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信仰的力量让人震撼——访军旅作家王筠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黄尚恩 参加讨论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场上的长津湖战役,是一场“中美两国都不愿提及的血战”,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济南军区创作室创作员王筠以这场战役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长津湖》,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抗美援朝提供了一个契机。
    有关长津湖战役,埃里克·布里维格导演的电影《严寒十七日》预计在今年面世,而《长津湖》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版。王筠说,中美两国同时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这场战争,这是一种巧合。在决定写这部小说之前,他不知道美国要拍这么一部电影,直到小说要出版了,责编告诉他有这么一回事。从2011年3月到2011年8月,这本书的创作用了差不多5个月的时间,但是为《长津湖》所做的准备却有将近20年的时间。长津湖战役已经过去60年了,它的惨烈程度让人不堪回首。因此,虽然有关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很多,其中有些段落也描写到了长津湖战役,但是真正以长津湖战役为描写焦点的作品却很少。王筠说,“中美艺术工作者在题材选择上的这种巧合,说明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反思这场战争。特别是美国,面对中国的发展强盛,它需要通过反思历史来重新审视当今的中国。而我则试图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一种求同存异、和平发展的理念。”
    王筠说有一件事对他的震动非常大,也促使他开始收集有关长津湖战役的素材。小时候他们家有一个邻居,是个成天拄着拐杖、只有一条腿的残疾人。大人们说他是个志愿军,在朝鲜打过仗,一条腿被美国鬼子飞机炸掉了。残疾人听了这个话,很严肃地纠正人们:不是炸掉的,是冻掉的,他这个情况在朝鲜的时候很多。大家都不信。残疾人这时候往往就神色黯然,说他算是万幸了,就冻掉了一条腿,他还有成百上千战友都在朝鲜冻死了,而且找不到尸首,因为漫山遍野的大雪把他们覆盖得严严实实的。但大家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对他的说法表示怀疑。真正了解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是在王筠长大以后的多年,那时候他已经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济南军区所属的某集团军就是当年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那个部队,在这个部队的干休所里,至今还生活着几十名亲历过长津湖残酷战斗的老同志。王筠跟着他们的讲述,似乎也走进了60年前风雪呼啸天寒地冻的长津湖,这时候王筠才知道,幼时邻居残疾人的话都是真的,他并没有说谎。
    《长津湖》描写的是一场真实的战争,因此引用了很多的战争史记录,小说中的有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在介绍如何处理小说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时,王筠说他在创作时的确非常注重细节的真实。“我先后来到这个部队的4个干休所,采访了几十位当年亲历长津湖战役的老同志。像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天气条件下,十几万官兵脚上穿的单胶鞋是什么口,有没有鞋带;美国人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l步枪是什么性能,弹夹里装几发子弹;人在极度严寒中行将冻饿而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这些我都仔细询问。”当时缺医少药,而且本来不多的液体瓶子都冻裂了,无法输液,几千名伤员得不到救治。他们只能在零下几十度的荒山野岭爬回后方,许多人就这样在路上死去了。王筠认为,这样的细节不用刻意营造,也不用进行过多的艺术处理,他们本身就具有着震撼心灵的感染力。作为一部小说,为了写得生动些,无论是在人物设置还是叙述方式上,都有一些特别的考虑。比如小说中的吴铁锤、欧阳云逸、黄天柱、向修远等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这些人物又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他们就是那个时候那个部队的缩影。小说还虚构了一个叫詹姆斯·爱德华的美军随军记者,通过他写的《前线日记》对战争的情况进行叙述。王筠说:“我曾经当过记者,总觉得记者的叙述是最为客观的,能够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使是虚构,我也是为了追求真实。我始终觉得,真实才是艺术的生命。”
    在王筠看来,从小说中不难发现中美两国在战争中体现出的不同价值观。美国人对个体比较重视。对他们来说,人的生命是处于第一位的,所以他们要用最好的装备来减少人员的伤亡,当然前提是他们当时有这样的条件。而我们更多是对家国的看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在长津湖战役中,士兵要坚守死鹰岭,即使饿死冻死,他们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岗位,最后在冰雪中壮烈牺牲。而美国一方,估计照着这架势没法打了,因为伤亡太惨重,于是就撤退或者投降。王筠认为,问题不在于判断哪一种价值观是好的,而在于思考每一种价值观背后所隐含的东西。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我们现在越来越重视个体的价值,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那样激烈的战场上,没有一种坚守和牺牲的精神,恐怕是不行的。我们在作出任何一个判断的时候,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情境,用一种“一刀切”的方式下自己的定论,而且不能用一种假设的方式去谈论历史。“历史就像一碗水,发生过的事情永远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创作《长津湖》的过程也令王筠感慨颇深:“无数次我都在扪心自问,没有御寒的服装,没有果腹的食物,甚至于没有像样的武器,在那种人的承受力已达极致的极端环境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我们的前辈?我觉得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在与长津湖战役老战士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听着他们淡定的述说,遥望着60年前的情景,我忽然觉得我们现在似乎缺少的就是那样的一种精神。这样的精神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毫无理由,这样的精神来自于坚定的信仰,我们的前辈正因为具有了这样的信仰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才能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传递出无坚不摧强大的人生力量。”他希望《长津湖》不仅能给读者带来一次震撼心灵的阅读之旅,同时也能对当下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建设起到启示作用。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26日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