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浅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树义 参加讨论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巨著,凭其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现实意义而散发着久远的自身魅力,从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痴迷于它的人。从文学前辈胡适、鲁迅到今天的李一凡、周汝昌,他们分别以自己的理解从不同侧面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与探索,《红楼梦》及其间的一个个鲜活人物也因此而更加光彩熠熠。

    在本文中,我试图凭自己对《红楼梦》的读与思,写下对造成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悲剧命运多个因素的浅见。
    在我看来,作者刻画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之所以用了大量篇章,是有意要使林黛玉这一根悲剧的主线,穿插出宝黛爱情悲剧的帷幕,从而使贾府那“悲剧”的大厦轰然坍塌。作者将林黛玉作为一个病体孱弱却时刻存在的影子,暗暗地罩于贾家那金碧辉煌、气势夺人的上空,并以林黛玉的悲剧引出众多人的悲剧。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林黛玉这一人物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她是书中最为柔弱、凄美而哀怨的一笔,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挥不去的一份叹息。我想,一百个读者心中会产生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但这些想象中的形象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林黛玉是悲剧的塑造,她的一生都浸泡在泪水中,她的命运无论如何也挣不脱那烟锁重楼的哀伤与终究随风而逝的无奈。当我们拨开这不绝如缕的哀伤与无奈,试着层层走近她,触及她纤细而多思的心,会发现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绝不仅仅是其无边的孤独和日夜缠身的病魔;也绝不仅仅是其天性中就有的纯真、率直与在万事万物面前力求“自我”的心性。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源于其所在的贾府上下乃至更高权势持有的冷漠与世俗,源于这些冷漠与世俗的强大之下林黛玉柔弱无力的承受。她的灵性、她的坚强、她的叛逆,在她万事求真求自我面前却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哀号。
    一、灵性与才华注定了她“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林黛玉出生于钟灵毓秀的姑苏城,她似乎极大程度地秉受了那小桥流水间盈盈之灵气,加之家庭对她的熏陶与教养,使林黛玉在初进大观园时,便有了不俗的仪表风姿,在众人眼中,林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于是,就有了王熙凤口中“标致的人物”和“通身的气派”,也有了贾宝玉所赞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接着,在元妃省亲的试才题对额中,林黛玉的一律《世外桃源》和代宝玉拟写的《杏帘在望》露出了其压众之才华,被元妃及众人称赞(《红楼梦》第十八回)。随后,几姐妹成立了“海棠诗社”,在“咏白海棠”的限题限韵作诗中,林黛玉不紧不慢,待到别人交卷后方才提笔,却凭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赢得了所有人的喝彩。更不用说那《咏菊》、《问菊》、《菊梦》夺得菊花诗赛的前三名,将“潇湘妃子”的才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了。
    林黛玉的才情诗学源于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有着水一般泉涌的空灵之性,这灵性原不是凝滞孤立的,她是鲜活的,是需要人共品共享的,然而,在她身边,即便是常常玩在一处吟诗作句的姐妹们,即便是同样才情过人的薜宝钗,也无法企及她的心域。而宝玉在黛玉心中自是不同于别人,曾视他作生命的知己,可即便如此,在当时贾府上下众目之中,宝玉又能怎样?他们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心相对已是难能可贵,林黛玉又怎能不顾自己“女子之德”与宝玉有更深层的“邀约”?于是,林黛玉的诗,便成了她释放自己心灵、吟哦凄凉心境的最好表达。