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文学的国语”怎样炼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郜元宝 参加讨论

    从当代上海作家开始一直追述到钱钟书,乃至更早的南方作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书面语写作是南方知识分子确立的。这是很有意思的事。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到“五四”以后很多现代、当代的南方作家多多少少还是保留一点他们的方言写作,甚至某些时候强调得还很过分,出现了所谓南方的方言文学。但这是非常少的。最近我在做一个关于《围城》的调查,这是个很好的讨论的个案。它里面的人物身份包含中国南方六大方言区。但《围城》中人怎样说话?答案是:进入小说之后,他们都不说或很少说自己本乡本土的话,而是跟作者一起(或者说被作者安排着)“学说”中西合璧南腔北调的“国语”。他们不是自然地说着本乡本土的方言,乃是基本放弃各自的方言土语,学着说作者要他们说的话:正在生成中的超乎方言之上的新的民族共通语。
    从中国现代文学的经验看,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本来应该作为国语运动中坚的北方作家,因为自身方言被容忍的方便,以及历史上共通书面语与北方方言天然贴近,而倾向于方言文学,加上1940年代以后延安方面的大力提倡,不仅来自北方的作家如赵树理等纷纷归回自己的方言世界,一些南方作家也放弃“五四”以来确立的现代白话书面语写作传统,转向方言写作的新范式,如大量吸收粤方言的《虾球传》作者黄谷柳。主要以北方方言为根底的乡土/方言文学,由此长期占据现当代中国文学的主流。这个势头虽然在1950年代大力推广普通话之初有所遏制,但直到1990年代新的都市文学崛起,在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的新一代作家身上才真正有根本的改变。与此相反,国语运动中本来处于被改造被压抑地位的南方作家,却依靠千百年来成熟的共同语(官话)写作传统,同时也借助这个群体所处地域在近代以来日益显著的经济文化优势,成为“五四”以来“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的中坚。
    为现代国语书面语做出更大贡献的不是北方作家群,而是南方作家群,但后者因此不得不模糊乃至大量放弃自身的方言土语资源,成为在方言上无所属的作家群,他们在写作中更多学习和创造中西合璧、南腔北调、超乎方言差异的现代中国书面共通语。这一方面接续了几千年来汉语文学书面语传统,也成为现代中国文学书面语的主要遗产。
    我还想谈的是南方作家写作给中国未来文学语言发展的启发。以后我们作家方言的背景,方言的身份可能会越来越模糊,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在方言上无所归属的作家产生。在这个基础上会产生什么样的中国文学,什么样的中国文学语言,这值得期待。
    原载:《文学报》2010年12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