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地描写国企如何改革发展的过程,真诚地关注社会转型期国企职工的生存状态,真实地塑造迎难而上的国企领导干部形象,应当成为当下中国作家的自觉意识和担当。张新乐的长篇小说《命石》,裹挟着激情、悲壮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正面描写了国企改革的艰难曲折,应当说是文坛新的收获,也给我们带来新的阅读感受。 《命石》是一部以作者自己切身体会为素材,直接表现国企改革艰难曲折,甚至具体到破产重组这样尖锐复杂矛盾冲突的小说。从破产重组这个层面来说,这部小说是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之作,就我的阅读经验,此前还很少有哪个作家以长篇小说形式涉足过这一领域。这就足以表明张新乐的责任感和写作勇气,回答了我在前面所期待的作家的自觉意识和勇于担当。 《命石》以国有企业天盘山铜矿的破产重组为主线,使用文学创作中的长篇小说形式和相对专业的工业经济观点,充分反映出作者对国企破产重组的独到见解,对国企命运归宿的关注,对民族产业未来的深思。看得出,张新乐是希望通过这部小说,与广大读者共同反思中国国企命运的走向,并试图用小说的形式,记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同时,还要通过笔下的天盘山铜矿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所表现出的真诚而坦荡的风范,显示国企职工的某种独特气质。 《命石》讲述的是一个真实可信且跌宕起伏的故事:大型国有企业天盘山铜矿,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冲击下,面临着资源枯竭、资金短缺、负担过重等等难题,必须走破产重组之路。然而,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普通工人和一些干部,根本无法接受。于是,职代会开不成,工人强烈抵制,干部简单应付,人心混乱,各想各的出路,包括矿长的夫人都为丈夫办好了去深圳发展的手续。工会副主席牛子孺夹在工人与领导之中,了解到他们每个人真实的想法和处境,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耐心细致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终于沟通了工人与领导的隔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达到了稳定人心、破产重组相对顺利推进的目的,使企业度过了暂时难关。但是,牛子孺却在一次生产事故中为救他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个故事中,我读到了董事长熊汉方,矿长柳亦松,党委书记宋雨田,工会副主席牛子孺,普通工人王二货、贾家有、钱四丫、山子,家属丁凤华、大芳和小芳等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由运行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安全、稳定的港湾,驶向市场经济的广阔海洋,每个人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正是在这种考验中,虽然也曾有短暂的不理解、不接受过程,但是只要思想认识转变之后,一种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就会重新塑造国企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信念。在工人和干部中,真正的市场经济“新人”正呼之欲出,他们是我们社会的中坚,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当代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得到了新的扩展和丰富。作品中的牛子孺,是作者全力塑造的一号人物,也是最为成功的人物。可以看出,作者对牛子孺的定位是:值得人们信赖的干部,却绝对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他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尽力;有时还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他在生产事故中去救人,也完全是平常人在那种特定情况下都会做的行为。正是这样的描写,使得人物显得丰满可信,很有人情味。牛子孺身边的其他人物,也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生龙活虎、立体丰满的人物群像,很好地演绎了小说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思想。 长篇小说的成败,除了主题是否深刻、人物是否丰满之外,结构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新乐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命石》的结构显然是经过反复思考后精心设置的。总体上看,故事是围绕天盘山铜矿破产重组这条主线索逐步向前推进的;但在这条主线索推进的同时,又安排了若干条辅助线索,比如牛子孺的家庭琐事以及与钱四丫的情感纠葛,柳亦松与妻子大芳及妻妹小芳的矛盾冲突等等。这些辅助线索与主线索相互补充,交相发展,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支撑这些线索的故事情节,则是详略得当,该细致描述的决不简化,该简单交代的决不拖泥带水。矛盾冲突和悬念一个接一个,最后以牛子孺的死而达到高潮。这种悲剧式结尾,打破了许多作品习惯使用的大团圆结局,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强烈、更震撼。此外,作品中很多细节描写,也颇有特点,加强了故事的艺术性,丰富了人物的真实感。 作品永远来源于生活,作家永远是在生活基础上写作的;同时,缺乏想象力和虚构力,却是难以写出优秀作品来的。这是小说创作中对立统一的规律。张新乐写作《命石》正是遵循这个规律的,因而,他成功了。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