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一个远去的工人身影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闫立飞 参加讨论
武歆《老工人谢瑶环》
    《中国作家》2010年第4期
    距离不仅仅产生美感,距离还为知性认识的产生创造条件,因为往往距离的存在才能深刻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全面了解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时代。在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发展迅速的中国,20年的时间距离也许太久了,但对天津作家武歆来说,当他重新回望20年前的工厂生活时,蓦然发现工人经历在他生命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成为武歆追问自我、认识社会的主要视角,也转化为他小说叙事的一个重要方面。中篇《老工人谢瑶环》就是这一叙事的纵向发展。继表现青年女工情感与命运遭遇的《天车》和叙述初进国营大工厂“代培工”的现实经历与青春躁动的《风砂轮》等作品之后,《老工人谢瑶环》的叙事视角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以追叙的方式描述了老工人谢瑶环的一生,展现了一个远去的工人身影。
    小说在谢瑶环的名字前加上“老工人”这一限定词,是因为“老工人”已经成为镶嵌进谢瑶环身体里的一个符号,他不仅对“工人”的身份极端认同,而且这一身份成为他的行事规则和做人标准。为了获得工人的身份,在小鞋铺绱鞋的谢瑶环费尽心机凑够了15人,在1956年“公私合营”的浪潮中最后一批被合营进了国营橡胶杂品厂,如愿当上了“穿工作服”的工人。为了加入工会,非常吝啬的谢瑶环不惜以年节的标准供厂工会宣传委员张大个在家里吃喝了一年,甚至容忍张大个调戏他的老婆。不过,谢瑶环的积极进步与工于心计只是为了发展和巩固他的工人阶级身份,并没有其它的目的,因而当组织让他上夜校学习文化,把他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准备让他当干部时,他却退缩了。在谢瑶环看来,当了干部脱离了生产,就不算工人了,而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工人,到工厂上班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所以他谨小慎微,竭力保全自己的“工人”身份,甚至为此失去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 谢瑶环以工人身份为自豪,并以工人阶级的眼光衡量一切,认为工人的天职就是干活,一个工人若不干活也就不成其为工人了。“文革”中工厂停产,被剥夺了干活权利的谢瑶环失魂落魄,差点自寻短见,直到工厂恢复了生产,他的情绪才稳定下来。退休以后,他还为工厂的破产大病了一场。而支撑他晚年精神世界的,则是在原厂址上重建的一家合资企业,他固执地把它当作自己的厂子,以此维系与工厂的联系和自己的工人身份。
    虽然谢瑶环执著于自己的工人身份,固执己见,做出许多让现在的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但不能以此低估他的心机与智慧,事实上,他不仅心灵手巧,是一名难得的工匠,而且他的心机之深和对时局的敏感程度超过了许多人。解放前,他为正在攻城的解放军缝纫作为军装衣料的面口袋,获得不菲收入的同时也为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解放后,他很早就认识到公私合营的必要性,并一手操办促成了鞋铺与国营橡胶杂品厂的合营。作为工人,他也和别人一样从工厂里拿东西,甚至拿得更多,但他行事缜密,从未让人知道,也从不干涉别人,这样方便了自己的同时也方便了别人,因而他在“四清”运动中顺利过关。“文革”后他又到处揭发自己在“公私合营”中的“舞弊”行为,借此想把小高开除厂籍,清除出工人队伍。退休后“补差”给工厂烧锅炉,他又利用自己的智慧挤走了张大个。有些事情尽管不太光明,但他这么做并没有妨碍他对工人身份的追求和坚持,反而显示出他对工人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这一身份的严格要求,像小高这样在“文革”中弄权造反的“三种人”,在他眼里根本就不配当工人,只能给工人称号抹黑,因此要剥夺他的工人身份。
    谢瑶环的名字取自于陕西碗碗腔《女巡按》,而根据《女巡按》改编的京剧《谢瑶环》曾广为流传。谢瑶环对这个带有戏文色彩的名字很是喜欢,即便在“文革”中当作被破除的“四旧”也没有改。女巡按谢瑶环的悲剧故事昭示了工人谢瑶环人生的悲剧性,他对工人身份的固守和工人阶级价值观的坚持,不仅无法改变任何东西,而且让他在新的时代里显得不合时宜,到了晚年,他的沉默与孤独,都与此有关。在退休以后的27年中,他仍然生活在工人身份的幻象中,把自己封闭在过去的时空里,很少与人来往,几乎没有一个好友和亲近的同事,从早到晚只通过半导体收音机收听戏剧台。只有他的死亡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他安详的死亡方式和他缝纫的几乎能把整个大楼包裹起来的旗帜中,人们才发现老工人谢瑶环曾经存在过。谢瑶环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老工人谢瑶环》中,武歆不仅从老工人谢瑶环的身上发掘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工人影像,以及这一影像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消逝,而且从历史的高度展现了工人与工厂之间曾有过的血肉关系以及这一关系的解体。小说大跨度的时间叙事和传记式的人物聚焦方式突破了武歆以往的叙事模式,他笔下的老工人谢瑶环,虽然已是一个远去的身影,但在当前的工业叙事中则是一个迎面走来的新形象。这也是武歆回望工厂生活的重要收获。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30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