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江西散文管窥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古耜 参加讨论

    无休无止的包装与炒作,让我对当下许多文学命名不得不保持一份警惕和淡漠,但是,当我在报刊上与“江西散文现象”的说法不期而遇时,内心却充满了亲切感与认同感。作为一家散文刊物的主持者和散文创作的研究者,我浏览过一大批出自江西老中青作家之手的散文作品,通读过《江西散文十年佳作选》等散文选本,其艺术之精、印象之深和收获之丰,在同类阅读中并不多见。这一切仿佛在提示我,新世纪以来的江西散文,确实构成了一种引人瞩目且值得探究的文学“现象”。
    面对“现象化”了的江西散文,我曾立足于新世纪散文创作的宏观态势,做过一些省市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未必准确的看法是: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六代作家群雄逐鹿,蔚为大观,其作品无论数量抑或质量,均系遥遥领先,独占鳌头,是毋庸置疑的冠军。而接下来的,应当就是江西和广东的散文,近些年来,它们呈现的创作实绩,不仅超过了一般的文学省份,而且令一些以往有定评的散文大省相形逊色。至于此二者之间的情形,则是各有优劣,互存短长,整体实力似乎亦伯亦仲,或可并列第二?与广东散文相比,江西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有一批艺术上乘、风格成熟、水准相当,且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散文家,如陈世旭、郑云云、梁琴、刘华、刘上洋、熊述隆等,它们均以不急不躁和有文有质的新作,彰显了扎实而沉稳的审美追求,从而增添着当下散文世界的精神重量和审美色彩。在这个群体中,若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作家,如王晓莉、姚雪雪、安然、江子、范晓波、李晓君、傅菲、李滇敏、陈蔚文、温艳霞、刘伟林、夏磊、浇洁等等,更是以充盈着生命质感和艺术灵性的散文创作,组成了一个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整体阵容,展现了一种凫趋雀跃、叶绿花红的团队风采,以此昭示着江西散文繁荣发展的梯次性、未来性与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担负实际工作的作家,或许并不经常涉足散文创作,但凭着自身的文学潜质和心灵敏感,仍有不俗的表现,如罗聪明的《父亲的“花花世界”》、傅玉丽的《让心中的马儿跑起来》、李凌云的《在山之巅》,都堪称意蕴丰沛而又构思奇巧,以致让人无法预料属于江西的散文气场,究竟能孕育多少好作家与好作品。当然,较之广东散文,江西散文亦有明显的不足和劣势,这突出表现为:后者迄今缺少前者所拥有的像筱敏、林贤治、王小妮、熊育群那样一些极具个性,同时又跻身于一个时代审美高端的散文作家,以及像出自艾云、夏榆、杨文丰、塞壬之手的那种以生命书写开题材与风气之先的散文作品。这让人禁不住想起冰心老人当年所作的关于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辩证评价:当代文学缺少大师,但整体水平比现代文学要高。套用以上思路,我们庶几可以说:江西散文的整体阵容和平均水准要比广东散文更为可观,但却一时鲜见广东散文的奇崛风范和大家气象。
    江西散文怎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而使被命名的“现象”承载更为璀璨也更为丰邃的内涵?平心而论,这是一个从理念到实践解决起来都有难度的问题。因为按照我对江西散文的阅读和了解,它们的优长和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彼此纠缠、互为因果的。这便意味着江西作家朝着更高层次的艺术攀援,常常要从对自身创作习惯的调整和审美定势的反拨开始,要经历一个亦破亦立、亦扬亦弃的艰难过程。譬如,江西作家习惯于从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中撷取散文素材与创作灵感,这固然强化了作品难能可贵的在场性和血肉感,但在形成惯性之后,也会不知不觉地抑制创作中的智性开发和理性参与,进而弱化作品的人性深度与精神重量,而后者正越来越成为现代优秀散文的重要标识。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引入知性元素和合理运用理性资源,经过美的幻化与整合,使其充实并提升笔下的经验和感性世界,应当是许多江西作家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同为江西作家的刘上洋、刘华、江子别有会心,先行一步,其成功经验或许值得同行借鉴。再如,不少江西作家都拥有较高的艺术天赋和认真的创作态度,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心,依照约定俗成的尺度,对文本的构思、语言和意境等等,作精益求精的推敲和一丝不苟的打磨。这种切近经典范式的不懈努力,自会使作品臻于精美,即让散文更像散文,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审美兴趣;但如果不加节制地单向度推进,就会反过来束缚作家的手脚,使其作品因过于循规蹈矩而失去内在的活力与张力,这同样是散文创作的偏差和误区。因此,对于江西作家来说,准确适度地把握散文的常态与变形,做到有“通”有“变”、“变”中求“通”,亦显得十分重要。还有,江西作家多擅长营造小天地、小格局、小物象,笔下充盈的是浓郁的婉约柔润之气与轻盈隽永之美,在孤立的风格意义上,这无可厚非,甚至独具魅力。只是这种风格一旦化为压倒其它的强势意趣,便明显不利于散文在多元互补中的探索前行,更不利于散文对生活的斑驳写意和对生命的立体观照。清人诗曰:“自觉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窃以为,在不少江西作家未来的路途上,这一番有意识的生活开拓与笔调历练恐怕必不可少。最后,愿笔者的刍荛之议能为江西散文家的高歌精进,增添些许意兴与豪情!
    原载:《文艺报》2009年12月0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