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涌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评论家和鲁迅研究专家。在70多年的革命与文学生涯中,他在文艺理论、鲁迅研究和文学评论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他提出的“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丰富其理论内涵,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陈涌同志的文艺思想,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报特选摘几篇“陈涌文艺思想暨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上的文章,以飨读者。 ——编 者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丁振海 《陈涌文论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标志性的重大成果,有这样几个特色: 一、陈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会贯通,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他认为,“文学领域也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理论上准备不足”,“理论还未能很好地回答文艺生活提出的问题,还不很善于对文艺的经验进行理论的总结”,是影响文艺理论批评和文艺创作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他不仅号召,更是身体力行地写出了一大批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文章。在纪念“五四”80周年之际,年近七旬的他还撰写了《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评价》这篇生气勃勃又颇有理论难度的论文,对错综复杂、众说纷纭的历史现象和当代思潮深入考察、理丝有绪,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并实至名归地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对此,他感慨系之地写道:“这在‘告别革命’、取消革命的喧哗甚嚣尘上的今天”,“它的得奖,我所受到的鼓舞,是远在我个人所得到的荣誉之上的”。 二、毛泽东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这也正是陈涌文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他有着广博深厚的中国文化学养,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美术史,对古代文论、画论有着广泛的涉猎与研究,对于现当代文学的造诣尤深。这是他的文章内容扎实、说服力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重要原因。《文选》收入一篇题为《关于政治抒情诗》的文章,从屈原、阮籍、陈子昂、李白、杜甫、李商隐、鲁迅一直论到当代诗人朱子奇,有理有据,一气呵成,令人既有美的享受,又获得不少知识。当然,一个合格的文学评论家,也必须具备较多的外国文化修养。陈涌结合研究鲁迅和马列文论,对俄罗斯、苏联文学,对希腊神话、西方文学史、哲学史和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巴尔扎克、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高尔基、法捷耶夫等作家作品乃至西方现代派美术代表人物毕加索、蒙克,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都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关键在于运用,在于结合。陈涌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现象和作家作品时,不仅做到一般意义上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且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与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普列汉诺夫说得好:“只有极为发达的思想能力同极为发达的审美感觉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可以做艺术作品的优秀批评家。”陈涌也反复强调:“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不但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善于理论思维,而且要通晓艺术,要有艺术感觉,要有相当形象思维的能力。”“文学批评家要有文学的眼睛,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有了很好的理论思维的能力,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对艺术作品也是格格不入的。”我们的一些举例说明式的隔靴搔痒般的文艺评论之所以苍白无力,原因盖出于此。而陈涌的创作评论,总是从体验和领悟作家作品出发,把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例如,我们读他关于鲁迅《呐喊》《彷徨》的评论,仿佛又一次进入了鲁迅所创造的形象体系和艺术境界,但同时又让我们从革命现实主义的理论高度加深了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 四、做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决不是在书斋里翻翻洋书本或钻钻故纸堆就能奏效的。陈涌最让人敬佩的就是集革命者与理论家的品格于一身。近30年来,他不顾年事日高,不避各种艰险,总是站在思想和文艺阵地的最前沿,以巨大的理论勇气,精心撰写了一大批极具现实针对性又有很高理论水准的好文章。如收入《陈涌文论选》中的《从两个剧本看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特别是该书第三辑中的《有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问题》压轴的一系列理论文章,让人们具体而微地看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绩。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30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