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遥想少君当年,网络初架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舒晋瑜 参加讨论

     

    

    
    当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一夜走红风靡全国,诸多文学的盘点与评价皆由此算作网络文学的起点时,少君在键盘上敲打他的文字已经不止十年。但是,由于可据考证的只有1991年发表在《华夏文摘》第4期的网络小说《奋 斗与平等》,因此评论中他的网络文学生涯比实际操作晚了三四年。
    即使如此,少君也有足够的理由被称为“骨灰级网络文学作家”。1986年底,作为从事经济工作的年轻人,少君有幸被公派去美国学习经济。这位北京大学声学物理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很快成为第一批网民。当他在网络上艰难而复杂地将英文编码为中文贴在网络,尚不知正一步步接近网络文学,乃至后来成为一字千金的作家,更是始料未及。
    中文网络文学的石器时代
    读书报:能介绍一下您最早进行网络写作的情况么?
    少君:从事网络文学完全是不自觉的。那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1978年我考入北大声学物理专业,几乎是全国最热门的专业。后来去了美国,国内的同学会问起国外的事情,一毛七分的邮票对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1985年,网络进入美国高校,网络账号是免费的,同学们之间会发Email,但是英文表达不是很贴切,就想写中文的东西。当时网络没有中文软件,想用中文表达要把每个字设置成码,像电报一样,把中文打成图片,放在网络内存里;如果对方想看,得把FTP调过去,打印在纸上。
    这要求双方都懂电脑,都要有打印机。所以早期网络上的写手都是理工科学生。由于要把每个字当成图片对待,也不能写很多。我写了后放在网络内存里,谁去看,有多少人看,都不知道。网络写作对我来讲,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1991年底视窗出现,中文软件发明了,改变了互联网,使中文写作和阅读成为现实。当时有一些中文网站,只是圈子比较小,比如有《未明湖》网站、《浪人》网站,我都在上面写过。我们那一小群人是网络文学的先驱。
    读书报:你们当中,都有谁现在还在坚持写?
    少君:基本上都消失了。原因之一,我是当时出国的那批人中最年轻的之一,同时写的人多数已年逾古稀;原因之二,大家写作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孤独,有的回国或者其他原因,就不写作了。
    发泄文学和飞机文学
    读书报:您坚持下来的原因呢?
    少君:完全是发泄。辞海中说作家是灵魂工程师,我们的写作和这个定义完全不同。首先不知道谁是读者,从来没想到要启迪别人的灵魂,也没想到拿稿费,以此为生存手段。从中国跑到西方国家,两眼一抹黑,看的、写的全是英文。所以,早期的网络文学是发泄文学。
    1988年我开始写作,最初都是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华夏文摘》登出来之后,我逐渐倾向于写文学的东西,陆续写了一百个人物的《人生自白》——以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物自述的方式写。有点像安顿的口述自传,但完全是假的。报社会接到读者电话,斩钉截铁说:“少君写的就是我,但是细节不对。”我是记者出身,会把小说写得跟真的一样,作品开始在网上贴出来后,看过的人感动得一塌糊涂,发邮件逼着我写,平面媒体开始转载,美国《达拉斯新闻》每星期给我一整版的版面。我被逼不停地在网络和媒体上写,写到一百篇,觉得必须要停下来了。
    读书报:《人生自白》的影响太大了,90年代的美国留学生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为何在写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停止了?
    少君:《人民日报》等国内四五十家杂志同时转载《人生自白》。1999年我回中国时,地铁卖我的盗版书《一百个中国人的丑恶人生》,当然我基本上没有收到过稿费。新浪和搜狐最早设了我的专页,履历和文章都贴上去,但到现在都未经我的同意。《海外文摘》、《青年文摘》等一些刊物会寄来杂志,注明无法联系作者。
    不想写还是因为太累了。那是我最忙最累的时候。拿到经济学位以后,去教书,觉得工资太少又开公司。《人生自白》很多内容是在飞机上写的。我称之为“飞机文学”。一上飞机就写,下飞机时匆匆结尾,所以往往是虎头蛇尾,好多人说看得不过瘾。但是这也造成另外一种现象,越不过瘾,越想看。
    读书报:您起步很早,但是1999年痞子蔡的作品之后,才有更多人投入到网络文学。您觉得自己的网络文学和痞子蔡有何区别?
    少君:我在网络上用传统的方法写作,很少用网络语言。我的作品不是纯粹的网络文学,在传统的文学杂志也能发表。痞子蔡开拓了网络语言在网络写作的新格局,受年轻读者欢迎。他对于推动网络文学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中国百姓知道网络文学应该感谢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第一本网络文学的畅销书。
    读书报:那时您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痞子蔡。
