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作家,在我自中学时代即始发表作品的数十年写作生涯中,除长篇小说单行出版之外,结集出版过一些诸如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之类的“专集”。而今面对经年积累未曾收入集子中的为数众多的其它作品,是接着一个个分门别类地续出各种“专集”呢,还是依时尚,跟着出与原有作品划在一起的那种大而化之的“文集”一、二、三……我近日着实颇费思索,并生发出一些感慨来。 说句玩笑,按写作“工龄”,我自学生时代起在《长春》《作家》等文学报刊上有文章问世,多年来作品散见全国各地数十家文学报刊,专著于时代、百花、作家等出版社出版;多次获全国及省文学奖项,作品收入各种“获奖作品选集”,时下编个“文集”不可谓不具资格。深思之,这又实有“涉俗”之嫌,继而我有些脸红了。 一个作家,难道凡属发表过的作品(有的甚至是未发表过的),都要编入各类集子中吗? “结集”意味着一种精细筛选,不少文学评论家自身“结集”极为认真、精致,作家当引为风范。自然,立论忌失之偏颇。古今中外学界泰斗、文坛巨擘,出“文集”乃至出“全集”,为读者也为人文社会、学术研究留下宝贵遗产,那是无可厚非的,甚而是必要的。但就绝大多数的作家而言,如目前屡见报端的争出“文集”之风不可长,尤其在社会生活日益加快节奏的今天,读者惜时如金,他们企望最为精华的东西,绝非对什么“名家”的“陈芝麻烂谷子”都视若珍宝。如此说来,我倒以为对于一些资历还“说得过去”的作家,在大半生辛勤笔耕之后,春华秋实,编编“选集”是顺理成章的,也是该提倡和鼓励的。包括结集的和未结集的作品,从中再次“沙里淘金”,提炼出有自己独特“风味”的东西,呈现给、也就教于喜爱你的读者诸君,让他们分享到类似于作家的“京味儿”、“川味儿”等多种“佳肴”,这该有多好!诚如人的尊贵又不在体重多少,作家的成就、价值岂能以出书量衡定高低?大作家未必“著作等身”;世界文豪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人们记得的也不过是他们那几部代表作。就以中国作协这数千名会员作家而言,果若每人一生中捧出一部或几部足以体现自身创作“精粹”的“选集”,我国当代文坛则已是异彩纷呈了。无疑,这对广大读者有益、对作家有益、对社会文明建设有益;一方面是乐于“精读”,一方面是喜呈“精作”,世间最是“芸芸众生”眼明,“半斤八两”自有公论,其乐融融。 至于一般作家,有的还只不过是业余作者,多在小报小刊露面的文章,剪贴拼凑,也妄谈出“文集”(不是耸人听闻,我就曾见过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其大名还列入名目繁多的连主编者都名不见经传的什么“世界名人”文库等,并领“海内外”各种堂皇的“冠冕”),那未免滑稽而贻笑大方了。毋庸讳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自费”可出书,那最好也是“沾边”的人,囿于读者群的限制以为弥补,否则无甚意义。量体裁衣,总比自作多情寻常生活中也穿华丽的戏装招摇过市更顺眼,何苦呢!君不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但愿中年之后的作家,对自身多年创作进行检视、梳理时,少琢磨“文集”,多考虑“选集”。此言意善,但不知入耳抑或悦耳否?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