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入门》之主题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我的科研课题是《红楼梦入门》。
    今年6月,因某原因,我的科研课题突然换成《红楼梦研究新论》。
    今天,我将《红楼梦入门》的第三十章第二节改名为《红楼梦入门之主题章》。
    因为这部分原不是我研究的重点,所以原本思考得不够,叙述的字数也不够,加上因故而不修改了,因此就显得分量轻了些。
    还是照原样儿投稿。
    本书不是专门讨论“《红楼梦》主题”的,只是在叙述人物和线索的过程中,不得不涉及主题。初步明了其主题,将更有利于我们初步思考其人物和线索问题。
    我曾发表一篇短小的论文,从篇幅的长短来确定小说的类。
    我以为:
    1500个汉字(含标点和空格,下同)以下的为小小说(微型小说),
    1500——15000字为短篇小说,
    15000字——15万字为中篇小说,
    15万——150万字为长篇小说,
    150万字以上为超长篇小说。
    俞平伯先生校点、启功先生注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1962年再版,2000年第三版),是一部以戚序本为底本、以庚辰本为主要校本的《红楼梦》,共一百万九千字。减去各附设文字部分,正文共97万字。
    显然。《红楼梦》是长篇小说。
    凡是堪称典范的长篇小说,主题皆有多种。并且往往是多种主题并存。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复杂的长篇小说,对其主题的讨论,正“未有穷期”。专家们列出来的主题,合计起来,可以说超过了百种。
    一、作者标榜的主题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标榜主题的。
    (一) 第一回写道:“(僧)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
    甲戌本在此处有眉批云:“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士?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可见,主题是“命运”。特别是批者联想到“英雄的命运”。
    (二)第一回写道:“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脂批云: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脂批云:书之本旨。)枉入红尘若许年。(脂批云:惭愧之言,呜咽如闻。)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可见,主题是“补天”。特别是批者批下了“书之本旨”。
    (三)第五回写道:“【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雕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己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可见,主题是“看破红尘”。
    二、鲁迅先生列举的主题
    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中写道:“《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
    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鲁迅先生所言,由清末民初的许多读者的言论归纳而成。  
    三、专家们主张或列举的主题
    (一)游国恩、王起等先生主张的主题
    游国恩、王起等先生在《中国文学史》里写道:“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的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二)李修生先生主张的主题
    李修生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纲要》里写道:“《红楼梦》是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的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的表现了封建社会里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三)张锦池先生列举、主张的主题
    张锦池先生在《红楼梦考论》第221页写道:“就拿‘五四’以降的红坛来说吧,便先有新红学家们的‘坐吃山空’说与‘色空观念’说的斗艳,继有时贤们的‘爱情的颂歌’说与‘四大家族衰亡史’的争芳,至于树帜其间,聊备一说者,那就更数不胜数。”
    张锦池先生在《红楼梦考论》第260页写道:“要是从作品形象体系内部构成的特点看问题,《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是多层次的。从作者的婚姻观上说,它谱写的是‘情爱的颂歌’;从作者的社会观上说,它谱写的是‘童心的赞歌’;从作者的历史观上说,它谱写的是‘青春的悲歌’。”
    (四)王志武先生主张的主题
    王志武先生在他校点的《红楼梦》的第一回的回前批里写道:“其实《红楼梦》的主题就是每个正常人都要遇到的人生课题——婚配对象选择问题。”
    王先生还写道:“世上女子往往胜过男子,但往往却又是男子挑选女子,女子命运系于男子。作者痛感此风不公,反其道而行之,偏为这些任人作为婚配对象选择、命运不能自主的待选之女立传,为‘闺阁昭传’。”
    王先生还写道:“古代以‘红楼’代表富女之居,以‘绿窗’代表贫女之室。《红楼梦》就是记述大家闺秀的生活和命运。”
    (五)段江丽同志列举的主题
    段江丽女士在《1949年之后〈红楼梦〉主题研究述评》里写道:
    “……对1950年代以降关于《红楼梦》内容和主题的论争只能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封建社会阶级斗争论。李希凡、蓝翎在1954年9月号《文史哲》上刊发《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综合起来看,该文认为:《红楼梦》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市民说和农民说。与李、蓝相呼应,翦伯赞和邓拓等历史学家通过对《红楼梦》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认为《红楼梦》是‘市民文学’,他们对《红楼梦》主题的论述可以概括为‘市民说’。……
    爱情悲剧说。……何其芳《论〈红楼梦〉》一文于1956年完稿,发表于1957年《文学研究集刊》第五册……这里提出的双重悲剧说在后来被广泛认可和引用,即宝黛悲剧既是爱情的悲剧又是叛逆者的悲剧……
    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论。1963年,刘世德、邓绍基发表《〈红楼梦〉的主题》一文……该文虽然观点与何其芳不同,但是却有着与何文非常相似的文风,坚持从小说文本出发,细化和深化了《红楼梦》主题讨论中的‘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在众多同类文章中颇具代表性意义……
    理想世界幻灭说。1972年,宋淇在香港发表《论大观园》一文……此前已有众多论者论述过《红楼梦》中的两条悲剧线索:宝黛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宋淇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第三条悲剧线索:大观园的兴衰及作者理想的破灭。……
    三重复合主题说。……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第六章‘永恒之谜:多重主题与终极旨归’主要讨论《红楼梦》主题问题。……如笔者《小说批评派的种种主题说》一文所述,梅著的基本思路是……进而以俞平伯的三重主题说为基础,由三重模式、哲理推绎出三重复合主题说:主题一:贵族家庭的挽歌;主题二:尘世人生的挽歌;主题三:生命之美的挽歌。……
    (六)王婷婷同志主张的主题
    王婷婷同志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创作主旨》的尾段写道:“关于《红楼梦》一书的创作主旨,从以上叙述可以得出结论: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红楼梦》,其主旨是‘万境归空’,而后四十回续书作者创作的本旨却是‘福善祸淫’。这其中的艺术旨趣、审美倾向、思想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七)朱彤先生主张的主题
    朱彤先生《在论〈红楼梦〉的主题》中写道:“作为《红楼梦》主题的核心问题,是封建统治阶级子孙不肖、后继无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贯串并主宰全书。”
    四、我的评说
    主题就是最大的线索。
    然而,我们面对以上列举的如此众多的主题,该如何思考呢?
    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为了便于阅读,将主题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挂钩,首先,将主题暂且化为十四大悲剧:
    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四大家族的悲剧,
    大观园的悲剧,
    科举的悲剧,
    宝玉的理想与命运的悲剧,
    黛玉的理想与命运的悲剧,
    薛宝钗的悲剧,
    史湘云的悲剧,
    王熙凤的悲剧,
    香菱的悲剧,
    女性的悲剧,
    晴雯的悲剧,
    袭人的悲剧,
    女奴的悲剧。
    这十四大悲剧之间,颇有交叉之处或包含之处。
    这交叉,这包含,能丰富我们的思考。
    其次,以十四大悲剧为线索,去联想故事情节。
    第三,从故事情节的总体感受中,读者提炼主题。
    第四,读者以自己提炼的主题为出发点,理出新的线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