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跨文化”戏剧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康海玲 参加讨论

    跨文化戏剧研究能给我们原有惯用的研究范式带来有力的挑战,同时也能为我们参与讨论时代的公共话题提供诸多的契机。周云龙的论著《越界的想象:跨文化戏剧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无疑是这方面研究的新成果。
    该著是在作者详实的个案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选取了从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发生在中国语境中的6个个案,即中国“舞台”上的“娜拉的故事”、“五四”时期新旧剧观念论争、“国剧运动”、戏剧“民族化”、梅兰芳访美演出以及影片《太太万岁》的空间叙事政治等,分别论述了这些戏剧实践的“跨文化性”,其间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充分的资料准备,也体现了作者不尚空言、言必有据的优良学风。以“跨文化”为视角,研究戏剧的“跨文化性”问题,这是该著的宗旨。鉴于作者对长期以来学术界在戏剧研究中存在误区或偏颇现象的洞察,作者进行了有关思维、文化与学科等边界的多重跨越性的追问,启发我们思考戏剧研究如何切入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定位问题,这不仅契合当前的文化大发展策略,也给戏剧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路径。另外,该书还提出了“公共观演域”这一核心概念,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跨文化”分析框架,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既有的研究观念。该著的学术价值因此得到了体现。学术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该著在理论方面的运用给戏剧研究提供了借鉴。很明显,该著的理论资源较为丰富,诸如后结构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批评等。对这些理论,作者既能活用,又能反思、修正与补充。比如在第三章《牧师与预言家的资源共享:“新、旧剧”观念论争》中,作者反思并尝试着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局限性,拆解其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构一个资源共享的理论平台,让我们可以直奔戏剧问题的本质。而这种理论上的活用与完善,在该著的不少地方,都有别开生面的阐释,值得人们仔细斟酌。“公共观演域”这个核心概念的提出是该著的一个特色。“公共观演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关系结构,除了便于探讨中西方戏剧文化的越界的想象,还便于深究观演域内外诸种关系间的逻辑关联及其深层隐喻。西方戏剧作为公共观演域内的一种强势话语,一直潜在地支配着此间的权力关系图式。公共观演域为西方的东方主义、中国戏剧的西方想象与本土知识建构这三重实践提供了一个彼此冲突又互为借重的互动场域。因此,解析不同情境下的公共观演域的内在动态关系结构,可以有效地揭示在西方(戏剧)的中国想象的背后,中国戏剧如何同时利用了这一机制想象自身和西方的事实,以及这种双向想象和运用之间的逻辑关联。在既往的中西戏剧比较研究中被习惯性预设的(诸如中国/西方、宰制/对抗、主体/客体等)二项对立在此得以有效地超越。
    该著最大的亮点在于以开阔的学术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戏剧研究如何介入时代命题的学术范例。作者在“导论”中就开宗明义,该研究要“从专业(知识)进入公共(空间)”,其思考的是“全球化时代文化间对话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中,虽然存在话语逆差和权力级差,但是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跨文化戏剧研究摒弃了具有文化本质主义色彩的戏剧表述,转而寻求异质戏剧文化之间的对话伦理,这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戏剧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性重构,更重要的是,对于戏剧研究乃至其他学术研究如何介入时代命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跨文化戏剧研究是一个值得认真总结、深入挖掘的大命题。当然,该著还有一些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诸如理论架构的严整,文字表述的精准等,但是,该著所提出的问题与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相对沉寂的戏剧学领域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冲击。思想的丰富以及批判的勇气让我们感受到了青年学者的勤学多思与勇于担当。惟其如此,我们更愿意把该研究设置成一个开放性的思考空间,期待着真诚的学术对话。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09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