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稿本《叶调生日记》正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辨证一则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 军 参加讨论

    叶廷琯字爱棠,号调生,一号苕生,晚号蜕翁、蜕庐病隐、十如老人。江苏吴县人,诸生,陈文述之婿。嘉庆十七年补县学生,道光五年贡成均。咸丰五年,以助饷例得复设训导候选。咸丰十年,避乱海上。同治中举孝廉方正,不就。家多藏书,喜蓄金石书画,兼通医理。著有《楙花庵诗》、《吹网录》、《鸥陂渔话》、《劫余所见诗录》、《楙华盦日记》等。生平事迹详见张炳翔《叶调生先生传》。
    据《江苏艺文志》苏州卷中叶廷琯条载,叶氏现存日记除了《楙华盦日记》外,尚有《叶调生日记》稿本一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著录二书,亦皆属之叶廷琯,今查两书同藏南京图书馆。其中《楙华盦日记》稿本一册,不分卷,书衣题《楙华盦日记》,又有“咸丰拾年元旦始/拾一年除夕止”墨笔二行,钤“上吉利”人形朱印。全书写于绿方格稿纸上,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字数同。书中所记为太平军攻陷苏州,叶氏及友人避乱时事,是研究洪、杨之乱中苏州历史的重要史料。同时,日记也记录了叶氏编撰《吹网录》及《蜕翁所见诗录》等著作的过程。至于《叶调生日记》也是稿本一册,不分卷,全书写于朱丝栏稿纸上,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钤有“南京图书馆珍藏善本”朱文方印。日记正文前有小叙云:“余性善忘,昔年本有日记,庚申之乱前记尽失。流离迁徙,心绪恶劣,遂不复记。近来境未必佳,忘性更甚,因订此书,复记于左。”
    《叶调生日记》一书所记起于同治八年四月廿八日,终于同治九年十月十六日。但是根据《叶调生先生传》所记,叶廷琯“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十八日,殁于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寿七十七岁。葬于长洲县西南乡渔庄桥,墓载《府志》。阅二十年,公令子道芬之内甥张炳翔始以所闻于公之故交,及所见公遗着各书,约略叙公生平行谊,乃为之传。”[1]张炳翔是叶廷琯之子道芬的内甥,此说可信性很高,那么该《日记》为叶氏去世以后所作,显然是不合理的。而《日记》同治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庚午云:“今日为余诞辰。”[2]也与张炳翔所记叶氏生年不合,这是疑点之一。
    其次,书中屡屡提及《吹网录》、《鸥陂渔话》等叶氏著作。如同治八年五月十一日:“午晴。晨诣甘溪丈谈,及至莲生处,又往书局候晤刘泖生,以昨日得醉翁信及《劫余所见诗录》诸家姓氏交之。”七月廿四日:“晴。晨往候刘泖生,以《吹网录》初刷样三卷托其转交周存伯。”同治九年正月廿七日:“刘泖翁字来,取去感逝集一本。第三。”六月初八日:“寄张醉蕉信,附《吹网录》、《鸥波渔话》七部,张二、蒋四、李乙。葛左泉信,扇面乙页。附与贾云阶殿一信。《吹网录》、《鸥波渔话》乙部。另以《吹网录》、《鸥波渔话》送莲生两部,冯景亭中允桂芬乙部,柳质卿商贤乙部。”初九日:“交叔殷带与凤生《吹网录》、《鸥陂渔话》乙部。”十一日:“以《吹网录》、《鸥陂渔话》分送朱绶卿、陆九芝、蒋心香、吴语樵各乙部。”十七日:“晨,以所剩《吹网录》、《鸥陂渔话》廿九部送交石梅丈。笛云字来,买去乙部。计千四百四十文,即交六姑太太收。松卿留十部,送吴菡青乙部。”六月廿一日:“令隆福送《吹网录》与劳平甫。”七月十八日:“晨,往候贝润孙,以《吹网录》乙部赠之。”