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的 《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去年读过,觉得不如《喜福会》《接骨师之女》《灶王娘娘》等旧作出色。近日,偶然看到有论者在谈该书的“译写”问题,便买了一本汉译本。仔细阅读之后,实在忍不住想说几句了。 《沉没之鱼》的情节并不复杂。华裔收藏家陈碧碧身居洛杉矶,事业有成,却猝死于寓所之中。乱哄哄的葬礼结束后,她的鬼魂按原定行程,参加了赴中国云南和缅甸的旅行。在云南,团员不尊重当地风俗,跑到寺庙中小便,引发一场骚动,被当地人逐出。在缅甸,团中的一位少年因为会变扑克牌魔术,被当地部族探子误认为是神明转世,将全团扣留于密林深处。旅行团的失踪为西方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提供了绝佳的竞争机会,各路人马纷纷杀到,为抢收视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故事最终,绑架者得知真相,将一干人放行。十几位游客有惊无险,返回美国,生活如常。 作为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擅长表现中国母亲/美国女儿的代际纠葛,其情感描写细腻丰富,加之特有的中国背景与东方元素,令她的作品在英语文坛上颇受欢迎,多部作品均名列畅销书榜单。但是,在这部新作中,谭恩美却一反常态,将以往擅长的母女情感故事仅仅当成引子,以揶揄与讽刺的手法为读者上演了“一出精心组织而善意出演的闹剧”(封底书评)。《沉没之鱼》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傲慢、自大、无知、纵欲、多疑、懦弱、外强中干等等特点,竭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描写精彩之处,常令人忍俊不禁。此种写法,在谭氏以往作品之中并不多见。然而,借东方之旅出美国人之丑却并非是小说的惟一目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部小说的意图是希望人们考虑“应该如何面对他人的苦难”这一问题。小说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在缅甸,而小说中扣留美国游客的部族为缅甸克伦族一支,号称“上帝之军”,首领为一男一女的一对双胞胎少年。对东南亚历史稍有关注的读者,可以马上觉察出谭恩美对真实历史的挪用与改写,因为克伦族的“上帝之军”乃是上世纪90年代活跃在缅甸的著名的部族武装,而其少年双胞胎头领也直到2001才放下武器,2006年才向缅甸政府投降。 话说到此,译写作品的最大问题便可一目了然。中文本《沉默之鱼》中,原作中的缅甸变成了一个译写者虚构的“兰那王国”,大量有关缅甸情况的描述,更是通通删去。谭氏本意或许是借美国人的闹剧讲述缅甸故事,借以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而她对美国人的讥诮嘲讽,一则可称是洞察人性弱点之后的澄明,二则何尝不是放低姿态以避免争议的沟通策略呢?小说家只需对小说负责,译者却须对作者和读者负责。读者有权知道,也起码应该知道小说中故事真正的发生地,以便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可是,中文读者读罢译写本之后,滑稽猥琐的美国人依然在,作者笔下厚重的缅甸却被轻描淡写地替换掉了。如此一来,闹剧也真的变成了“闹剧”。这样的结果,大概是希望人们考虑“应该如何面对他人苦难”的谭恩美所预料不到的了。 原载:《文艺报》2007-12-13 原载:《文艺报》2007-12-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