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文联为本市的青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丛书,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青年作家的成长最需要热情的支持。特别是像孔广钊《和我一起荡秋千》这样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化的叙述风格,有着尖锐的艺术探索追求的创作,能够纳入到一项文艺创作的工程中,是值得高兴的。这是一部带着强烈的先锋意识的长篇小说,其中有当代青年生存境遇的探求,他们的感情、思想和人生遭遇的倾诉式的表达。它无法归类,无论从题材、主题还是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别样的艺术,是一个时代青年成长历程中的精神印迹。 “和我一起荡秋千”是一个意象,这个意象是小说中的神秘主人公蒙克的大脑中坚硬的存在,是他对人生理想的具象表达和象征性情景。小说并没有把人物放到远离时代和生活的玄虚场景中,这是一群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知识青年,他们共同在一所大学里求学,但小说表现的是他们在精神世界里的迷茫和幻想,追求和彷徨。这是一个以“寻找”为主题的小说,寻找既是青年孙坚的现实行动,他要“寻找”消失了的蒙克,“寻找”也是青年蒙克的哲学命题,他要寻找一个可以“和我一起荡秋千”的理想情境。“寻找”还是肖娅、艾韦、倪霞等青年们共同的难题和使命。一团团意绪,一缕缕思索,一段段感情的纠葛,让小说故事中弥漫着浓烈的意识流色彩,有点迷乱也有点朦胧,但读者仍能从中读到一个时代青年人成长的烦恼和对理想的执著。 围绕“和我一起荡秋千”这个强烈而又朦胧的意象,小说展开了散发式故事叙述和思绪描述。孙坚的自我独白式的叙述,让我们明白了几位同窗共学的青年有着怎样的关系。肖娅、艾韦、倪霞等人片段式加入以及同样以“我”为叙述口吻的写法,让作品中的情绪色彩呈现出斑驳杂陈的特点。而蒙克则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存在,他面目不清却总在世界的某一个隐秘的地方发声。小说中一些看似凌乱但又有一定指向的絮语式表白,第二人称的神秘写法,都让蒙克这个并未出场的人物成为某种符号。如果挤掉小说中大量的情绪渲染和追求哲理的表达,小说的故事本身可以说并不复杂,其中还不乏奇崛、怪异之处。但就如同小说之名《和我一起荡秋千》本身就是一个想象中的意象一样,承载这部小说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包裹在它上面的厚厚的思绪和意念。这些思绪和意念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抒发和倾诉。 先锋小说在中国已快成“过去式”,就中国文学的格局来说,同样需要有这样一种创作,它似乎信手写来,却时见尽心竭力之功。它扮演着文坛“异数”的角色,却也是不应缺少的色调。作者的思考深度,对小说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达的流畅性,都还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但他探索的勇气和执著的艺术理念的透露,却是值得鼓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09日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