史学家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政治家绝不会把自己的屠夫行为传之后人。蒋介石也不例外。请坚信蒋氏日记的学者查一查,蒋氏策划刺杀杨虎城、杨杰、龙云等的阴谋在日记中有记载吗?蒋氏下令屠杀渣滓洞、白公馆等处成百上千的革命烈士的罪行在日记中有记载吗?再请问面对蒋介石举起的一把把屠刀,人民还需要“修补匠”吗?我想江竹筠等烈士的答案一定是革命。 同时,蒋介石面对“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悲剧现实,虽然没有上演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戏剧,但是一定会怆然思痛、浮想联翩。作为艺术作品,只有写出蒋介石复杂人性的另一面,塑造出的艺术典型蒋介石才会有血有肉,给今人和后人以更多的历史启迪和人生感悟。我认为这也是该剧的一大看点。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