《问菊》中,“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仿佛是在为自己寻找孤寂的慰藉,与其说她是凭借过人的才情借妙语之诗一再夺魁,不如说她是借自己的一份高高在上无人攀比的心境。她是敏感的,她对万世万物都带着感情,而她又能够随时将身边事物与自身的命运相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她那首让人念念不忘的《葬花吟》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正是她由飘零的花瓣念及自身的孤独,无人怜只好自怜,无人听只好自吟自听;“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更是寄予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零难寻觅”,吟出了她对自己正值的青春年华所抱的无常而悲凉的心态,她不知自己能坚持到什么时候;“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她在哀叹命运之时,对将来唯有的一丝向往与期盼,期盼能有飞翔的双翅,随那飘飞的花儿到天的尽头,她渴望着自由,渴望着无所羁绊;“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林黛玉高洁的情志与坚贞不阿精神的体现,她宁可玉碎而不求瓦全,宁可死也要保留自己洁净的灵魂。唱到最后,她更加触景生情,由花的零落想到了自己来日的无依:“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反复咏唱的几句,暗暗预示了林黛玉的如花般悲剧的命运。这首《葬花吟》是用林黛玉的血和生命唱出的心曲,是林黛玉与她生活的那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而委婉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了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哪怕“高处不胜寒“,哪怕”弦断无人听“,哪怕最终”冷月葬诗魂“,林黛玉选择了孤独,也永久地守住了孤独。
    林黛玉的才情与诗学,使她走出了世俗的浊流,远离了是非的人群,使她走出了一条曲径通幽之路,这路上除了落花、虫鸟、山石,别无一物,她的生命澄澈极了。
    只是,林黛玉的这份澄澈不属于她身处的世界,当她抛下众人不管不顾地走入空灵之时,也正是众人及世界抛下她,置她于荒芜冷彻的空间之时。或者说,林黛玉被那个喧嚣的纸醉金迷的世界远远地抛下了,她除了独自消去,别无一径。
    3 纯真、率直与“自我”使她一再远离生的环境,游离于梦中
    林黛玉是在真实与“自我”中走过她心痛而短暂的人生旅程的,她纯真而率直,在万事万物面前只求自己的心平,犹如她自己讲的“我只为了我的心而活”,这短短的一句话,几个字,让我们看到了林黛玉超凡脱俗的心魂。相比之下,薜宝钗凭众人眼中的“随和”、“大度”、“会办事儿”赢得了好的口碑,为自己在贾府内的未来夯实了基础,她走上了与林黛玉截然不同的人生(我认为,薜宝钗最终演绎的是另一种悲剧)。林黛玉没有更看不懂这些,她用一颗纯真的毫无设防之心,为自己营造出了一个梦一般的世界,并以为可以日夜行走其中,不醒,不灭。
    却不知,贾府之所以有一时之兴盛,除了朝廷赐于的荣华之外,全是凭借与史、王、薜家族间相互利用和赤裸裸利益交换而成的结果。在贾家的高墙之内,主与主、主与仆、仆与仆之间,争名份、逐利益、攀高枝......早已成为做人的“习惯”,有几人能越过这些敞开心怀真心相对呢?赵姨娘嫉妒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得势与受宠,与马道婆暗中算计,使用“魔法”陷害,终成一场大乱。王夫人护宝玉,为着他们两个人的几句玩笑话,盛怒赶走了金钏儿,使她难以生存投井身亡。还有那四姑娘惜春,在关键时候不为自己的丫头作保护,反而不顾多年情份将入画赶了出去,且说出“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这种毫无人情的话来,可见她的心早已冷酷无情。
    这些,林黛玉哪里肯去顾及?她依然不改自己的率直,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心中想到就脱口而出,没有半点设防之心。书中第八回,宝黛二人在薜姨妈那儿吃酒,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那样对身体不好,宝玉听她讲的有理,自然放下了手中的酒杯,这时林黛玉的小丫头雪雁恰好送了小手炉来,林黛玉便借机讥讽宝玉:“......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我了”,这似乎是讲给雪雁听,却明摆着又是为了刚才宝钗劝宝玉的那几句话,意思是说喝几杯冷酒哪里就能将宝玉冷死。接着因雪雁说是紫鹃姐让送来给你暖手的,黛玉又趁机再讽:“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这句话不在说雪雁,黛玉为了刚才宝玉听从了宝钗的劝语不再吃冷酒,便奚落他平日对黛玉的话全当“耳旁风”,今天宝钗一言就乖乖听从比圣旨还灵。这一回一合间,其实稍稍留意的人都会听出黛玉含酸的“暗语”,换了别人,不会以这种方式当场表现出来,可林黛玉偏就任着自己的性子,一吐为快了,也不顾许多人在,也不顾是在别人家自己是客人。难怪后来惹得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宝钗也忍不住笑说:“真真这林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可见,林黛玉的率直源于本性,若说她有时会保持沉默,可在对待与宝玉的爱情上,是毫不克制的,她会象被击痛的“小豹子”,反回来“咬人”。
