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类文学创作的缘起而言,非虚构文学应该是文学的初态和正态,这可以从《诗经》和“荷马史诗”等早期文学经典中得到验证。现今某些学者认为非虚构与文学无缘,纪实与文学冲突,报告与文学不能兼容,其实都是理论上的预设或自寻烦恼。其实,在古人那里,这些都不曾成为问题,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文学创作的专门化,文学这种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才与生活明显地区隔开来,并一度出现渐行渐远的趋势,以至于普通平民百姓越来越认不得“文学”,进而有意无意地疏离“文学”了!换言之,就初始状态来说,文学是属于人民大众的,其创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更好或较多地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后来,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技术化、数字化、市场化时代以后,为数众多的文学活动成为了少数人的操作间或名利场,文学被人民大众总体边缘化的问题随之凸显。 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学创作者还是理论批评家,都有使用非虚构文学、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这样三个概念的权利,只是有必要强调,我们同样负有自觉区分这三个概念的时代情境和具体语境的义务。因为内涵有别,外延不同,所指也就大相径庭。无论是理念意义上的非虚构文学,原则意义上的纪实文学,还是文体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作为概念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必须有相对明晰的语境边界。就目前情形来看,除报告文学具有相对明晰的文体涵义外,非虚构文学显然是个非常宽泛的异质同构型聚合式谱系概念,而纪实文学则是一个态度暧昧、充满歧义的能指,常被某些作家用作“打擦边球”的重要策略。事实是,非虚构文学或纪实文学都不等于报告文学,它们在外延上应该大于报告文学。更为重要的是,即便非虚构文学和纪实文学的概念兼顾到生活性和真实性,但与报告文学相比,它们都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报告文学所自含的现实性、时效性,消解了报告文学的问题性和批判性。一般而言,在进行类型化描述时,非虚构文学可能是个极富涵盖力的集合判断,但在单体文学的阐释中,直接采用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文学、非虚构小说等具象性名称可能更为适宜,因为非虚构性并不是报告文学的全部属性。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报告文学是非虚构视野下或谱系中具有特别强烈的现实性、真实性、时效性、问题性和批判性的一种文体样式。 本质地看,包括非虚构文学概念在内的命名方式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强化行动可能只是重理文学秩序和重续文学谱系的一次努力,它本身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种局限性。这再次表明,想以某个新概念来囊括全部文学事实,进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看似不尽合理的文学问题,终归是徒劳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有理由为非虚构视野下的报告文学鼓与呼。博尔赫斯说过,现实远比虚构更为神奇。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非虚构文学特别是其中的报告文学的现实必要性与文体可能性。可以肯定,一个没有热点的时代可能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一个丧失文学热情的民族可能是一个缺乏创造的民族。假如出现非虚构文学的群体缺失尤其是报告文学的文体冷场,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生活客体波澜不惊,二是写作主体麻木不仁。当前的现实是,改革步入纵深,社会加速转型,矛盾密集期和战略机遇期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文学创作的总体环境比以前优化很多,报告文学作家的问题视野和写作空间理应更加宽广和博大。但同样严峻的现实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虽然时有响动,间或偶有佳作,但真正本体意义上的精品力作确实不多,离读者大众的阅读诉求则相距甚远。这意味着,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心理,报告文学作家没有装聋作哑的特权,相反,他们不仅不能远离现实,篡改生活,而且不应避重就轻,躲闪矛盾。基希之所以称报告文学是“危险的文学样式”,人们之所以呼吁作家的勇气与担当精神,很大程度上源于该文体敢于并善于触及生活矛盾与现实问题。阿多诺虽然没有正面论及非虚构文学的必要性,但他关于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的观点,却隐含着对于现代主义形式化狂欢的深刻批判。 当然,作为文学体式,报告文学是非虚构的、现实的、批判的,同时也应该是文学的、审美的、创新的。报告文学是真正与时俱进的文体,审美品格的创新求变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说虚构能力是一个作家创新水平的凭证,那么,非虚构性报告文学的写实能力照样可以体现作家的创新境界。事实上,报告文学因受到更为严格的现实生活既定逻辑的限定,作家对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调度、手法的运用等,远比虚构性作品艰难,因为这类创作既不允许指鹿为马,也不崇尚添油加醋,因而更能显示一个作家的创新水平。这从《红星照耀中国》《哥德巴赫猜想》等经典作品中可以获得有益参照。尽管如此,作为文学家族中的重要分支,报告文学虽然拒绝虚构,但还是享有合理想象的权利,因为生活本身就含有想象的因素。需要明确的是,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分清哪是生活主体的想象,哪是作者主体的合理想象。从叙事伦理上讲,报告文学这种非虚构性作品中人物的想象必须是原生性的,而后发性作者的想象则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否则,将直接影响作品的非虚构形象。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