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文化发展道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于平 参加讨论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4月上旬举行的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个题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讲话,论及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正确处理的十个方面重要关系(以下简称“十大关系”),这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对文化发展道路的洞察和探索,对我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推动文化发展是论述“十大关系”的重要前提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长春同志的重要讲话从题目中就点明了“推动文化发展、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作为论述“十大关系”的重要前提,首先,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这个重要讲话要致力贯彻落实的精神。讲话开篇就提到,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谈到了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我们说“推动文化发展”是论述“十大关系”的重要前提,而更为重要的前提是我们在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来“推动文化发展”。
    其次,“十大关系”论述中特别谈到要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以往我们较多地强调经济基础对于包括文化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在论及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时也多从意识形态属性上来认识。讲话认为:“文化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理念的确立及其实施是我们当代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文化创新”之一。如果没有这十来年“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持续推进,我们的文化很难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
    第三,“十大关系”的主旨便是围绕着“文化发展”来进行。既然是要推动文化发展,那么就不能不特别关注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在谈到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时,就特别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因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要先行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在谈到正确认识发展文化与运用科技的关系时,则强调“把运用高新科技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而“新引擎”正是对文化发展“新动力”的形象比喻。此外,在谈到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时,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主张,也是强调要把“管理”当成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而在谈到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时,在谈到正确处理、充分调动现有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的关系时,都特别强调要形成两方面的“合力”以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大关系”的论述始终贯穿“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长春同志论述“十大关系”的贯穿主线。“十大关系”首先谈到的就是要“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强调要“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进一步强调这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在这里指的是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本。“人民群众”作为一个集合概念,其文化需求在共时态视野中,体现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三多”需求;而在历时态的审视中,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总体上呈现为“增长”需求——这个“增长”既包括“量”的选择性增长也包括“质”的品位性增长。在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分析中,这里特别关注与“三多”需求相对应的“基本需求”,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其实,“基本需求”作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还体现为绝大多数人的文化需求,所以必须通过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加以保证。但与此同时,对人民群众个性化文化消费、多样化文化需求也要加以关注;因为文化消费和文化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其实也是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一种显著特征,满足这种“增长”,就需要我们创新文化生产理念,要发挥“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和引导生产的作用。也就是说,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等理念的确立,本身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
    其次,“十大关系”对“以人为本”的强调,还在于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这便是“正确处理充分调动现有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的关系”。如果说,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从“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来强调“以人为本”,这里强调的“以人为本”则是基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发挥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才能实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发展”。实际上,在这一对关系的强调中,明确指出了人不仅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更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而当代社会创造性的文化发展和发展着的文化创造,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和科技型人才,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建立和完善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以文化人才的各展所长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各取所需。
    第三,在“十大关系”的其它论述中,也明显看到贯穿着“以人为本”的观念。比如在谈到正确处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时,就特别强调“群众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是文化产品的最终评判者,也是文化企业的衣食父母,群众的评价是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强调“要坚持把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作品的最终标准……”又比如在谈到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时,则谈到“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都统一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还比如在谈到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时,格外关注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关注文化产业“有利于解决更多的人就业特别是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带动其它领域,其它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更多的人就业”。这样的论述把“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道路推向了更深的层面。
    “十大关系”体现出“统筹兼顾”发展文化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主张的科学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纵览“十大关系”的论述,无论是思维方法还是工作要求,都能看到“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的运用。这说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仅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来推动,而且要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前三个关系的论述中,分别论及的是文化需求的满足、文化产品的效益和文化生产的实践。这三个关系的论述不仅各自体现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三个关系之间也体现出“统筹兼顾”的内在关联。在论及文化需求的满足时,强调的是要兼顾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要兼顾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在论及文化产品的效益时,强调的是要统一起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要统一起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论及文化生产的实践时,强调的是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都不可或缺,强调二者都要统一在“三贴近”的具体实践中,强调弘扬主旋律也要讲艺术性观赏性,而提倡多样化也要讲格调讲品位。这三方面的关系本身又形成“统筹兼顾”的内在关联,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其次,“统筹兼顾”的方法也是论及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以民族文化为主体与吸引外来有益文化形成对外开放的文化市场格局的关系,充分调动现有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的关系的根本方法。相对于前三个方面的关系而言,这三个方面是探索文化发展道路思考的深化。在这种“统筹兼顾”的思考中,一是“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形成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同时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文化工作者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又要努力造就一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之所以说这是思考的深化,是因为这里涉及到文化发展的多元投入、国际影响和人才保障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深层次问题。
    第三,如前所述,“十大关系”中有一些思考是对文化发展动力的思考,而这些思考综合起来看,也体现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比如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促进繁荣和加强管理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文化与运用科技的关系这三方面,就是把文化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统筹兼顾”的思考。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着眼于既往的体制机制和某些观念而言的,所谓“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都意味着对既往那些不适应当下发展的东西进行改革创新。促进繁荣和加强管理的关系,主要着眼于当下,所谓“创新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意味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健康、繁荣于管理之中,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发展文化与运用科技的关系,是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也可以说是着眼于未来文化发展的思考,因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这些新兴业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在这里,着眼于未来的思考也是面向世界的思考,因为“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这段话是对我们的文化发展的一个较高期待,是希望我们的文化发展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进行中,能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尽职尽力,能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对于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长春同志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确认识和处理长春同志深刻阐明的十个方面的重要关系,我们就能够理清文化发展思路,谋定文化发展战略,明确文化发展重点,优化文化发展布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0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