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天津见到吴玲瑶女士,在欢迎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代表团的座谈会上。玲瑶一开口便侃侃而谈,那种爽快的性格让人一见如故。她讲,在美国女人为什么要当作家,当作家与全职太太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她说她这些年来怎样写呀写呀,就不经意间成了报刊专栏的主笔,也就玉成了她那泼泼辣辣的四十八本书。于是玲瑶天性中的幽默便伴随着她的文字被弘扬了开去,让她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了海外最受欢迎的畅销书女作家之一。 知道吴玲瑶女士是在几年前。在报纸上读到了一篇评介她的文章,大概是因了她的那本《美国孩子中国娘》。文章的内容慢慢淡薄,却记住了吴玲瑶这个好听的名字。于是,当写有吴玲瑶名字的代表团名单摆在眼前,几乎没有怎么辨认就认出了坐在对面的她。举手投足的清亮与明朗,就如同她作品的一张名片。不久后获赠玲瑶女士寄来的两本书,《幽默女人麻辣烫》和《用幽默来拉皮》。同样火辣辣的书名,让你无法预知她在书中所扮演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于是读那些来自北美的文字。对她的文章得出的第一印象,当然就是无时不在的那一份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阅读时,你会不停地发出笑声。是那种必得要发出声音的大笑,哪怕你只是独自一人在读书。譬如,一个警察给一个开车违规的女人开出昂贵的罚单,女人的回应是首先拿出镜子猛照自己,然后问警察,我今天看起来真的很丑吗?再譬如,一个女人发现丈夫有外遇,于是找来私家侦探,你们要日夜跟着我先生和那个女的,而最重要的是找出那女人看上我先生哪一点,因为我怎么什么都看不出来?这样的幽默在玲瑶的书中俯拾皆是。那种快慰得淋漓尽致的感觉,简直不亚于听一位大师在表演相声。玲瑶是通过她的文字,将这无限的欢愉不动声色地流淌了出来。 后来在玲瑶的文字中,果然找到了一些她关于幽默写作的心得。应当说她的幽默是性格使然,但或许更是在美国生活的三十年里,那每时每刻耳濡目染的熏陶。她说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西方人对幽默感的应用,已经到了无情趣就无以为欢的地步。人人都相信幽默的独特魅力。幽默不仅能帮助人们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甚至还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而对于那些远离故土的中国人来说,幽默成为了一种排解异乡寂寞日子与生活压力的手段。于是她接受了这种西方的影响,决意用文字把幽默带给读者。 玲瑶有多元的文化背景,这便使她的文章中处处闪烁着文化比较的火花。三十年前她赴美留学,在洛杉矶的加州大学读取了语言学硕士。而此前她先后在台湾获得英语学士和西洋文学史硕士的学位,所读专业竟都是关于西方的。但在稔读了玲瑶幽默系列的丛书后,却发现其字里行间浸润的,更多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那些书中一看便知的中国人,他们是怎样在传统思维的定势中,竭力去适应美国的生活。所以觉得玲瑶是在用一种中国人的视角,讲述着中国人在美国的心路历程。同时这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又已经不再是原先意义上的中国人了。在他的生命中有着中国文化的积淀,但也有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和认同。便是这两种文化的对峙和融合,给了作者如此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于是目光所及之处才会每每看到,玲瑶在用美国方式表达幽默的同时,却始终坚守着一种中国式的操守。譬如她誓言自己无限推崇的那种苏东坡式的豁达与雍容,譬如她固守的中国式的语言体系,譬如她所看重的那种文字背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技巧,包括行文中所谓的欲言又止,以及尽在不言中的那种中国式的幽默。 玲瑶的文章大多短小,大概因为要拿到报纸的专栏发表的缘故。于是这便也成了玲瑶“短平快”的风格。而形成的这种风格,应该与她几十年来写作的方式与姿态有关。文章短,便读起来轻松,很合了这个快速运转的社会。不过要写好这样的短文也绝非易事,就好比绝妙的短篇小说,写起来有时候比中篇甚至长篇还要难。但玲瑶就是握有了这样的本领,在很短的文章里将抒胸臆、表感情、发议论、讲道理这种种文章的要素都兼并了起来。而将这一切串起来的,则是那条自始至终的幽默的线。 为此玲瑶不遗余力地采撷身边的那些人和事。或者她并没有刻意去窥察什么,而是出于作家的一种天然敏锐。然而她将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就那样信手拈来。这类来自于生活的细节比比皆是,尤其当那细节是幽默的,并且发人深省的。在《上馆子》中作者上来就写道:“经济不景气对餐馆业多少有影响,那天无意间走过某家饭店,门口挂着的广告牌上写道:请进来吃一顿吧,免得我们双方都饿死。” 同样的,在吴玲瑶的文字中还遍布着一些远远近近的记忆,而这些旧事大多发生在高雄或者台北。其中有作家自己的某种怀旧,也有让作家难忘的台湾市井小民。许多篇章读起来令人愉悦至极,其中《完美的怨偶》尤为淋漓,写的就是小时候邻居中的一对“冤家”夫妻,将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心态、不同感悟的文章组合在一起,便拼接出吴玲瑶幽默系列丛书中的多姿多彩。于是玲瑶的文本变得格外独树一帜,不同文化的错落有致,让读者始终在一种阅读的新异感中。 玲瑶的行文亦是朴素而平易。叙述的基调自然也是轻松而诙谐的。那种不着痕迹的晓畅、风趣,让人拿起她的书,就有一种想要读下去的愿望。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有意思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段愤愤然的感慨,哪怕,一声莫名的叹息,竟都能在玲瑶的笔下摇曳起来,让读者不知不觉地从中有所感悟。 这便是玲瑶,以她的天性做成她的文章。她便也因此而实现了她的诺言:把快乐带给所有的人。 原载:《文学报》2007-09-20 原载:《文学报》2007-09-2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