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连环杀手与城市漫游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晓东 参加讨论

    《香水》
    导演:汤姆·提克威
    主演:本·韦肖
    艾伦·瑞克曼
    蕾切尔·哈伍德
    达斯汀·霍夫曼
    国家/地区: 德国 法国 西班牙 美国
    故事简介:格雷诺耶爱上了青春少女的体香,为了把这种香味保存下来,他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德国小说《香水》已经被介绍到中国,但似乎没有掀起什么热烈讨论。大家觉得这很像一部凶杀题材的通俗小说,在那个年代,光明和理想主义话语才是主流,但对艺术有鉴赏力的读者,大概都不会把《香水》归结到“通俗文学”中去。
    情节的惊悚和故事的奇特让作者聚斯金德闻名天下,这个慕尼黑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作家似乎并未受到“文学界”的鼓吹。故事发生在18世纪,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世界上最臭的地方——巴黎鱼市场。他天生不祥之兆,近身之人无不以非正常死亡告终。格雷诺耶有着惊人的天赋:他的嗅觉能记住所有气味,自己也对此着迷。最有趣的是,他自己是没有气味的。机缘巧合,格雷诺耶在过气香水师巴尔蒂尼面前展露天赋,得以进入香水铺工作。但格雷诺耶的梦想来自于被他失手杀死的卖花少女——少女的体香成为他最想留存住的气味。这是一种类似于天才的执著,他因此学得保存万物气味的方法,不断地用少女的身体做实验,成为一个连环杀手,最终制成令世人神魂颠倒的香水。东窗事发后大众叫嚷要用极刑处死他,刑场上他略施几滴香水,便让刽子手、主教以及大众对他顶礼膜拜,称他为“天使”,并在“天使”面前上演集体群交的闹剧。结尾显出作者的功力:格雷诺耶明白,凭借这瓶香水,他可以征服世界。但是他幻灭了,因为他永远不会知道爱的感觉。他回到出生地,把所有剩余的香水洒在自己身上。群氓惊呼神的降临,并在激情下将“神”撕为碎片活生生吃掉。
    聚斯金德曾经游学普罗旺斯(格雷诺耶提取香味的技术来自普罗旺斯),这部小说德国成分很少,故事选择在巴黎发生——最早的现代性城市的标志;时间是18世纪——城市兴起、人类社会转型的时代;格雷诺耶——游荡在城市的小人物,如同本雅明所说的城市漫游者。我们由此切入,可体验这部小说的精妙。
    但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2007年,曾经执导《罗拉快跑》的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把《香水》搬上了大银幕,他没有用大牌明星做男女一号,大明星达斯汀·霍夫曼在其中只演了一个配角,导演明白好莱坞模式一定会毁掉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个电影全球化的时代,这样做对于号称当时欧洲最大投资来说,需要高人一筹的胆识,也需要导演本人“胸中有丘壑”。这部电影基本上获得了成功,但实际上,一开始影片拍摄并不顺利。首先是聚斯金德本人。作者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与近于残酷的嘲弄,他对于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要求,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实际上,他属意的导演是斯坦利·库布里克。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成功改编过《洛丽塔》和《发条橙》的库布里克一定会拍出另一种味道,甚至更接近聚斯金德本人——但是,这版《香水》已经算是成功的文学改编。汤姆·提克威其实与聚斯金德相去甚远,他更喜欢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去表达思想。的确,并没有必要根据小说按图索骥,假如电影本身已经别具一格的话。
    我是直到今年3月才有幸看到这部电影的原版胶片,其中的震撼是看DVD无法感受到的。仔细看来,汤姆·提克威是用了另一种方式来讲述聚斯金德所要探讨的另一种可能性。在我看来,聚斯金德固然更有深度,对人性之恶有更深的体悟与体察,但是导演却用更为柔和、更为悲悯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思索。聚斯金德对所有人都是无情的,而汤姆·提克威的电影却让人产生同情与怜悯。有时候我们仿佛格雷诺耶的同谋,更多的时候却如群氓中的一员。汤姆·提克威如同他所热爱的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用温和翻出我们心底的不平静。仅以片尾为例,小说中的处理是丑陋的,聚斯金德的笔触如同一把手术刀。而汤姆·提克威的处理更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有些人神共欢的气氛,狂欢过后的气氛却如此尴尬。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聚斯金德那些富于哲理的文字、详细的心理描述,很难在电影里表现,例如他写最后格雷诺耶被吃掉的那一段:
