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人性的扭曲与精神的异化 ——试论池大为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罗精华 参加讨论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以主人公池大为人性变化为轨迹,将他置身于省卫生厅这块现实的土地上,然后运用悲剧性的叙事手法,深刻地刻画出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逐步走向奉迎、拍马、告密、拉关系、见风使舵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性格形成是通过池大为面对生活的失败而不得不走向他自己不愿,但又不得不走的路,在那条路上,他人性终归扭曲,精神达到异化。这个人物形象的悲剧,不仅是时代潜在的悲剧,而且是传统精神在当代部分知识分子中的悲剧,审视着这个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物,我们不得不叩问,这个时代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实?
    一、悲剧形成的过程
    作者把池大为作为小说的悲剧性主人公来塑造,并不是象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将主人公置身于空前对立的社会矛盾之中,而是将他放在一块平常的现实土壤里和我们每天都可以亲身经历的普通环境中,作者刻意将一颗符合自然生长的“梅树”移置精心布置的“病梅馆”,然后采取“斫直、删密、锄正”的方法,一步一步地使其异化。我们认为池大为的悲剧最终完成可以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坚守真实的尊严追求品格上的高尚与种种不幸的遭遇相随。
    作品主人公池大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到省卫生厅工作,此时的池大为受到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代表的父亲的影响,从孔子“舍生取义,信善性善”到谭嗣同“肩承社稷,肝胆昆仑”这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和所信仰的价值观,深深地渗入到了他的心灵深处。池大为看不惯官场里一些人为了“进步”而表现出来的奴颜媚骨、拍马奉迎,他不忍心看着别人说假话而致使血吸虫疫区民众加倍受苦,他十分心疼一些人铺张浪费、乱花国家的钱,他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保有纯真的追求,不愿意掺杂其他东西,更不允许以之作交易,他很想实实在在地做点事。在池大为身上表现出来的是真正中国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是知识分子自尊自重、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他信仰的是有所作为、以天下千秋为己任的理想的价值观、人生观,一句话池大为是一位品德高洁的“好人”。
    也正是这样的社会气氛,使池大为完成了从他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传统美德的巩固与升华。但现实并非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想象那么理想,他与许小曼恋爱的失败,就第一次真实地告诉了池大为,在没有权势与地位的情况下,你将失去你理想的东西。许小曼出身高干,显然不可能与池大为这个来自偏远农村的小伙子匹配的。即使许小曼可以容下池大为,但世俗的许家不可能地去容下池大为。池大为与许小曼爱情的悲剧,是一种必然性。而这一次必然性的悲剧,虽属于是池大为人生悲剧的起步,但池大为大胆地面对了。但到省卫生厅之后,他与屈文琴的爱情的悲剧,就与许小曼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说与许小曼爱情悲剧是门当户对的传统世俗造成的话,那么,与屈文琴的爱情悲剧就是由池大为不能屈从于世俗的污染。因为自从池大为在组织生活会上提到到关于厅里买小车的意见之后,从一般办事员到马厅长都对池大为另眼相看了,池大为已成为一个几乎是“坏人”的人了。尽管屈文琴希望池大为想办法挽回局势,但池大为的精神空间里只有正直,倔强。池大为的作法无法使屈文琴接受,他们也就自然分手了。
    爱情的悲剧,虽属个人的的情感的悲剧,但无不折射出社会对这个悲剧的深刻影响。
