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段玉裁的小学思想和“段学”书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新民 参加讨论

    1《段注》与“段学”
    “段王之学”是“小学的黄金时代”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学派,其中的“段”指的是段玉裁(1735-1815年)。段氏为江苏金坛人,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清乾隆25年(1760年)举人,曾历任川、贵等省的知县,乾隆45年称病还乡,闭门著述30余年。段氏既长于经学,又精于音韵、训诂、校勘,而且精研先秦两汉典籍。加之淡泊名利,勤于著述,因而一生著述宏富。其重要的代表作有:《古文尚书撰异》32卷、《周礼汉读考》6卷、《仪礼汉读考》1卷、《汲古阁说文订》16卷、《六书音韵表》5卷、《戴东原年谱》1卷、《毛诗小学》3O卷、《重订毛诗故训传》3O卷、《春秋左氏古经》12卷和《经韵楼集》等3O余种。其中,尤以《说文解字注》最为突出。《说文解字注》原名《说文解字读》,全书共540卷,后因嫌其文字繁复,简练成注,为3O卷,并改为今名,后人称之为《段注》。《说文解字注》创始于乾隆41年(1776年),至嘉庆12年(1807年)始成,前后历时31年,为段氏用功最勤之作,也是段氏最为得意之作。此书刚一问世,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推崇。所谓的“段王之学”的“学”,即是指段氏的《说文解字注》及其形成的学派。作为“说文解字”四大家之一的段氏,因此著作体大思精,上承皖派宗师江永、段震,旁及同窗王念孙父子,下启其外甥龚自珍诸辈,蔚为学林一大宗派。因此,段玉裁的小学思想并不仅仅是他的个人思想,而是以他为代表的一个学派的思想。
    
    2《段注》的思想特色
    清代尤其是乾嘉时期是说文研究的鼎盛时期,据《说文解字话林》统计,从清初到近代罗振玉、王国维止,研究《说文解字》者共达203人,其著作多至千余卷,单篇零制则不计其数,构成了一幅高度发达的语言文字学的壮观景象。在这些研究者中,最著名的有所谓的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四大家”。而段氏又是稳坐“四大家”头把交椅的人物。这种学术上的尊崇地位来自于他不凡的学术思想。
    2.1采用“近似语言学”的观点对说文进行研究
    研究文字的主要方法由“就形以说音义”转变到“就音以说形义”,更切于语言学的本质。在段氏之前个别优秀学者已触及到以声韵为关键进行名物训诂的原则。如东汉的郑玄,宋元之际的戴侗,清代小学的开山祖顾炎武,以及段氏恩师戴震。到了段玉裁,才对这种思想和研究方法给予了高度凝练的概括:“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段氏把这种“文字起于声音”的学说,同《说文解字》“以形为主”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以音韵为骨干,进行形、音、义的互相推求和立体式研究,这使得段氏的研究为小学开创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地。
    2.2对汉字和词义进行纵向深入的研究
    因为汉字是表义体系的文字,许慎著《说文解字》,就着眼于从文字的形体去说明本义。然而,社会的发展导致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作为记录符号的文字,其语音有流变,其形体有变异,其数量有增减借用,词义也就有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区别。据此,段氏把研究《说文解字》和理解古书结合起来,随时在注中辨明古今字,如在“于”部“于”字注出不同字形,在“芈”字下注出古今不同语音;辨明假借字,如“手”部“抵”字注等等;而对字义引申的注解,多达780条。此外,对于字义的古今也加以说明,如“月”部“瞻”字注,“人”部“仅”字注等。正因为段氏能在语言上尤其是文字上坚持发展演变的观点,所以在以(字)形释义这一传统领域中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2.3坚持体系原则,阐明许书体例
    在《段注》问世之前,研究《说文解字》的人多侧重于“六书”方面,对于许慎《说文解字》的主旨及全书行文的体例并不怎么关注。但真正弄懂《说文解字》,却非得有总的框架理解不可。段氏曾云:“自有《说文》以来,……而不融合其全书者,仅同耳食,强为注解者,往往眯目而道白黑”。因此,段氏特重对许书体例的阐发。有的注于一字一句之下,有的注于一部之末。段氏所揭示的说文体例约有400条,涉及文字学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类:对《说文解字》编辑体例的说明;对文字训诂术语的解释;以及对文字形音义关系的阐发。对此王筠十分赞赏:“段氏书体大思精,所谓通例,又前人所未知。”
    2.4坚持共时原则,以许注许,古籍与《说文》互释互证
    历代为《说文解字》作注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以今释古”的做法,其极端为“以今律古”,这样就会以讹传讹,贻误后学。段氏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许书训释大都根据经籍训诂而来。所以要注疏许说,必须广征博引各种古籍,上自先秦,下及唐宋。因此对许氏每一释义,段氏都尽可能地随文举证,申明其义;其次则援引典籍,推求许氏所本,间或引用今之方言。方言是对古语的地方性保留,也是共时原则的体现——与许说相证。这一原则,还体现在段氏对同义词的细微差别的辨析上。有时还用“统言”、“析言”,或“散文”、“对文”之类的术语,来说明词义解释为什么有不同的原因。以许注许即以《说文解字》行文义例来补订《说文解字》,如校正《说文解字》篆字;或订正许慎注语;或补充许慎释文等等。
    2.5具体地阐明以声为义的原则
    段氏这一语言思想的特色从其渊源来看,可以上推至宋时的王子韵“右文说”,以及其师戴震所辑入到《四库全书》中的黄生(明末清初人)的《字话》、《义府》二书——其主要精神是联系谐声偏旁说明字义。到了段氏手中,所归纳出的具体提法有10种以上。现在我们可归为“特称判断”和“全称判断”两大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初步涉及到了同源字的探求了,不但于谐声偏旁,于声得义,而且还不限形体,于声得义。
    
