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火的乡音千年不变”——廖志理诗歌印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燕生 参加讨论

    廖志理是幸运的。当新世纪的霞光在英雄纪念碑前的旗杆上飘展,他来到北京,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聆听民族和时代的叮咛与嘱托。作为文艺湘军的一员,他知道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他听到出钢的钟声又一次敲响:“在钢瀑飞溅的礼花之中”,“看到温暖与奔流”,这充满空间也充满时间的火焰”,“饱满的力度/直达燃烧的深处”!
    廖志理就是那种常为火焰激励,并胸中喷涌火焰的诗人。
    最初接触廖志理的诗,是他从冶金学校毕业,分配到锡矿山工作那段日子。恰好我下过那里的矿井,便生出些亲切感,加上他淳朴的诗风中充溢着对大地、对生活的挚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或许由于他出生于农村,身上流着我们民族最本质的血液,我始终抹不去一幅漫画式的图象:他头戴矿工帽,而身上却披着一袭蓑衣——不是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披的那种,是顶风冒雨,贴着泥土和庄稼,守护家园的那种。铁锤和镰刀握手,可以飞升为一种旗帜,矿工帽和蓑衣联姻,可以诞生一种诗歌精神。
    廖志理出生的1962年,正是祖国医治因饥饿而患水肿病的年代。贫穷和困苦养育了他,使他的血脉与土地紧密相连,使他的灵魂生长出坚忍和期待。当终于有了一支笔,可以回报乡土的恩情时,廖志理便用心血浇灌扎根于农村的诗花,正如他自己歌唱的那样:“在祖国的泥土里诚实 谦卑/盛开着平淡而美好的色泽”。他清楚地认识到,千百年来,农村和农业是祖国最沉重的部分,任何高高在上或袖手旁观的态度,都是不可宽恕的轻慢和亵渎。他的许多农村题材的诗都散发出淡淡的忧伤,这正是他爱得太深的缘故,我们只有用心灵才能触摸到那冷色调中透露出的暖意。无论是“月下你的白发一闪/就成了一种棉质的花卉”的母亲,还是“踩着泥泞回家/肩上的乌云越背越重/在一条光溜的闪电上滑倒”的父亲,还是“站在那寂寞的棉枝上/等待绽开”的妹妹,朴实而感人的形象,闪射出辛劳中的美好光芒。
    我在1994年第四期《诗刊》 “读稿人语”中写到:“廖志理的诗是地里长出的庄稼——这些来自生活最初的激情,氤氲着大地刻骨铭心的气息,搏动着生命风雨无悔的脉律。这些精神的庄稼,艰辛而坚忍,困苦而青葱,犹如亿万农民的命运。”今年再读“文艺湘军百家文库”中的《廖志理卷》,更能感受到他那柔韧的、具有灵性的诗歌空间,有一种源自理想和信念升华的哲思强有力地支撑着。对于那些“灾难中坚持的事物”,他怀有敬意,感受它们“仍像一家的亲人一样美好”,即便是面对“广大的荒芜和饥饿”,也坚信它们“不能熄灭田间的燃烧和耕作”。我以为《夜里的大河》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他对农村乃至整个民族一种精神的认知。请看这条河:“不动声色地奔流/比步伐更沉稳/缓慢的目光 带走野花繁衍的忧痛/保持亘古的清澈和坚定//涌泻的信念和泪水啊/沉着 又比闪电更明亮而尖锐/穿透着泥沙/和我们命中的黑夜!”若干年后,当贫困的阴影从大地上消失,再读这样的诗句,仍能给我们的精神补钙。
    廖志理富含泥土本质的诗性,得益于工业炉火的冶炼和洗礼。这是一种向现代文明的过渡和提升。既保持了象征传统美德的大地精髓,又溶入了具有挑战创新精神的时代之魂魄。这使他拥有相对的高度和开阔的空间。即使那些农村题材的诗,也是他用头顶的矿灯照亮庄稼和家园的。同样,在他诗歌天平上又一颗重量级砝码——工业诗,在铿锵的节律中,又有着泥土的质朴和山泉的清澈。我注意到在世间他崇尚、钟爱的事物中,有一件是火焰,几乎贯穿于他整个诗歌的内部。他正面写《炉火》:“以永不冷却的高温发言/以红色的舌头发言/火的乡音千年不变”;写《炉工》:“逼人的火,火啊/剪出你弓身的姿势/平常,普通,却辉映/美在生活的深处”;还写在液体的火中,“感到一种脱胎换骨的快乐”的《矿石》;写“受不住光的逼视/那么多夜色一块块剥落”的《期待出钢》……更重要的,是他从许多事物中发现了火焰的品质。那盏照亮母亲纺线,穿过贫穷与黑暗,“一朵灿烂/开到今天”的油灯是慈爱的;那支“在古典之上/诗歌之中/一滴悲怜,一滴叹息/一滴流落之后/仍将燃烧的/超过白的纯洁”的蜡烛是博大的;就连“怀抱内心的膏血微弱的光/自己照耀自己”的萤火,以“孤注一掷的光芒”,在大雪中“加冕了今日的灿烂”的梅花,以及“被透明的风越吹越亮/驱散了我内心的黑暗”的石榴,都深深感动我们。廖志理关注“火焰的成长”,正是为了“牢记光明的教导”。只有心中揣有光明的种子的人,才能写出《如花祖国》、《春天的歌》、《我播种》、《火》、《群山》这样充满大气的诗篇。
    廖志理不管风飘雨摇,始终牢牢守住自己的“根”,他走着一条坚实的路。能出席被誉为“诗坛黄埔军校”的诗刊社“青春诗会”,能获得湖南省青年文学奖,能被评为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都能看出他为人为诗的进取精神。面对这个并非没有阴影、没有寒冷的世界,我相信廖志理会实践他的承诺:  
    让我的诗歌来唤醒他们  
    所有的人都会看到火  
    这诗歌的火  
    接受这神灵的教诲  
    诵读明亮的启示和叙述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1·6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