但是,奇怪的是书中提到叶廷琯的晚辈时,作者显然都以后生自称,如称雷浚为“甘溪丈”,称刘履芬为“刘泖翁”,称石渠为“石梅丈”。按:雷浚(1814—1893)字深之,号甘溪。吴县人。同治八年贡成均,助修《苏州府志》。又曾主讲于苏州学古堂。以刊书为业,精校雠。著有《道福堂诗草》,其书卷四有《挽叶调生丈》诗,时在同治八年己巳。刘履芬(1827—1879)字彦清,号泖生。江山人。咸丰中,在苏补用知府,充苏州书局提调久之,著有《古红梅阁遗集》。石渠(1803—1873? )字汉阁,号梅孙。吴县人。道光恩贡生,同治元年举孝廉方正,官直隶州州判,晚主平江书院。著有《葵青居诗录》等。以上三人生年皆晚于叶氏,南京图书馆藏叶氏《楙华庵诗钞》稿本,前有石渠、雷浚等人题词,为刻本所无,诸人皆以侄辈自处,与《日记》中所记有很大的差距,此为疑点之二。
    叶氏著作生前多未刊行,据潘祖荫《感逝集序》云:“同治初,闻香士去世,丈亦旋归道山矣。沪上为丈刻所著《吹网录》、《鸥波余话》,乃知丈所选《感逝集》稿本犹存石梅荪家。”[3]可见叶道芬较其父先卒,故叶氏著作多由友人为之梓行。潘锺瑞《二苕诗集序》云:“余审知海宁查君蕉垞处有叶诗全稿,特向乞之。蕉垞曾执弟子礼于叶先生,且为掇拾遗忘,以补忆存卷中,尝欲汇梓之。余重蕉垞保护殷殷之意,取其藏以告郑盦,遂并朱先生诗刻以为二苕集,庶聊慰两先生于地下也夫。”[1]然则叶氏《感逝集》、《楙花庵诗钞》皆潘祖荫所刊也。此外,据《叶调生先生传》云“《吹网录》六卷、《鸥陂渔话》六卷,公在日付刊,未竣,公已殁后,旧友集资刊行。”可见,两书在叶氏身后始刊竣问世,而上引《日记》同治九年六、七月间提到两书印成后由作者分赠友人,此其疑点之三。
    综上三点,可以断定南图藏所谓《叶调生日记》并非叶廷琯所著,《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既标注此书所记“清同治八年至九年”间事,而因其中屡次提及叶氏《吹网录》、《鸥陂渔话》等著作而归之于叶廷琯名下,不免过于武断。
    既然《日记》非叶氏著作,那么又出于何人之手呢?从《日记》内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必然与叶廷琯有着密切的关系,否则不可能如此频繁、详细地记录叶氏《吹网录》、《鸥陂渔话》的刊刻及分赠过程。
    《日记》同治八年五月廿八日云:“午前,石梅孙丈来,同往潘麐生处午膳。同座者梅丈、甘溪丈、杨仁夫煜、吴菡青恩熙、姚凤起及主人而已。在潘氏井养斋同观先外祖十如老人数年来与麟生之札,已装册页,为题看款。”按:潘锺瑞(1822—1890)字麟生,号瘦羊,晚号香禅居士。长洲人,诸生。著有《香禅精舍集》。刘履芬《古红梅阁遗集》卷六《麐生属题十如手札》:“呜呼我公今已死,八十年华鬓未摧。重见颐神游里闬,尚迟窆骨拨蒿莱。遗编且付友朋理,并举终推父子才。宦学自惭两不进,知言谁为报泉台。”[4]即记潘氏藏札。又《日记》七月初十曰:“晨,顾子山丈文彬及其子骏叔承来看叶氏字画碑帖。”十二月十七曰:“今日外祖周忌,在静心庵礼忏。余晨即往庵,松卿、山甫已先到。午膳乙席,同坐者石仲兰、君秀、布香、邵缉生。下午归,顺往候莲生。”从以上所记可见,《日记》作者应是叶廷琯的外孙,同时,叶廷琯卒于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也再次得到了验证。《日记》同治九年正月廿三日云:“得张醉蕉丈原名锺,更名炳森。十九、廿二沪信,并汪谢城丈十五日绍兴信。附来《吹网录》、《鸥陂渔话》序文。”廿四曰:“晨往甘溪丈、莲生兄、梅丈处,均晤。以谢城先生所撰序文交甘溪、梅孙丈阅看。”按:汪谢城即汪曰桢,同治八年本《吹网录》前有汪氏序文,署“同治庚午正月,乌程汪曰桢序于会稽学署”,其文有云:“顷岁戊辰之冬,先生没。其外孙陈通判德铭谋不朽其言,校而写于木。赀不足,则苏、湖诸同人醵举之。而督刊参阅,雷明经浚之力最多。”与《日记》所记合,因此,可以初步推定《日记》的作者是陈德铭。