    池大为并不对丧失的美好的爱情而有无限惋惜,而是抱着自己那份正直、高尚,那份济世救民的崇高精神,义无反顾地面对他所遇到的一次次打击,他与董柳结婚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董柳对权力、地位,对金钱的欲望能基本上与池大为相同,但他自己从研究生毕业进省卫生厅机关到下放为中医研究院,五、六年的时光里所遭遇的,是不可名状的。
    确实,现实是无情的、冷酷的,池大为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正如作品中的晏老师说的“清高的结果是清而不高”。池大为的清高,池大为的价值观遭遇了两方面的严峻挑战,这就是权力和金钱。由于池大为清高、不善于奉迎巴结,便得不到领导的赏识,他被从厅办公室调到清水衙门的中医学会,由于无职无权,连小小的科长也可以在他面前随意摆谱,趾高气扬,他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分房子打分低,只能三代同居一室;想把爱人调得近一点却毫无办法;小孩想进条件好的省政府幼儿园,费尽周折求人才办成;连小孩生病住院都要请有职权的人出面打招呼。池大为的清高同时受到了金钱的挑战,连襟任志强夸夸其谈,投机取巧,唯利是图,池大为非常瞧不起他,可任志强可以开越来越好的车,可以给岳母送丰厚寿礼,可以在池大为小孩住院时送钱给他,甚至可以把儿子进省政府幼儿园这件“难于上青天”的事办成。池大为在心里说:“我从来没有感到过钱是个这么有用这么重要又这么好的东西。以前我想着钱除了满足那几个敏感部位的呼唤,还有什么用?一个人把钱看得太重,他的境界就高不到哪里去。可现在我失去了说这话的资格。钱能干什么?什么都能干……。我像睡醒了似的改变了对钱的感觉。”
    2、放弃原来的阵地投降于世俗的洪流与种种幸运辉煌相随。
    使池大为不得不放弃他的那精神阵地的重要一步,就是孩子一波烫伤事件的强烈刺激。潦倒的池大为为了抢救烫伤的儿子像疯子一样在医院里苦苦哀求,四处下跪却无人理睬,而平时为他所不齿的当权者丁小槐一句话就帮了他大忙。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他,使他彻底认清了我们这个时代拜物教的社会特质,于是在经历了一番撕心裂肺的思想斗争后,他“发誓要重新做人,把过去的自己杀死”。
    也正是从这事后,池大为便放下了武器,主动向世俗投降去了。他的第一步就是巴结那个自己一向视为“小人”的丁小槐。他与董柳买了雀巢奶粉作为“贡品”,无奈地敲开了丁小槐的家门,尽管是违心的,但为了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又有什么办法?
    人性的悲剧就是这样,当你坚守自己的阵地时,你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但你的精神空间却分外高洁,你会满足;而当你放弃自己,向世俗投降时,你的心灵已经神圣地经过了难以抵挡的拷问,悲苦竟是如此!
    马厅长的孙女呕吐脱水,将董柳请去,解决了问题,董柳也与马夫人沈姨的关系搞好了,池大为便由此找到可以与马厅长接近的借口。于是乎:董柳很快调到了省人民医院,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而池大为也顺理成章地与马厅长接近,甚至还可以唆使董柳在马厅长家里骂尹玉娥的坏话。
    但改变池大为命运的关键环节在于他已经终于敢于告密了。这一次是池大为人性扭曲的最典型的过程,也是池大为悲剧性的最高峰。同时,也是池大为走向辉煌的转折点。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无耻地出卖自己的直接上级,这本身就是一种千夫所指的小人行为,但池大为在高参晏老师的指导下,义无反顾地走出了那一步。虽然心头不免隐隐作痛,但利益的回报一下就将它赶得烟消云散了。
    其后,池大为便青云直上。在行政上,由一般干部到副处长、处长、厅长助理、副厅长、厅长;在职称上,由中级、副高、正高级到博导。
    但池大为的每一个台阶的上升都是以他精神的堕落,人性的扭曲为代价的。他当上副处长时,权力欲使他不得不与正处长袁震海明争暗斗。在申报国家课题上,阿谀奉承,硬是将马厅长拍进去,完成了马垂章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在上任厅长助理之后,孙少华与马厅长的对峙中,池大为表现了一种紧跟一人到底的英雄气概,而在为任命为副厅长后,对金钱的欲望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故意将自己所管的安泰药业的情报虚报,使得股票下跌,而自己利用却大肆收购,最终成为暴发户。尤其是在他当了厅长之后,便毫无情面地排斥异己,将自己不顺心的人调到那些最差的岗位上。在生活作风上,也风流起来了,与孟晓敏的在汤泉一见钟情,发展到以后几年里与他的暗中交往,实际上,孟晓敏已是池大为的情人。