    少君:那时出版网络文学作品是风潮。台湾的出版社可以先给我一万美金定金,要求我不给别的出版社,再飞到美国签合同。我毕业是理工科出身,要么不做,要做就认真做。到目前为止,国内出版了我40余部作品。很多高校把我的网络文学作为研究课题,《人生自白》也被研究者称为“后现代写实主义”和“少君式的自白小说”。
    读书报:您在国外做的网络文学,在国内有影响么?
    少君:1997年中国作协在泉州召开北美作家作品研讨会,让於梨华和我分别讲讲留学生文学和网络文学。在座的都是一流作家,包括王蒙、陈忠实、舒婷、方方、刘醒龙、赵玫等三十几位作家都在场。铁凝问我怎么拿稿费,我说没有稿费,她说:那我们怎么活?后来很多作家跟我成为很好的朋友。
    40岁就退休的玩家
    读书报:如果放在今天,那您就成为百万富翁了。盛大文学旗下的唐家三少,据说靠点击率年收入上百万。您对于网络文学商业化的现象怎么看?
    少君:2006、2007年我的作品被出版社拿走,稿费也有上百万。现在网络文学商业化,没什么对不对,商业化也好,庸俗化也好,任何事情都有高峰和低潮。别人赚到一千万,我会祝贺他。我不是作家,是玩家。
    读书报:您在40岁就选择了“退休”,为什么?
    少君:我不希望人活得很艰难。我的父母是一辈子就待在两个地方:单位和家。他们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胸怀,春蚕到死丝方尽。但是在那种环境下生活,我有一种逆反心理,希望一辈子轻松愉快地生活,像陶渊明那样。所以当有一天我看到财务报表,觉得可以不工作了,就把公司卖掉了。
    读书报:写作方向也有转变。
    少君:我以网络小说出的名,退休之后我不再写小说。写小说对我来说太苦了,总得不停地编。后来以写半游记散文为主,写完了贴在网上。我是学物理出身,对城市历史大的结构和细节考证很多,很受出版社欢迎。复旦大学有位博士生写了篇文章:《乐游与苦旅》。我是边玩边写,是乐游;余秋雨到某个地方总写得很沉重,是苦旅。
    读书报:您的写作很纯粹。
    少君:写作只是爱好,无心插柳柳成阴。我也没有很强的文学责任感。我在十几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我常常在讲课时告诫年轻人,想当作家,得先把钱赚足。我很幸运,可以不考虑市场,不为稻粱谋,只给自己写作。
    读书报:您关心中国的网络文学么?
    少君:我不关注文学领域,我是学经济的,更关心祖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但是我看书比较多,最喜欢《艳阳天》和《白鹿原》,这是两部感动人心的好书。相比当代文学,我更喜欢看明清小说,在文学评论家看来,我的作品充满晚清小说的痕迹,他们认为我受冯梦龙影响深,文字很少拖拉。
    读书报:写了那么多年,对于文学的态度是否也有变化?
    少君:最早我对文学没有兴趣,父母是研究核物理的,没有任何写作细胞。我唯一跟写作有关的是在大学为追中文系女孩儿,写过一些情诗。却因为这几首情诗,被拉进北大文学社,是文学社里唯一的理工科学生。没受过任何写作的教育,就看过四大名著。所以我说,作家是天才,好作家必须是编故事的高手。
    读书报:能谈谈网络文学对您的影响么?
    少君:到美国后,我没看过纸质的东西,《白鹿原》也是在网上看到。网络成为我跟故土联系的最重要手段,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网络给我开创了介入文学的窗口。感谢网络的持久和快速,给了我抒发情绪的渠道,让我一下子觉得,距离没有了,孤独感、漂泊感没有了,寂寞消失了。我以前不太喜欢文学作品,上网后阅读量增大了,网络上藏龙卧虎,大家从不同层面展示文学素养,我对文学从爱好到加入到投入,成为所谓的作家……假如没有网络文学,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在快速发展快速消亡的网络时代,多少作品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被淹没,被淘汰。少君以他超然的姿态更新着他独特的网络世界,独立而纯粹。海外文学评论家陈瑞琳在《网上走来》一文中,高度评价少君的作品:“少君的文学贡献并不在于他提供了怎样的鸿篇巨著,也不在于他创造了怎样复杂的人物典型,而是在他的笔下描绘了一特定时代的最丰富最广阔的社会图画,他所关怀并行之笔下的芸芸众生,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浮雕面影……”
    少君档案
    少君,美籍华人作家,海外新移民作家,也是最早在中文网络上写作的作家之一。1960年出生于北京一军旅之家,18岁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声学物理,毕业后当过《经济日报》记者,参加过中国政府一些重大经济策划与研究工作,提交过《西部发展报告》、《现代启示录》等研究报告。上世纪80年代赴美德州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历任美国两所大学的研究员和美国TII公司副董事长,并兼任中国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和南昌大学教授等职务。
    曾以李远、未名、马奇、赵军、程路、剑君等笔名活跃于海内外文坛。著有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纪实文学等多种体裁作品,出版了《凤凰城闲话》、《未名湖》、《怀念母亲》、《人生自白》、《大陆人》、《奋斗与平等》、《阅读成都》等多部著作。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0-05-26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0-05-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