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烨 ,著名文学评论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室副主任、主任、总编辑助理,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编辑成果有:《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台湾散文名家名品丛编》、《张中行文集》、《顺生论》等,代表作有《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批评的风采》、《文学论争20年》等。 在搜索引擎中输下“官场小说”四个字,不免看到迥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方是高调追捧官场小说实用价值以及文学性的出版商、热衷读者,一方是将其与文学区分得极为鲜明的网友。对于市面上数量惊人、出版速度迅速的官场小说,我们又该持一种什么态度来对待?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希望能借用他的一双慧眼,冷静客观地看待官场小说的云卷云舒。 记者:对于现在鱼龙混杂却又卖得如火如荼的官场小说现状您如何看待? 白烨:就像你说的,官场小说总体状况基本上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可能不乏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但常常又被更多的一般化的和不好的作品所遮蔽和覆盖。这样一个状况很难说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以为这样的一个高居不下的作品总量,未必是社会阅读所切实需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版商们瞄着市场做出来的,因为不约而同,相互跟风,所以造成目前总体看来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 记者:您在一篇评论中说过,官场小说与文学无关,为何这样说呢? 白烨:这是从出版到传播的主要倾向上来说的,从文学分类上看,官场小说属于写实性类型小说,其中多数作品的写作带有纪实性倾向,多数作品的阅读又带有实用性倾向,文学性因素与小说化程度都比较淡薄,所有这些环节的参与者的本意,都并非文学本身,而是以文学为外衣的功利性行为,因此主要是一种泛文学的实利性的文化活动。 记者:很多的官场小说都登上了畅销图书榜,您认为,这些小说读者阅读后是否真的会有所文学上的收获? 白烨:真正的文学读者,要特别警惕畅销排行榜一类的东西。这些排行的背后都与推销某些或某类图书有一定关系,而且事实证明市场销售得好的,往往是流行性的,并非是经典型的,更多的时候是好书不一定畅销,畅销的不一定是好书。我每年做《中国文情报告》时,都会在书后附收两个排行榜,一个是“新浪读书的文学图书点击排行”,一个是“文学图书全国动销排行”,这两个排行的前二十名基本都是官场、职场、青春等类型小说和一些实用性图书,基本上看不到我们更认可的文学图书与小说作品。这样一种情形也表明,市场上叫座的,圈子里叫好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图书,而且越来越相去甚远。这背后的原因,涉及近年来从写作到阅读的变异与分化等诸多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记者:作家王晓方说,文学本不应按题材分类,很多作品其实都与官场有关,所以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官场小说,您认为,是否应该分出官场小说这一类呢? 白烨:严肃文学或好的小说一般都超越题材,难以分类,而通俗文学、流行小说,恰恰是以题材类型见长,以故事模式引人,因此就有了类型小说的划分。官场小说作为类型小说之一,已是文学批评中约定俗成的说法。当然也可以有别的说法与看法,这些都可以并存。 记者:在官场小说中,是否有您比较欣赏的作品,为什么呢? 白烨:比较而言,王晓方后期的一些作品、王跃文新近的一些作品,如《公务员笔记本》,如《苍黄》等,在直面基层官场现实上较有人性深度,叙事与写法上也较有艺术性。这样的作品,从所谓“官场”入手,超越了“官场”本身,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与相当的文学意义。 原载:《辽沈晚报》2011年08月04日 原载:《辽沈晚报》2011年08月0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