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狂想的苍山牧云 苍山牧云“新诗路”创作感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孙建军 参加讨论

    苍山牧云是一位自皖入川的青年诗人潘成稷的笔名,自然形态的苍山牧云充满无限诗意,而自打结识这位叫青年诗人,接解到他一些作品之后,发现他正为心中追求的诗意充满着无尽的狂想。而当他执意要我对其创作评说点滴时,深感面对他的狂想,真的是一道难题。
    苍山牧云自皖入川并定居下来,恐怕不是单单为了谋取生计,大约更多是为了追求诗之梦想。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川一直有中国新诗“半壁江山”之说。不久前,一个每年一度的全国诗人聚会又在四川开了,自我1995年不在《星星》诗刊后,便从未参加过此类聚会了,看来写诗是很圈子的事业。因此一位首次聚会到此的一位青年诗人向我发问:“你为什么不坚持着写诗下去?”而我答:“怎么知道没有写诗下去,可以在纸上,亦可于心里。”席间谈到聚会诗人大约一分为二:“体制内”和“体制外”各执标准,相互认同诗人的身份而并不认同相互的作品,毕竟又走到一起了,因有人设了酒席,同样喜欢李白式的轻狂。弄得我不免刻薄地调侃:此乃有差异的“互相著名”。倒是发现他们有一点是共同认可的:与会者共同认为,上世纪诗歌报刊发行数量可观,是诗的不正常状态,而现今订数少得惊人才是诗回归到了正常状态。此话是否说给那位建了一个诗歌城的出资人听的就不得而知了。
    面对尴尬,偏就有人横空出世,苍山牧云大约不同意这个判断,他想让更多的人去读诗、爱诗,仅他创作计划中关于诗的部分,就让我脑际间立马跳出了“狂想”二字:一、白话类:《新诗路*白话诗经》:《漂-诗路情话》(爱情卷);《漂-诗路私语》(温情卷);《漂-诗路花语》(哲思卷);《漂-诗路物语》(哲思卷);《漂-诗路乡愁》(思乡卷);《漂-诗路红尘》(打工卷);《漂-诗路漂泊》(挽歌卷);《漂-诗路沧桑》(流浪卷);《漂-诗路夜话》(散文卷);《漂-诗路随笔》(札记卷);《漂-诗路前沿》(时政卷);《漂-诗路号角》(咏志卷);《漂-别了南京》(南京史诗卷);《漂-诗路点评》(诗评卷);《漂-点评诗路》(走进苍山牧云卷)。二、古体类:《新诗路*大浪淘沙》《漂-诗路辞赋》(文言卷);《漂-诗路牧云》(云漂-诗画图谱》(诗学研究文集);《苍山牧云白话诗经选集》;游卷);《漂-诗路偶成》(无题卷);《漂-诗路花笺》(古意卷);《漂-诗路花雨》(禅诗卷);《漂-诗路史话》(人物卷);《漂-诗路兰药》(唱和卷);《苍山牧云辞赋选集》。
    如果不是作者心目中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我想不出还有另外的什么来支撑这个宏伟的构想。纸上的诗有多少读者,问问《诗刊》和《星星》啥也别说了,眼泪哗哗的。再加上各类文学奖评给那些自费印三、五册送人的集子,早是说不清是褒奖还是讽刺。
    于是我看到苍山牧云把诗写到了纸以外的地方:这位青年诗人1998年入川,1999创建“新诗路世界华文联盟”。时下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0个中文(渉文学)网站,开设了“新诗路”作品专栏。相关资料现示,早在1987年,苍山牧云就提出“无韵诗”概念(即古诗、词观),1992年撰写“散赋”理论研究论文(即辞赋观),2000年提出并撰文对《关于汉字改革之若干点思考》论文(即文字观),2002年对传统国学典籍新编提出 “删编文史之糟粕,弘扬国学之经典;辩证客观之继承,光大传统之文化”(即国学观)的整理原则。此“四观”系统构成了苍山牧云“新古典自然主义”理论体系,它是构建“新诗路”的二大核心理论基础之一。苍山牧云“新诗路”另一理论基础是“新白话文自然主义”,其主要包括苍山牧云1993年撰写的《速读时代创作特征》(即阅读创作观:从阅读的角度思考写作,提倡小品文创作,要求作品必须在10秒内,就要出现一个阅读兴趣点,从而抓住读者的阅读热情);1995年撰写的《新白话文的语言特征素描》(即创作语境观:要求作家的语言应赋有灵动跳跃、色彩丰富、繁丽活泼三大特点);1999年撰写的《新白话文的朴素理想构想》(即创作使命观:倡导作家的灵魂里应供奉着自然的人性,而不是神性、宗教、党派功利性的文学主张)三大观点。