    而这一切不难看出,池大为人性的扭曲与精神的异化是一步向一步发展的,而这种变化,是池大为所不愿做的,但他终于做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实际上当池大为开始蜕变时,他就已渐渐地抛弃了“本我”的池大为,他已演变为两个人了,一个躯壳的池大为,一个异化了的池大为。精神与肉体的彻底分家这就是池大为的最大悲剧。
    二、悲剧形成的原因
    池大为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他作为形象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的潜在的悲剧,其原因有:
    1、权力的强大力量。权力本属一个政治术语,在社会生活中它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但阎真的《沧浪之水》就是通过池大为对权力的逐步占有,而证明一个常人都知的观点:有权就有一切。
    池大为本来对权为何物并不清醒,他在读大学时,怀抱济世救民的理想,一心想做一个父亲指引下的“圣人”。
    的确是这样,他分到省卫生厅,在办公室里,就做着自己的本份工作,根本就没有那种吹吹拍拍的嘴脸。同事丁小槐的吹牛拍马,池大为将这种行为视作小人行为,深恶痛绝,甚至不愿意与丁小槐打交道。从丁小槐代马厅长喝酒的失态到在卫校给马厅长送烟的丑态,池大为总认为自己是清高的,他对丁小槐的鄙夷,正说明了自己对权力的无欲。确实是这样,他与屈文琴谈恋爱时,他说他对权力没有兴趣,结果导致了他与屈文琴的分手。他与董柳结合时,也曾对董柳说过“我这个人不喜欢当官,对权力一点感觉都没有”。虽然自己的前两次恋爱的失败都是因直接或间接的权力问题,但董柳能容忍池大为的无欲,无意中上帝给池大为安排了一个知音。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池大为的耿直、忠厚、善良、无欲,招致了自己悲惨的人生。小说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告诉读者的。首先是丁小槐的成功反衬着池大为的无为。丁小槐尽管在吹拍的道路上不免遇到不顺,但他一味地吹拍过去,从办公室里的刘主任,到厅里的其他领导,更不用说马厅长。丁小槐也终于吹出一点成绩来了。当池大为在中医研究院无所作为的时候,丁小槐便升为科长了,所以在房子问题上,他就占了上风,其后,他升为了处长,其程度更大了,房子宽了,妻子调过来了,弟弟妹妹也顺顺利利地安排到厅里做事。人比人,气死人,当池大为还死守那些精神圣地的时候,人家官级早已步步升高了。
    另一个对比人物是晏老师。晏之鹤是厅里的老办事员,年轻时与池大为一样耿直而又气盛,结果落到年过半百,还一无所得,他心理的隐痛常虚掩在棋盘中间,池大为从与晏之鹤的接触,体会到了无权者的悲哀。因此,晏之鹤是池大为的人生教导活教科书。
    池大为面对自己因无权的失落,以及无权带来的痛苦,而苦苦反思自己,难道人家就天生应该站在那一个位上颐指气使?他在受到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折磨后,池大为终于决定向权力正式投降了。
    池大为运用了种种手段,在省卫生厅达到了权力的最高峰,当上了厅长。在他走向高峰的路途中,他对攫取权力的那种快感远远超过他对自己封锁精神空间的快感。因为,这种权力所带来的利益,远不是一个成功的厂商所能比拟的。
    2、金钱的巨大诱惑。池大为的悲剧形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金钱的诱惑。池大为出身于农村,对金钱有着本能需求,但潜意识里却又有一种反感。大学毕业后,到厅里,每月只有几十元钱的工资,负担着自己的衣食还是没问题的。但当他与董柳结婚之后,经济上的拮据才显现出来。尤其是一波的出世,后来的烫伤,使他对金钱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
    任志强夸夸其谈,投机取巧,唯利是图,本来就为池大为所不齿,池大为本来就瞧不起那些发着铜臭的商人,但是在金钱上,任志强却比池大为强得多,他采取巧妙的公关方法就顺利地从银行贷到了贷款,并升为副总经理,有了车子,自然钱也就来了。甚至从董卉大手大脚的用钱中可以看出任志强对金钱的占有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从儿子烫伤到机关幼儿园的公关,从岳母的寿礼到任志强的骄傲,深深地刺痛了池大为。现实无情地告诉他,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于是,在他一方面对权力占有的同时,便走向了对金钱的占有。他当上医政处副处长后,对乡下医生送来的三万元钱就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虽然这次他没有占有,但他还是口头入了他们的股,到年底分红的钱自然收了。