    还有在书中第二十五回,因王熙凤曾送黛玉茶叶,林黛玉说喝着好,王熙凤便讲明儿会打发人送来,且还有一事相求,林黛玉嘲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家的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样的闲话,吃茶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呢?”众人听了都笑,黛玉对王熙凤道:“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完便啐了一口,好一个林黛玉,不会有一丝虚伪,即使在别人都争先巴结讨好的王熙凤面前,也敢直言其“恶”,没有一丝设防之心。
    这些率真与自我,其实是林黛玉爱哭性子中偶尔闪现的可爱之处,可她的命运,竟也注定葬送在这份可爱之中。
    三、浸泡在眼泪中的爱情,阻断了她生命所有的去路。
    自始至终,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整部《红楼梦》穿插的主线,也是作者借以揭示贾府浑浊腐朽的世界的关键一角。
    初进大观园时,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第一次相见,俩人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日后,在一个世界里相处长大,在彼此熟悉与了解的基础之上,宝黛二人逐渐生情,逐渐将对方视做未来的全部希望。
    痴情的林黛玉更是将宝玉作自己唯一的知己,与生命同在。想她自幼弃父进京,投奔自己的外祖母,尽管从情理上,她一个弱女子,无依无靠,理应在这里寻得逝去的母亲难以给予她的一份无私的母爱,可是并非如此。从她来到贾府的第一天起,她的心里便凝结了一份寄人篱下的自卑与抑郁之情,而这,除了她的敏感之处,更多来自于贾府众人对她“外热内冷”的淡漠。尽管,无论是贾府老太太,还是王夫人、王熙凤,一见面对她又是疼又是爱,又是口口声声叫她“别生分了”、“当是在自己家里一样”、“缺什么只管说”,其实,只是表面的虚伪而已。封建社会,更有“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之说。重男轻女的贾家又怎能将已远嫁姑苏的已死去的女儿的这一弱女真正放在心上?更何况,她的投奔原来是为寻得一处生活的依托。也就是说,势利观念、金钱观念极强的贾府中人,只是将黛玉看做一芥来寻求遮蔽风雨屋檐的小草。而他们便只将一方屋檐给了她。林黛玉越来越看清了这一点,她便不再奢望自己会从这个世界得到多少人的爱与真诚,在她眼里,别人都是远离自己世界的人,惟有宝玉是朴素而真诚地待她的。宝玉也慢慢成为林黛玉心中惟一的可托付心事与悲喜的人。在林黛玉眼中,宝玉只是顽皮,只是贪玩,并不曾有父辈训斥声中的“混世魔王”与“蠢材”,更不会无端说什么“混帐话”,宝玉的热情与共同的个性足以承担林黛玉生命的全部寄托与希望。
    应该说,宝黛二人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它建立在两个人相互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之上,它纯真、深挚而坚贞,也正因为这份鲜活的爱情,成为他二人生活中一切悲喜的源泉,成为林黛玉生命绚烂绽放、惊艳美丽的全部。宝玉会为林妹妹的一个小脾气,为紫鹃讲的林姑娘要回老家的一句玩笑话而呆傻不知醒;也会因无意中听到林妹妹那《葬花吟》而与她同声而悲、同心而碎。宝玉真心地对待林妹妹,他一心以为凭自己可以从悲哀的深渊里拯救出她,从此给她幸福与欢笑,与她长久相爱相守。
    林黛玉亦是同样地对待贾宝玉,书中第十八回,宝玉因身上佩带的几个饰物被小厮们抢去了,回来黛玉见他身上不留一件,便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抢去了?你明儿再想要我的东西可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她作的香袋拿来就铰。宝玉急忙从衣服内掏出那个荷包说:“你瞧瞧,这是什么!我哪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小小的一个情节,却让我们对黛玉对宝玉的心,宝玉待黛玉的情全然明了。