    3“段学”书目
    正如阮元在《段氏说文注订叙》中所说的那样:“金坛段茂堂大令……。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况书成之时年已七十,精力已衰,不能改正,而校雠之事属之门下之士,往往不参检本书,未免有误。”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①自信太过,有时流于武断;②体例不够严密;③谈引申和假借有不妥之处;④解释许书训释时有穿凿曲解处,等等。这些虽然瑕不掩瑜,但也是我们今天研读《段注》应注意的。
    也正因为如此,《段注》一出,对其进行考证、补正的研究著作也就出现了。这些补正大约可分为两派,一派是存心想从鸡蛋中挑骨头的,另一派是善意弥补段书缺点的。这些补正之作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学派,即“段学”。因为这些人与段氏基本上没有师承关系,但是这些著作都是在段氏所开创的研究思路和所奠定的扎实基础上进行的,只不过他们的学识水平不及段氏罢了。因此,作为一个学术派别,这种情况许是非常罕见的。
    根据学界的共识,补正之作总体水平并不高,但也时有真知灼见,这对研究“段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如:
    1钮树玉撰《说文段注》八卷
    2余承庆撰《说文解字注匡谬》八卷
    3王绍兰撰《说文段注订补》十四卷
    4冯桂芬撰《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十五卷
    5徐松撰《徐星伯说文注札记》
    6龚自珍撰《龚定庵说文段注札记》
    7桂馥撰《桂未谷说文段注抄》一卷,《补抄》一卷
    8马寿龄撰《说文段注撰要》九卷
    9徐灏撰《说文解字注笺》十四卷
    10王念孙撰《说文段注签记》一卷
    11朱骏声撰《说文段注拈误》一卷
    12林昌彝撰《说文注辨段》
    13钱桂森撰《说文段注抄案》
    14于鬯撰《说文平段》
    15冯世澂撰《读段注说文解字日记》一卷
    16何绍基撰《说文段注驳正》四卷
    17王约撰《说文段注私测》二卷
    18金鹗撰《说文段注质疑》一卷
    19雷浚撰《说文段注集解》(不分卷)
    20何治运撰《书段氏说文注后》
    参考文献:
    [1] 孙钦善.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l994
    [2] 路广正.训诂学通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3] 余国庆.说文学导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 孙钧锡.中国文字学史.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
    [6] 刘志成.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成都:巴蜀书社,l997
    [刘新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原载:《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第10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