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文学的理想与理想的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梁胜明 参加讨论

    最近《文艺报》“理论与争呜”专刊以“文学理想与审美表达”为专题,研讨当前影响我国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发展和繁荣的关键和要害问题,这是非常切中肯綮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其实,文学理想既包括“对杰出文学作品的自觉想象与追求”,即“合乎人们理想的文学”,也包括“通过文学文本表现和传达的人生理想或社会理想”,即表现人们理想的文学。前者可简称为理想的文学,后者可简称为文学的理想。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需要后者表现人们的理想,后者也需要前者进行审美的表达。两方面的研讨都需继续深入。
    文学应该表现人们的理想,这本来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既然成了问题,就让我们分析一下文学表现理想的根据以及重提这个问题的原因吧。
    从现实基础来说,社会生活本身就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既劳作着、斗争着,又向往着、追求着。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科学的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追求与向往,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一致的反映。现实产生理想,理想又指导现实,今日的现实就是昨日的理想,今日的理想就是明日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也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并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并创造人生辉煌。作为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和表现的文学艺术,理应把反映和表现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斗争与追求美好未来的理想结合起来。
    从理论前提来说,文学艺术反映现实与表现理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文艺创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既有相互排斥、对立的一面,更有相互同一、统一的一面。二者都要以社会生活为现实基础,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与作家主观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产物,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都要通过典型化塑造艺术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二者很难截然分开,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高尔基:“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是结合在一起的。”文学艺术之所以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要就在于具有超越现实的审美理想。
    从文学传统来说,以反映现实为主的现实主义与以表现理想为主的浪漫主义,从来就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结合的。二者互相渗透、合流,是中外文学创作的普遍现象,也是优秀作家作品的共同特征。到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也是不少的。如鲍狄埃的《国际歌》,高尔基的《母亲》,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等,以及我国毛主席的诗词,贺敬之等的《白毛女》,曲波的《林海雪原》,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罗广斌等的《红岩》,郭小川、贺敬之等的政治抒情诗,姚雪垠的《李自成》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真实地典型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达到了现实中有理想、理想中有现实的境界,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和巨大的思想鼓舞。
    从重提原因来说,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的严重缺失是我国当前的一个要害问题。现在一些人一切讲求“实用主义”和“实惠主义”,“前途钱图,有钱就图”,“理想利想,有利就想”。一些作家也淡漠理想,“躲避崇高”,把文学当做追逐利润的“摇钱树”、感官刺激的“摇头丸”,甚至走向自然主义、消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歧途,美化历史陈迹,丑化现实生活,偏激而又偏执地专事展示阴暗、腐败、丑恶、愚昧、落后,使人看不到生活的亮点和希望,动摇对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文学表现理想问题上,我们应该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发扬浪漫主义传统,通过塑造审美的艺术形象,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革命热情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世界的和平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什么是合乎人们理想的文学呢?理想的文学就是真善美统一的文学,必须具备以下属性:
    一、客观实在性是美的基础,也是理想文学的基础。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及其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也就是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中所说的“物种的尺度”。人的正确认识和情感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真理和真情就是对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文学的客观实在性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就是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杰出的作家作品对社会生活必须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文艺创作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必须正确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生活真实不等于一切实有的生活事实和生活现象,而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生活事实和生活现象,艺术真实又是作家从生活真实中概括、提炼和加工、创造出来的,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底蕴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艺术形象。也就是恩格斯“三融合”论中所说的“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文艺作品创造艺术形象需要充分想象和虚构,但必须符合生活逻辑,所谓“出乎预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违背真实性原则,失去可信性,文学作品就立不起来,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济于事。借口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理想,脱离实际地粉饰现实,凭空设想,胡编乱造,或借口反映社会生活本真样和原生态,不加提炼概括地照抄照搬所见所闻的人物事件,都不可能达到艺术真实。作家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和分析、概括,才能创造出真实性与思想性统一的文学作品。