    但是,等到他在医政处领到年终奖金三万元时,他才感觉到,钱原来来得那么容易。此时,他可能已经忘记了曾经信誓旦旦要济世救民的信条。当然,也不会记起那个华源县来省卫生厅求助的赤脚医师。尤其是他主管安泰药业时,对内部股炒作所带来的30万元人民币的快感,是他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与早期的池大为相比,30万元的富翁确实是一个有钱的人了。不过,池大为并不满足于这一成功之处,他在金钱与地位的权衡中,他还是把地位放到了首位。在厅展览大楼的拍卖过程中,他硬是退掉了人家送来的60万元,其实,表面上,他失去的是60万元,而得到的回报却在未来,也许是一个无可估量的数据。因为他已经光荣地成为了一个反腐明星。
    由此可知,池大为悲剧的原因,除了强大权力的因素之外,绝不能忽视金钱对他灵魂扭曲所产生的强烈效应。
    三、人物悲剧的社会意义
    池大为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性,《沧浪之水》通过这个人物的悲剧警示着人们:社会应该崇尚高尚。其具体意义表现为如下方面:
    1、人性扭曲的无奈。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中国儒教传统的信条。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是在做人与立言上追求不懈。他们按照正直、善良、忠贞、仁爱、无欲等儒家信条不断修炼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圣人所早已拟定的标准。因此,从孔子到屈原,从司马迁到陶渊明,从杜甫到范仲淹,以及后来的文天祥、谭嗣同等,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品德,在中国历史上流芳百世。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所要修炼的楷模。但是,当今世俗迫使一部分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自己那些信条,无奈地将自己的人性进行扭曲。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悲剧。
    2、精神异化的可怕。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都像池大为那样,去阿谀奉承,吹吹拍拍,放弃自己神圣的精神阵地,请问,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虽然池大为是阎真笔下所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人物,但是,他却体现了无数被异化的知识分子的可怕嘴脸。尽管活跃在各级政治舞台上的人们不可能个个都像池大为一样,完全是一个肉与灵魂相分离的怪物,但是,我们不得不相信,在这一群政治舞台的众生相中有成千上万的池大为,也许,他们会有所为,但是,我们决不相信,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大有希望的知识分子群体。因为,异化的怪胎虽然在一个时期内可能还只是民族进步的绊脚石,但是,长此以往,民族的脊梁又何去何从?别说社会的进步,也别说辉煌的未来,甚至于一个起码的真实的人类都不复存在了。精神的异化可怕啊!
    3、时代的繁荣与世风的没落。
    “振兴中华,匹夫有责”,这是80年代早期中国社会的主旋律,然而,时到21世纪,当财富达到相对丰富的时候,也就是说时代正处于繁荣的时候,而世风却日益没落。这种没落的世风,在池大为身上以及周围的一群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这种没落的世风是与时代繁荣成正比的话,那么,我们到底还是选择繁荣,还是选择没落?用现在的话说,到底是要精神文明,还是要物质文明?
    

总之,我们通过对池大为悲剧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知识分子人性的扭曲,精神的异化不是某一狭小范围的社会现象,而是一个普遍性的,甚至是难以抵御的社会洪流,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的美学意义不在于演绎什么命题,而是严肃地警告人们:应该追求真实自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