    另外,《日记》中曾屡次提到请友人题叶廷琯之《重见故山楼图卷》,潘锺瑞《湖上纪游草》卷四有《叶调生丈重见故山楼图卷,数年前新之曾以索题,兹复出示,再题三绝句》,潘氏《湖上春游日记》丁丑二月九曰:“投饮马井巷陈新之通守之寓而借宿焉。主人延客,奴子命俦,移棐几而开帘,设茵帱而下榻。剪灯道故,授粲言欢,赖斯故人,以永今夕。”[5]而《湖上纪游草》卷四《投宿陈新之通守德铭寓即赠》有“更累奚奴忙剪韭,西窗清话永今宵”之句,即一时所作。而刘履芬《古红梅阁遗集》卷六《叶调生封君重见故山楼图,题时距殁已八阅月矣》及亢树滋《随安庐诗集》卷一《题叶苕生先生重见故山楼图》诸诗,可见叶氏身后,其外孙陈德铭以图卷征求题咏。至此,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日记》为陈德铭所记,故当名为《陈德铭日记》或《陈新之日记》。以此对勘《楙花盦日记》可知,陈氏《日记》中同样有与叶廷琯所记相同者,如叶松卿(镛)及仆人隆福在两人日记中都曾涉及,此外陈氏口中的“六姑太太”,在叶氏日记中也频繁出现,不过当时是“六小姐”罢了。
    陈德铭生平由《日记》知其曾任职于浙江海运局,同治九年三月中他乘船经海路入京,同船江浙海运委员共二十人光景,至五月才回到苏州。《叶调生先生传》称叶廷琯有女三人,皆适仕族。叶廷琯因子道芬先卒,故对陈德铭爱护有加,晚年即以后事相托。《叶调生先生传》记:“先是,同治纪元之岁,时郡中尚未复,冯中允桂芬亦避兵沪上,时登极恩诏举孝廉方正,欲以公名举,公闻之,即挽贝君青乔往中允处代辞。迨郡城复,丙寅秋间,议举行其事,时公尚居沪上,中允知公先经力辞,欲不使公知,在省具呈公举,而事实内年岁履历,无从得悉,乃属其门人贝君遵义寓书于公之外孙陈通守德铭,属开履历,且云郡中绅士业已递呈推举,陈通守亦不知其详,不得不禀于公,公乃作书复贝君转达中允力辞。”由此可见,叶氏与陈德铭之关系非常人可比。叶氏所著《吹网录》、《鸥陂渔话》两书生前未能刊行,也由陈德铭续成其事。陈氏《日记》同治八年四月廿九日:“雷甘溪丈浚来,云陈嗜翁所助刻书洋贰拾元,已有伊侄辰田交与刘泖生太守。”五月初三日:“晨,诣甘溪丈晤谈,作札与陈嗜梅,谢其助刻书资也。”按:陈纲号嗜梅,湖州人,工于丹青,与周存伯(闲)齐名。同治九年二月初五曰:“午后,往晤雷甘溪丈,以五洋交与,备印《吹网录》、《鸥陂渔话》之不足。”此外,刘履芬、石渠、潘锺瑞、张炳森等都曾助刻书资。雷浚《道福堂诗草》卷四《挽叶调生丈》“后死有微责,及时图开雕”句下自注云:“方规刻丈所著《吹网录》。”[6]这都与汪曰桢序文中所说“赀不足,则苏、湖诸同人醵举之。而督刊参阅,雷明经浚之力最多”相吻合。
    此外,据陈氏《日记》同治八年五月十四日:“途遇刘泖生、查蕉垞。今日为亡室林安人十一周忌辰,午膳祭之。”十二月十八日:“筠卿府君三十周年忌辰,在静心庵礼大悲忏一日。余清晨即往庵拈香,送佛后归,已灯时矣。”两条可知,陈德铭夫人林氏卒于咸丰九年(1859),其父陈筠卿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0)。虽然陈德铭日记仅仅只有一年多,但其与潘锺瑞、雷浚、石渠父子、查光、刘履芬、姚孟起、陆懋修、冯桂芬、顾文彬父子、吴振宗、叶镛、吴恩熙、柳商贤、劳权等人皆有密切往来,是研究同治末年苏州文化概貌的最直观而难得的史料。
    注释
    [1]叶德辉,叶庆元纂.吴中叶氏族谱,卷五十二.清宣统三年活字印民国增补本。
    [2] 叶调生日记,稿本.南京图书馆藏,下同。
    [3] 叶廷琯纂.感逝集.光绪六年滂熹斋刻本。
    [4]刘履芬.古红梅阁遗集.光绪六年秋刻本。
    [5]潘锺瑞.香禅精舍集.光绪刻本。
    [6]雷浚.道福堂诗草,清稿本.苏州图书馆藏。
    李 军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博士生。
    (收稿日期: 2008-12-12 编发:梁颖)
    原载:《图书館杂志》2009年第10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