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文艺创作需要一种站立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麦家 参加讨论

    2003年,我把小说《暗算》投给杂志社和出版社,都被退稿了。2002年,我的第一部小说《解密》命运更惨,退稿的电话和通知加起来有两位数。退稿的理由主要是我把写作对象放在一群无名英雄身上,编辑们认为这与大众流行的阅读趣味背道而驰。
    转眼间,时代好像变了风向。最近几年,反映英雄人生和品格的作品悄然走红,《亮剑》《暗算》《潜伏》《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等等,一大批主题昂扬、塑造英雄的战争剧、谍战剧引发了一次次收视狂潮。《风声》电影作为第一部国产谍战商业大片,一个国庆档期,狂揽一点五个亿的票房,《建国大业》更神奇,像台印钞机。出版市场上,风景同样“这边独好”,都梁的《亮剑》我想应该早过了百万册了吧,我的《暗算》也有70万之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想,可能跟我们最近几十年来文艺界一直盛行反英雄、反主流的创作有关。30年前,我们的文艺创作假大空,什么都是国家意志,崇高精神。上世纪80年代后,写作进入了个性化叙事的年代,反英雄、反文化、反主流、反崇高、反责任。如果说30年前的创作是一个极端,那么现在其实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了,就是作家过分地窃窃私语,过分地痴情于生活的阴暗面,创作就是为了表达欲望,为了张扬个性,为了“否定”……这种一边倒的创作之风,伴随而起的是一种精神的溃败,信念的缺失,它的直接代价是把人格的光辉抹平,人性匍匐在地面上,失去了站立起来的精神脊梁,我们再也无力肯定一种健全、有信念、充满力量的人生了。
    我承认,生活确实有丑陋、黑暗、无情的一面,但正如要驱散黑暗,最简单的方法是引入光明一样,人天生是需要柔软、温暖、有力的东西的,人们欣赏文艺作品就是为了寻找精神伴侣,当我们的创作一味沉迷于身体和欲望的叙事中,读者难道不会厌倦吗?我相信人必须要有理想和信念,除了身体和欲望外,人还有一个心灵。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笔下的人物都是弱者,但他们不甘示弱,并通过超人的意志和毅力,谱写了一曲曲强有力的人生。超人的意志和毅力都是因为他们心里有理想,有个精神层面的目标。与其说他们是“英雄”,倒不如说是有“心灵”的人,心灵被一味放大的人,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交给自己认定的理想和信念,为此坚忍不拔,宁死不屈,充分展示了一个人所能达到人性的高度和力度。
    我想,今天的人们也许正是因于缺少了这种精神:为一个内心深处的追求敢于承担,乐于付出,勇于坚守,这种人格,这种情怀,所以格外迷爱这种主题性作品。也可以说,时代在呼唤英雄,呼唤崇高,呼唤庄重的人文精神。
    原载:新华日报2009年11月24日
    
    原载:新华日报2009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