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教育部、文化部选调,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进京参加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文化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优秀现代戏展演”活动。《西京故事》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剧作家陈彦创作,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查明哲执导,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李东桥领衔主演,这部三个多月前搬上西安舞台的地方戏,自诞生之日起,便一口气连演80多场,一票难求。 现实题材创作的新范式 6月26日,《西京故事》在北京交通大学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帷幕,也是该剧为30多所陕西高校师生演出后,再次走进大学校园。当晚,偌大的天佑礼堂连过道处都站满了人,千余名师生欣赏了这部地方戏曲的演出。场内忽而凝神屏气,忽而掌声雷鸣,剧终谢幕时全体观众起立,掌声长达几分钟经久不息。 让素以前卫著称的90后们走进剧场,亲近传统,且由衷地感动,显示了戏曲《西京故事》跨越了地域的、剧种的、为从事各种职业、各个知识层次的观众群体所接受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西京故事》是继先后荣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之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演出的又一部令人瞩目的现实主义题材戏剧作品。三部作品的视线,分别聚焦于城市平民、普通知识分子和农民这三个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群体,从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出发,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更宏大的时代背景,蕴含着极大的社会信息量,既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也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芒。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两部作品成功的基础上,《西京故事》为现实题材的戏曲新剧目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创造了新范式。 《西京故事》讲述的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时代进程中,由农村迁徙进城打工的一家人的故事。曾担任过民办教师、村长的罗天福,拥有一个让全村人羡慕的四口之家。老两口善良宽厚,开朗乐观,并身怀打饼绝技;一双儿女好学聪颖,先后考入西京城中的重点大学就读。为了儿女有好的前途,作为一家之主的罗天福决定背井离乡,到西京城打工赚钱,供孩子读书。刚刚从大山中走出的罗家甫一进城,便经受了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观念差异带来的巨大冲撞。于是,在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罗家父子两代人之间、自尊自强、明朗清纯的甲秀与急于求成、虚荣逞强的甲成姐弟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作品通过农民工在城市机会多多却也困难重重的生活境遇,揭示了在时代大潮裹挟下这个城市特殊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并由此演绎出世间百态、市井风情,凸显出各色人等鲜活生动的个性,艺术地再现了罗家两代人进入城市后寻梦、圆梦的心路历程。剧作饱含深情地塑造了一位至真至善的父亲形象,传递出作者对民族根基的坚守、理想道德的呼唤,对靠诚实劳动赢得人的尊严、撑起社会大厦的千千万万个平凡人的敬重,体现了对普通劳动者深沉、真挚的人文关怀。 可贵的精神觉醒和文化自觉 “当我们不再觉得那些老老实实干事的人是最可宝贵的、那些凭诚实劳动获取报酬的人是最为光荣的;当那些靠走捷径,‘一锄头挖个金娃娃’的人,已成为这个时代所仰慕的英雄;当这些看似普通的价值颠覆,一旦演化成社会的普遍道德标准,那么这个社会的根基就要产生动摇。”这是剧作家陈彦的忧虑与思考。《西京故事》的故事演进与生活同步,忠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进程和人的精神历程,充分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性格、思想的冲突与碰撞,人自身精神与灵魂的撕裂与挣扎,其深刻与激烈简直就是人与人的战争,人与自己的战争。它的情节单纯而曲折,起伏而有致,自然天成而又极富张力,引人入胜而又让人感慨万端。剧中写的事是我们经历过或者感知到的事,剧中所写的人是与我们生活着的或者我们深切感知的人,这些人的命运与我们息息相关,这些人的遭际我们感同身受,这些人的痛苦让我们痛苦,这些人的期盼让我们期盼,我们敏感的神经与这些人紧紧相连在一起,因而就不能不被时时拨动。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三部曲”的编剧,这种与劳动大众的血肉联系,即是陈彦成功的原由。他始终希望“自己笔下的人,都有一种自强自立意识,不靠天,不靠地地活得周正硬朗。这是一种文化传统,但更是一种现代觉醒,现代人的本质就是自主、自省、自强、自立,活出独立的人格,活出靠自主奋斗所换取的做人尊严。” 主流价值观的生动阐释 一切恪守社会基准价值、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文艺作品,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个体道德品性养成都有着永不过时的特殊意义。而在社会转型、价值迷乱和精神委顿的时代大变革时期,对此有清晰认知和担当意识,且能艺术呈现和撼人心魄的作品尤为亟需也更显可贵,其明辨是非、匡正时弊、揭示美丑的教育感发作用在时代精神史的背景上往往有着正本清源的价值和意义。而表现小人物的生命精神和生活信念,温习一些看似平常的恒常价值,力争所传递的思想观念能经得起历史考验,是陕西戏曲研究院“现代戏三部曲”成功的奥秘所在。 《西京故事》是一部接地气的戏。它反映的生活就是当下,跟普通民众生活紧密相连,演出了城市文明在与农村文明交汇碰撞、交融互补过程中的时代旋律,直面“阵痛”的社会现实,是真正的民生、民情,观众走进剧场如同走进自己的生活,极易产生共鸣。 《西京故事》也是一部接人气的戏。故事讲述逻辑理性又处处以情动人,坚持说人话、说真话、求真理、抒真情。主人公罗天福尽管由于遇到种种挫折与磨难,而产生过巨大的精神与情感伤痛,但他的脊梁始终是挺直的,他的生活信念始终是坚定的,他始终坚守凭双手换取回报的劳动人民的本色,永不放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体现了传统美德与当代意识的融合,倾注了作家的深情与审美理想,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 《西京故事》还是一部接天气的戏,它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又不忘高扬理想的旗帜,有些地方更以非现实的手法针砭时弊,利用正面的形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匡扶时弊世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现人性美和人权观,真正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剧本既真实生动,又深刻厚重,导演别具匠心的灵动挥洒,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东桥炉火纯青的演技,充分融合在高亢激越、热耳酸心的秦腔之中,熔铸了雄浑厚朴、刚劲豪壮的艺术风格。尤其是贯穿全剧的一视(挺立在舞台后区饱经风霜、葳蕤苍劲的百年古槐)、一听(激越苍凉的黑头伴唱),洞穿着历史的厚度,表征着西京人的精神风骨。 与其他艺术相比,中国戏曲自诞生起就以其强烈的现实介入性和社会担当意识影响着市井人生。在“妙手著文章者”多而“铁肩担道义者”寡的今天,《西京故事》对底层群体的热切关注和对社会基准价值的积极恳认,应该说是弥足及时和珍贵。在反映现实生活和诉求主流价值、传达时代情绪和弘扬社会精神、勇于担当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该剧都有着值得积极肯定的评说意义。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28日 24 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