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色题材青春化的大众魅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武莉 参加讨论
入夏以来,大量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出现在银幕和荧屏上,以各种视角与方式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就电视剧而言,有的作品全方位回溯建党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呈现出一种史诗的风格和气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1921》和《开天辟地》。有的作品则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着眼于把主旋律诉求和年轻人需求相结合进行探索,比如湖南卫视陆续推出的《我的青春在延安》、《风华正茂》。这两部剧,一方面以较高收视率牢牢吸引了观众,另一方面则以青春魅力和革命豪情感染了观众。
    已然登场的《我的青春在延安》,并没有围绕名人、名将的会议桌展开情节,也没有革命前线阵地千军万马的厮杀和对峙,而是把视角放在了一群怀揣着革命理想而在革命圣地延安上下求索的年轻人身上。他们的成长,折射着一个时代青年人的思想蜕变历程,既鲜活,又生动,既要解决自身个性和出身带来的私人问题,又要在革命洪流中激流勇进,百炼成钢。
    如何能让红色英雄和青春偶像合体,如何能让当下80、90后的年轻观众产生兴趣,并乐于在戏剧的牵引下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者的情怀,是现今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一点,《我的青春在延安》做出了积极的实践,为之后隆重登场的红色青春大戏《风华正茂》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证。
    而今的《风华正茂》承袭了前几年《恰同学少年》的热力,继续围绕着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的成长经历做青春化的读解,整个故事以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为起点,1921年到上海参加“一大”为结束,时间跨度3年。篇幅着力在描述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萧子升等一批有志青年在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口,如何胸怀天下,上下求索,探求中国革命之路的艰辛历程,展现了毛泽东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除了延续了《恰同学少年》青春浪漫的情怀外,《风华正茂》在风格上做了很大的改进,更加趋于写实,叙事也更加精练、有力了起来,可看性更强。
    风华正茂的领袖人物,有着张扬的青春情怀,也有着不屈的进取精神,这种成长经历通过电视剧的戏剧化改编走进观众视野中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与参照都具有极强的旗帜色彩。恰恰,这种情怀与精神都是当下80后、90后年轻人们面对时代和应对难题所不能缺少的。领袖人物的故事,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痛楚都跨越了时代,能够在年轻的心中赢得共鸣,所以该剧就成为了一部红色青春励志剧。同时,该剧也宏观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走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今天的青年人回望历史和认定前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身为主流媒体,自觉承担起激励和引导年轻人的责任,以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形式,实现红色剧的青春化、偶像化,向他们传递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湖南卫视一直以来所坚持的路向。这种坚持在经历了市场实践与大众考评之后越来越深入人心,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更多的掌声。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06月24日09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