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文学的基本走势可以说一直笼罩在一种虚高浮肿的叫做“现实主义”的潮流或氛围中。我们的文学在近十年中所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与此有关。从写法上看,多是笔法单调乏味、形式陈旧粗陋、故事虚假平淡,偶有起落也多流于概念化,缺乏创造力、可信度和感染力。貌似状写现实,却流于琐屑虚浮。许多作家陷入了肤浅的生活中,越来越缺少深入现实和把握现实的能力。 问题当然不在现实主义本身,而在于对现实主义的曲解和滥用,以及对市场和公众趣味的投合。此前“新写实”中相对深沉的悲剧观念、“生存寓言”式的哲学意识、还有相对黯淡的主体情绪与生活图景,渐渐被世俗景观所代替,小说的精神深度被流于现象的叙述弱化了。 精神性的衰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学缺少整体性的思想追求,被表象现实攫持,不能赋予其叙事以整体性的思想与哲学深度;二是不能把笔触通过现实问题的描写深入到历史、人性、生存的主题中来认知,而是将现实问题伦理化、浅表化、情绪化,缺乏深度处理与精神烛照;三是文学手段单一,不能创造与精神的复杂与高度相匹配的艺术形式,甚至表现出与市场合谋、与现实利益合谋的趋势,丧失了人文性与批判性的立场。 文学中的精神衰弱,直观地体现并且深化了某种时代精神的危机。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需要强力介入和改变,否则文学将长期在较平庸的水平上徘徊。 原载:《长城》 2009年第6期 原载:《长城》2009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