    一条新路,三大观点,足以支撑流派,然而流派最要紧的是代表作,于是,我们读到了这样的作品:《母亲的眼泪》:一。一个海岛/ 一块陆地/彼此孤独着/似乎/没有联系/海是距离/水也是距离//但是海水是咸的/如同母亲的眼泪/台湾富饶的崛起/是大陆延伸的呼吸//二。这边是台风/那边是暴雨/就这样被苦难牵系着/从未曾忘记/风也凄迷/雨也凄迷//但风雨是孪生的/像一个母亲的儿女/孤悬海外的宝岛啊/是挂在祖国腮边的泪滴(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特别奖”)《中国元素*婚礼》:在锣鼓喧天的鞭炮声中/哭着/被父兄背负出门/轿子晃晃悠悠/
    一路吹打而去//搀扶着出轿的泪人儿/还来不及拭泪/便在笑声中跨过火盆/款款下拜 再三/敬茶的手/塞满红包//一根红绸沿着地毯/被引向床笫深处/掀开盖头/眼睛/在酒醉的烛光下交杯/从此/只许您对我一个人牵肠挂肚//(获全国婚姻家庭诗歌大赛“优秀奖”)
    诗人是故意把诗写成这个风格的,从诗作中我能读到诗人为了审美的大众化和阅读的快捷化付出的努力,这无疑构成了诗歌能走向更多读者的长处。我更是从作者如《玉米》、《红薯》、《西瓜籽》、《酸橘》、《菠菜拌凉粉皮》等等诗作的选材上,看到了他这种执著。
    这种努力的伟大是无庸置疑的,因为凡是伟大事业大的文学经典无不在无尽的传播中获得了生命力。看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在亚洲文化圈的家喻户晓,看看莎士比亚的经久不衰,什么都不要说了。
    然而在艺术创作中,长处往往就是短处。通俗不免带来过分的浅显,我所列举的苍山牧云的两首诗中无论喻象还是哲思,就我的诗之审美观来看,不免有一些浅显。因为在中国诗的传统审美中,“艳俗”、“含蓄”、“矫情”、“病态”一直是不断往复着的一个系统。无疑“病态”是最高层面的,而当一旦它落地,就是一个时代新的时尚,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象往往是独创的隐藏和病态的夸张。审美中最为极端的例子是中国古时女子的缠足。先锋诗人们多少有追求最高层面审美的意思。
    而诗从未走到过缠足那样的极端,却以十分正统的主流方式存在了千年。且是阳光的,正道的,引领时代精神和文本的。明清之后小说才兴,而所有小说讲着讲着必然“有诗为证”。所以诗有着不可侵犯的审美领美袖的地位,不过,以苍山牧云那一首《今生·秦淮河》而品,“美得让人心痛的姑娘呦/兰草一样的倩影/童话般的消瘦”这样的诗句,更符合自古传承而来并普遍被当下中国诗歌报刊所坚持的取舍条件。这便是苍山牧云狂想的结构中最富挑战的难点。
    由此想到上面关于诗之“互相著名”的际遇,我也不同意时下读诗失少得可怜便是回到了诗的正常状态一说,然而我亦不认为全国人民都读诗写诗才是创作的繁荣。
    新诗快走过一百年了,其间几多探索,还不是一雅就曲高和寡,一大众就搞出“小靳庄运动”来,也许这才是值得坚持着写诗下去的魅力所在吧。对于新诗现状。我们可能有一个误区,唐诗的家喻户晓,除科举将其纳入的功利助力外,当时诗与歌是一体的,是传唱让其获得民间最大活力的。而现今诗与歌是分家的,写歌词的作家往往不被文学圈承认为诗人,但他们的知名度要比诗人大很多,特别是部队文艺战线,高级领导不少是写歌词的,还不是因为有贡献么。所以写在纸上的诗肯定有个正常状态,重要的是所有诗人心平气和地对待它。从这个意义上讲,苍山牧云的狂想和探索肯定是有意义的,新诗路,新思路,而苍山牧云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殚精竭虑,是要想重构诗歌的辉煌,而又无不是在告之我们如下的道理:因为世上原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叫做路了——我将以十分的期待见证诗人努力下去。
    原载:新华网2010年04月12日
    
    原载:新华网2010年04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