    仿佛,他们二人均是为了这份爱情而生的,尤其是林黛玉,爱情对于她,是她生命的所系,她对宝玉爱得真诚而执着,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然而,他们却疏忽了一点,就是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于是,林黛玉的所有心痛,所有日夜的煎熬便都有了理由,甚至,她的生命也在为这份无望的爱付出越来越重的代价。她的心事,无法向谁诉,只有抒之于诗句,只有付之于不绝的泪水。偏偏,她自小就有“先天不足之症”,有人就告诉过她:“若想病好,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不许见外人”,可是,宝黛之爱,是浸泡在泪水中的,从第一次想见,便是哭泣,此后,林黛玉“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是自泪不干的”。而这哭,林黛玉极少是为了自己的病痛,她的泪,她的日夜长叹,只为心中一份摸捉不定,眼里又若即若离的爱,真真是“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当她最终得知自己执着很久的爱情已遭遇毁灭时,她便“焚稿”,便“绝粒”,以生命相殉。也只有如此,因为此时的黛玉已走入了生命的绝境,她没有一条去路,她只有死。在临死之前,她反而发出了微笑,喊出了那纠缠了一生的名字:“宝玉、宝玉,你好——”,这一句未完的话,为她也为我们留下了千载难消的遗恨。
    5 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终究夺去了她的生命之根
    《红楼梦》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将一幅广阔的封建末世现实生活图浓缩于一个传统之家的日渐衰亡之中。尽管《红楼梦》中对贾家煊赫的权势与它对下层人进行的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没有作正面的描写,但我们仍能从多个侧面,从人物之间复杂关系中清晰地看到。贾府也自然承有了封建末世的种种残存意识,落后思想,反映到人物身上,便形成了一个一个权力至上,冷酷无情的残忍面目。
    与之相对应的,是林黛玉、贾迎春、晴雯等人的无辜生命。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贾府之内却云集着一群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的仙女般的女儿们,我们不能说是她们的才学锻造了她们不甘于“平庸”的心,从而害了她们;我们只能说,当她们一个个成长到自认为可以去自主生活、自主命运时,却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主宰自己的手和脚。她们的手可以写出诗文、绣出花鸟,却无力为自己的未来掌舵,这便是她们最大的悲哀。于是,花般青春美丽的生命,在封建制度残酷无情的抑制下,一个一个干涸而死。可叹的是,她们的死依然没有动摇贾府那令人窒息的“家规”,依然唤不到那些掌权者意识的觉醒。
    想那林黛玉,初进大观园时,贾府上下给予了她怎样的热情与亲密。可是,她在生命垂危之时,却换不来外祖母一个看望的身影,她的外祖母此时还正在认真比较着自己的亲孙子与外孙女孰亲孰远。倒是那平日里“侠客”般豪爽的探春,成了林黛玉生命里最后的陪伴者。而那探春,那个性要强、叛逆性胜过林黛玉与众姐妹的探春,终究也敌不过自己身为女儿的命运,在林妹妹走后不久,她亦踏上了“悲远嫁”的征程,从此“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是的,在延续千年都纹丝不动的封建制度面前,林黛玉和众姐妹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就如同明知宝玉、黛玉两个人深深相爱,生死相依,可那些“家长”们却依然能凭一句话轻轻地将他们拆散。仿佛,黛玉们的生命早已不再是生命,而是没有思想、没有颜色、没有根的可以随时消失不存在的花瓣。可怕的封建制度,终于露出了其“吃人”的本质。
    曾经轻埋花瓣并为之哭泣的林黛玉,终于也到了自己掩埋自己生命的时候,她的灵性与才华、她的纯真与率直、她的爱与泪,在生命的尽头,幻化为轻盈地飘去,无声地消失。
    《红楼梦》以惊人的笔势,运作出了其博大的思想内容和精深的艺术内涵,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红楼梦》是曹雪芹全部心血与智慧的结晶,熔铸了他整个生命,在写作过程中,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为我们留下了这鸿篇巨著,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又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作为众人物中的一个,林黛玉是独特的,正因为这独特,她的生命在封建大家庭中不能久存。我一直在想,幸好林黛玉没有活到贾府被抄,贾家人被囚禁的那一天,否则,林黛玉那纯洁高雅的生命又将如何承受那份污浊与难堪,她又将伤心欲绝到哪一步!所以,林黛玉携着她洁净之心魂早早离去了,尽管她早早离去了,但在读者心中,林黛玉的美丽与哀愁、可爱与聪慧,会永远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