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得不面对一个高难度的难题:拿什么来衡量批评家?我认为,衡量一个批评家,可以从他的批评中看看他在批评对象里所体现出来的生活质感,有没有、有多少敏感和悟性。 这至少有一样好处:它立刻就能把不读原著的批评甄别出来。一个批评家,即使聪明到比老天爷还聪明,如果没有读过原著,是根本无法就作品的生活质感说三道四的。当然,它也有一个坏处,就是可能会冤枉一些批评家,人家明明读过原著,只是限于角度或着重点,没有涉及生活质感的问题。但这个坏处是可以接受、至少是可以容忍的,因为在我看来,一个批评家在对一部够格的作品进行过专业的文本阅读之后,如果对它的生活质感的高低优劣竟会没有感觉,即使说他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的批评家,在我这儿起码也要打八折。 一个文学作品要被称为好作品,生活质感不是终极标准,而是入门的门槛。为什么一些曾经被认为是经典的散文,今天会大大贬值?首先就因为它们的生活质感很差。为什么那些以“今儿个真高兴”冒充“反映当前农村现实生活”的垃圾会被人嗤之以鼻?首先就因为它们的生活质感很低俗。即便是那些能通过这道门槛的好作品,它们之间在文学成就上的差别,生活质感仍然是一项不可回避的内容。为什么那些最初的先锋作品总让人觉得像一棵棵无根之本?首先就因为它们太依靠从西方横移过来的哲学理念,而生活质感却不过关。直到经过几乎是一代人的努力探索,开始找到了种种与本土生活对接的方式,初步解决了生活质感的问题,先锋创作才有了新的转机。 原载:《文学自由谈》第6期 原载:《文学自由谈》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