    二、社会功利性是美的前提,也是理想文学的前提,客观实在性即真是美的基础,但真的事物并不一定都是美的,美的事物还必须以社会功利性即善为前提。所谓社会功利性,就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有利、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和人民大众福利的属性。凡是有助于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人类前进、向上的理想、愿望,以及先进阶级与人民群众目的和利益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包括环境、景物、人物、事件、思想、情感、情节、场面,便都是具有社会功利性即善的事物,便都是美的前提,也是理想文学的前提。这也就是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中所说的“内在的尺度”。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操,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们向上,鼓舞人们前进,推动历史发展,增进人民福利。杰出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恩格斯 “三融合”论中所说的那种“较大的思想深度”。特别是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超越,蕴含着巨大的认识、教育、审美、娱乐价值与功能。新时期以来,我国作家创作了一大批正确反映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表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等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的作品,给了广大人民群众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鼓舞,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但也出现了一些歪曲历史、丑化现实,宣扬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暴力恐怖、色情纵欲、颓废堕落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清除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的。
    三、生动形象性是美的表征,也是理想文学的表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美的事物和理想的文学也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层次的结合。客观实在性的真和社会功利性的善是美的内容,而生动形象性则是美的形式。所谓形象性,就是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生动、直观、可感,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具有精神超越性的属性。事物的真和善和内容,只有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人的生理快感和心理愉悦,从而产生美感。形象性更是文学作品的根本标志。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新颖独创、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是没有艺术魅力的。只不过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显现出来。对于叙事类作品而言,塑造艺术形象主要是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作家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人物、环境、情节、场面流露出来,表现得越隐蔽越好。恩格斯“三融合”论中所说的“莎士比亚剧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主要是针对这类作品而言的。对于抒情类作品而言,塑造艺术形象主要是通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手法,塑造各种各样的意象和意境。所谓“意”,是指作家或诗人主观的、抽象的意念、意志、思想、情感、理想、旨趣等,所谓“象”或“境”,是指客观的、具体的物象、景物、环境和场面等。意象和意境都是主体抽象的意念和客体具体的物象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主体人格的对象化或客体对象的人格化。当前一些新诗之所以不大受人喜爱,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原因之外,从艺术表现方面来说,主要是缺乏精彩和出色的意象和意境。
    四、一定典型性是美的程度,也是理想文学的程度。真和善的形象显现,不一定都是很美的,美的形象还要具有一定典型性,典型性的程度越高越美。所谓典型性,一般是指人物和事物所具有的代表性,即同类中的出类拔萃者。美的典型性就是指审美形象所达到的个性化和概括化相统一的程度。典型性更是艺术美的基本属性,是杰出的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用典型化方法塑造典型性艺术形象,是文艺创作进行审美表达的中心课题。对于抒情类文学作品来说,典型化的中心课题,就是塑造典型的意象和意境,表现抒情主人公在典型氛围中的典型情感。对于叙事类文学作品来说,典型化的中心课题就是恩格斯所要求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还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又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个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些论述指出了典型性的实质和典型化的规律。其核心是把动人的个性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概括融为一体,通过具体人物之间的具体矛盾冲突反映某一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特定人物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性格和命运的描写,显示其存在的社会地位和促使他行动的历史潮流。如果刻画不出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和命运,人物就会流于公式化和概念化,变成马克思所批评的那种“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如果离开了社会关系和历史潮流,人物必然肤浅,甚至会堕入恩格斯所批评的那种“恶劣的个性化”。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恩格斯所希望的那种“三融合”的作品。那种否定恩格斯关于文艺创作的典型化理论,鼓吹反传统、反理性的非本质化、非典型化的倾向是十分错误的。
    综上所述,凡是具有上述四种属性和两个层次的事物和文学就是美的事物和理想的文学。因此我们可以说,美的事物就是真和善的典型形象显现的事物,理想的文学就是真和善的典型形象显现的文学。这个结论和定义吸取了各种美论观点和文学观念的科学成分与合理因素,克服了各种美论观点和文学观念的局限与缺憾。它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客观实在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独特个性化与普遍概括化的统一,生动形象性与一定典型性的统一,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既形成一定的张力,又形成整体的合力,最终体现了人类追求和向往的最高精神境界——真善美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