    他们二三十人形成一个包围他的圈子,圈子越缩越小,很快就容纳不下所有的人了,他们开始拨、推、揉,每个人都想到达离中心点最近的地方。
    后来,他们中最后的障碍被冲垮了。他们冲向天使,向他扑去,把他摔到地上。每个人都想摸他,每个人都想要他一点东西,比方说一片小羽毛、一个小翅膀、他那神奇之火的一个火星。他们撕下他的衣服,剥去他的皮,拔光他的头发,用手抓和用牙齿咬他的肉,像猎狗一样向他扑去,拉他,扯他,拖他。
    但是,像他这样一个人的身体相当坚硬,不是那么容易撕开的,甚至用马来拉也得花很大的劲。于是,很快就刀光闪闪,刺进去,拔出来,斧头和大砍刀朝着关节砍去,喀嚓一声响,骨头被砍断了。刹那间,天使被分成三十块,这一伙人每人抢到一块,他们在贪婪的欲望驱使下退了回来,把肉啃光。半小时后,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已从地面上彻底消失,一根头发也没留下。
    而电影中并没有正面表现这种“食肉寝皮”的残酷,只是用几个镜头交待了“群氓”的狂喜和慢慢逼近之后,留下几小片衣服的残余。导演的处理是出于无奈?当然这段文字可以拍得血腥,但是这样的处理显然更符合整部影片的基调。对于这样一部小说,汤姆·提克威知道自己不必要完全“忠于原著”,否则必然步步陷阱。
    即便如此,这部影片改编也具有很大的难度。首先导演必须挑战的是如何用电影手段表达出嗅觉。文字所擅长的精心描述,到了电影中似乎毫无用武之地,只能用图像和声音、氛围等等营造一种想象。就这点来看,汤姆·提克威算得上可圈可点。
    用视觉、听觉表现嗅觉,就像“通感”,用好了会给人出奇制胜的新鲜感。汤姆·提克威所用的演员本·韦肖把格雷诺耶这个角色演出了另外一种魅力。他不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令人憎恶和丑陋,而更接近于普通人。他甚至有一种令人着迷的独特魅力,连环杀手的气质无形中就被削弱了,而多少会唤起同情。他的鼻子——导演在片中给了很多特写镜头——鼻翼的翕动成为表达嗅觉最主要的方式。但是,导演更多是通过气氛的烘托,让观众感觉到气味的存在。
    音乐是有香味的。在影片中,古典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电影配乐,同时也是重要的演员。每到令格雷诺耶欲罢不能的香味(少女体香)出现的时候,空气中总是飘浮着优雅迷人却又略带躁动的旋律。观众此时能够意会、想象到那香味,这种期待给人以很多想象的空间。优雅的古典音乐从另一层面削弱了小说中的暴戾气息,而是用一种唯美表现出了这种残暴,与此同时,影片得以全景式展现18世纪欧洲城市景观以及一个“城市漫游者”的命运。
    巴黎作为最早的现代性大都市,在启蒙主义时期的18世纪便是全世界膜拜的对象,资本主义已相当发达。协和广场、旺多姆广场、爱丽舍宫、波旁宫等雄伟的建筑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和想象。都市景观除了给人压迫感,也刺激着野心或欲望的生长。格雷诺耶不是于连·索雷尔,但他们有内在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来自社会底层,都有超人才华,都有强烈的征服欲,是早期的欧洲现代性体验者,当他们徘徊于城市街道的回廊、拱柱,会有莫名的失落与焦虑,就像波德莱尔所言,他们是居于世界中心、却又躲着这个世界的人。按照本雅明的观点,充斥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芸芸众生,庇护了被社会弃绝的落魄之人,“漫游者被弃于芸芸众生之中,于是与芸芸众生一样分享着商品社会的生存方式”。影片的主人公仿佛是“当代英雄”,即聚斯金德在小说开头所写的:“18世纪,在法国曾出现过一个人。那时代人才辈出,也不乏天才和残暴的人物。此人便是最有天才和最残暴的人物之一。”但是格雷诺耶不是拿破仑,也不是萨德或圣鞠斯特;他更是一个漫游者,甚至是局外人,他有点自卑地观察着这个城市,并在对美的极端驱使下伸出罪恶的手。
    如果说在聚斯金德那里,格雷诺耶连环杀手的身份更明晰一些的话,在汤姆·提克威的改编之下,他似乎获得了自由艺术家“为了艺术而杀人”的另外一种身份,而这种身份是与城市体验和现代性共生的。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