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的中国历史,五彩斑斓,也惊心动魄,沾满了血腥硝烟,见证了满清政权江河日下的衰朽、腐败和挣扎。这其中,湘军就长期为人关注。王纪卿在《帝国余晖:湘军将帅的铁血征程》一书中,挖掘湘军大佬们在战争岁月的传奇色彩,将他们性格上最具特色、给人印象深刻的成分,逐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平常我们谈及湘军,会即刻想到曾左胡彭,甚至将大多数的荣耀汇集曾国藩。当我们用心去翻读湘军史,却会发现更多鲜为人知的精彩。 湘军大佬中,并非全是湘人,鲍超原籍四川奉节。他们受时代驱使,结成了“扎硬寨”、“打死仗”的优秀团队。由于曾国藩是奉旨办团练,他成了名义上的湘军共主。然,不论其有多大的铸造完美人生的决心和魅力,内部也不时出现矛盾、哗变和分裂,形成诸多派系。刚烈的王錱不仅拒绝曾氏欲收作弟子的美意,又遭排斥带老湘营脱离单独作战,英年早逝后,余部又被左宗棠编练为新楚军。刘长佑统帅的江忠源旧部,不断增益,辗转作战,基本上不受曾氏节制。胡林翼打造的鄂军,脱胎于黔军,虽借鉴过罗泽南的湘军营制,但主要活动在湖北,也相对独立在曾氏军权体系之外。 江忠源年轻时嗜赌近色,但三十而立后,虽时遭艰难,也对国家百姓极尽忠诚,一副真率侠义风采,让曾国藩满是钦敬、感叹。刘长佑与权贵往来,同强敌周旋,或对外交涉,都沉着冷静,不减儒将风范。李续宾在三河一役,明知险境,不惧覆灭,孤军深入,毫不退却,用一身傲骨、一军威武写成了湘军史上最大的悲剧。 这些杰出人物,除无敌骁将鲍超勇猛威慑强敌外,大多原为文弱书生,满腹经纶,曾在科举途中多次铩羽而归。一旦他们成为领军人物,个个都是上马杀敌、下马读书的英雄汉。这一场长达15年的内战,成就了他们的功名人生,凸显了曾国藩的贤、罗泽南的坚、彭玉麟的刚、胡林翼的谋……而睿智的左宗棠,更是一个传奇人物,史学界认为,他是自唐太宗以后对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他“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带着棺材收复伊犁,不但在政治上是强硬人物,而且主张外交和军事同时进行,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他从战略外交着想,塞防与海防并重;从实力外交着眼,谈判与武力并举;从务实外交着手,抗争与妥协并用。然,这样一个强硬主战形象,却以为外国不是中国的属国,不必“以中国礼法苛之,强其从我”,中国政府应按国际惯例接待使节,而不能将外国来使一律看成“贡使”,强求见皇帝要三叩九拜,对于左氏的铁腕、偏激、方圆与孤傲,我们需结合时局背景和社会现实来看待,综观他收复北疆、决战南国、平定伊犁及成为中法战争的主心骨等事迹,自会感叹他有同曾国藩一般的辉煌、曲折与聪明。 王纪卿在描写不同人物的文字中,点染湘军的组建、发展、崛起、鼎盛和裁汰,将早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精彩片段,铺陈在湘军突起、天下劲旅的壮阔图景中。他写他们在军事政治上的智名和勇功,制胜于非易胜之中,也不回避他们的作战失利、投水自刎、惨遭覆灭、疯狂屠城和内部斗争激烈一类的悲屈和耻辱。 我们不能遗忘太平军源于底层百姓、市井贫民,也不能忽视湘军多是农家子弟、耕读士人。他们的厮杀是残酷的、无情的,让后人甚为遗憾、沉痛。洪杨集团腐化淫逸,大肆封王拜相、欺诈黎民,加紧扩展地盘、人口,牵制中央政府主要兵力,引发一群读书人不得不集结亲友乡邻奋力反击,却方便了外敌频仍用兵入侵内地、攻陷京师、屠杀同胞、焚烧胜景。 尊重历史,我们应正视湘军的抗击行为,虽属替帝制卫护,但他们始终坚持着保国卫民的理念。曾国藩们试图中兴没落王朝,殊死努力,用心良苦,不啻于晚清史上书生报国的最无奈、最斑斓也最悲怆的时代挽歌。 《帝国余晖:湘军将帅的铁血征程》 作者:王纪卿 版本:岳麓书社2011年2月版 原载:新京报2011年03月29日 原载:新京报2011年03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