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情事遗憾——读《光棍垴的那些事儿》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央然 参加讨论
 《光棍垴的那些事儿》  李如志著  花城出版社出版
    凡情事都有些遗憾。据知,李如志小说《光棍垴的那些事儿》(以下简称“《垴》”)原名为《光棍垴情事》,后循出版社的意思而改为现名。对此甚为不明:何以要回避一个极为平常的字眼——情事?
    多年来,我甚少或者说几乎不读小说。原因不外入世渐深,已很难进入自以为得计的作者苦心经营的虚构世界,加上一些成心跟读者过不去的实验技巧常使我隔涩难忍。但是,我却一气读完《垴》,我感到自己终于遇上一位甚为诚恳的作者,你可以说他的叙事风格偏重传统,故事过于老套,但不能不感叹于非他的执著,显然,作者曾经沧海的忍耐、通达和深沉,在在令小说透出一种回馈现世的实在。
    在这个时空跨度颇大的故事中,由“光棍”而至“情事”,一开始就很有悬念。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被迫杀人犯事的三男一女逃入太行深处的光棍垴,靠着纯朴山人的接济和保护,风流云散,四人生存下来,并开枝散叶。转眼一晃二十年,其中女子翠花的长女须素雅因缘际会,借着一场雾县的选美活动,欢天喜地地走出穷乡僻壤。故事随即有了出人意表的发展。场景由光棍垴转为雾县城厢,人物也由太行村民转向形形色色的官场人物。来自光棍垴的须素雅夺得雾县选美季军,由她渐次带出盘根错节的城乡关系,英雄美女的插曲也自然登场:她与论年龄当属父辈的熊司令产生热恋。但似乎很难指责年仅二十岁的女主角——“她年纪轻轻,涉世不深,从来没搞过恋爱,更没有对其他什么男人产生过什么想法,什么世态炎凉,社会复杂,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她根本不懂……她只是一个情圣。”
    深入解读这一人物时,我同意书评人叶芳的看法:小说最终“让她以一个成功女企业家的形象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这很像是对一个没有世俗完美爱情的女孩的补偿,却不太真实,所以虚构的成分很大。”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小说在着力塑造这位近乎虚幻的“情圣”时,也藉此道出了男性世界对完美女性的由衷礼赞和渴求。
    相对于情事描写的概念化和理想性,作者刻画官场显得尤为得心应手,其情节之跌宕,人物之跳脱,性格之鲜活,时有神来之笔,从而构成书中最堪回味的重头戏。锐意改革的县委书记乌鲲鹏因一手促成雾县选美而招致化名“太行、老区、为民、郑义的告状信雪片似的飞往地区、省里、中央,全部是状告乌鲲鹏选妃子,搞男女作风问题的”,“于是省地两级纪委十人组成的工作组开进了雾县,占了雾县宾馆的半层楼。乌鲲鹏最受不了的是那种审问不是审问,谈话不是谈话,不阴不阳,像是掌握着你无数隐私,又不向你透底,单等你主动交代问题的做派和让人争取宽大处理的态度”。
    为跑官,各路人马争相上阵,龙有龙路,虾有虾路,动辄五套班子起波澜的情节场面,活绘了雾县和云城官场的众生相,看得叫人啼笑皆非,也令人拍案叫绝。小说借人物之口,一针见血地道出官场潜规则——“在当前,按常理已成了陈旧的思维方式,正在遭受批判,真正的规则不起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人都在口头上批判的潜规则,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光跑不送工作调动,连跑带送提拔重用。”“叫你干有一千个理由,不让你干有一万个理由。”因而,当官运亨通的乌鲲鹏如愿坐上地委书记一职时,也不免满心感伤,坊间舆论更是穷追不舍地指斥他“是个流氓素质很高的政治流氓”。与之相对照的是,小说成功塑造了行署专员黑吕胜的形象。农民出身的黑吕胜的土匪脾气是出了名的,官场上下对他也是“深不得,浅不得,软不得,硬不得,粗不得,细不得”,但他同时因行侠仗义,坚持原则,敢作敢为而有很好的口碑。受制于文化和年龄,黑吕胜在仕途上不得不陡然止步,升官无望之下,郁郁不得志,终致患绝症而逝。这一人物颇具悲剧意味的结局反映出新形势下人事制度改革的严酷性,进而给人很强烈的虚拟与实在之间的等同性联想。书中大量洞悉官场、入木三分的刻画,乃是非深谙官场中人不足以与之道,也不足以与之赏的!这无疑是得益于作者曾有的丰富的县市领导工作经历。
    虽说,对官场贪腐文化的道德评价并不能决定它的存在与不存在,再说,无论我们面对情事,还是面对整饬现实都不可避免地充满无力感,但孤愤为文仍是作家尚可尽心的天职,沿自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也因此而具不息生命力。在小说的传统叙述性一再遭到颠覆的时下,作者依然执著地讲述他心中的记忆现实,其热肠忧思隐然可感。
    在艺术上,我特别欣赏作者驾驭故事的能力,借着极为流畅简洁的语言,时而昔日,时而当下,一时山乡小村,一时地县官场,两条线索,穿梭有度,互呈高潮,同时在两个时空层面上展开它沉着从容的叙述,惟结局稍显局促。此外,若干章节,因作者想将过多的文史典籍共冶一炉,而略显牵强。但如果当你了解作者自强不息的创作生涯,和他对文史哲所具有的酷爱,你或许更能理解小说的底蕴,包括它的遗憾。
    自然,人事物情终不敌岁月沧桑。小说结尾不免发出类似的感喟:“光棍垴已在一派繁荣、喧闹中消失,它原不是那个山村的真名,只是雾县人给它起的绰号,往后人们是不会知道光棍垴了,但这里的人仍然在演绎他(她)们的故事……”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04月09日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04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