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王夫人没有迫害林黛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一、晴雯与黛玉相似
    晴雯的身材、相貌极象黛玉。她俩都是宝玉的第一恋人——晴雯是丫鬟队里的第一恋人,黛玉是小姐队里的第一恋人。她俩都是宝玉的生死恋。她俩说话都尖刻。
    第七十八回写道:“话说两个尼姑领了芳官等去后,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份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
    王夫人无端的诬蔑晴雯得了“女儿痨”——肺结核,并且说“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
    《红楼梦》里真正得“女儿痨”(肺结核)的唯有黛玉。
    小说里写王夫人无端的诬蔑晴雯得了“女儿痨”,作者是否想用 “女儿痨”三字将晴雯与黛玉更紧密的挂上钩、以便让读者联想到王夫人迫害了黛玉?
    第七十八回写道:“(宝玉)想毕忙至房中,又另穿戴了,只说去看黛玉,遂一人出园来,往前次之处去,意为停柩在内。谁知他哥嫂见他一咽气便回了进去,希图早些得几两发送例银。王夫人闻知,便命赏了十两烧埋银子。又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
    王夫人还特地命令一句“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可见王夫人对晴雯毫不留情、置死地而后快。
    作者是否让读者联想到王夫人对黛玉毫不留情、置死地而后快?
    二、《芙蓉女儿诔》透露出来的问题
    第七十九回写道:“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庚辰双行夹批:……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庚辰双行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上述引文中有两句脂批。即使没有脂批,细心的读者也会悟出《芙蓉女儿诔》“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
    晴雯是受王夫人迫害而死的。黛玉是否是受王夫人迫害而死的呢?
    作者为他小说里的心爱的晴雯写下了无比悲愤伤心的诔文,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挚、善良、高贵的心,我们也随诔文悲愤、伤心。
    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我以为,作者写《芙蓉女儿诔》时,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如果仅仅祭奠一位丫鬟,不会这么写的。如果仅仅是“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不会这么写的。
    正如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的《芙蓉女儿诔》的“评说”中所言——“在《红楼梦》全部诗文词赋中,这是最长的一篇,也是作者发挥文学才能最充分,表现政治态度最明显的一篇。关于这篇诔文的写作,小说中有一段文字,对我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很重要,在程乙本中,却被删去。今抄录如下:
    ……(宝玉)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苹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故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好文作出来。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 。
    这里,‘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一句,特别值得注意。它明白地告诉我们诔文是有寄托的。所谓‘微词’,即通过对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情节的褒贬来讥评当时的现实,特别是当时的黑暗政治。”
    我完全赞同蔡先生的高见。
    我以为,作者写了晴雯与黛玉的许多相似之处,除了艺术写作的需要外,还有隐藏得很深的政治写作的需要,即让一般的读者经过思考能联想到“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让特殊的读者(作者的当时极亲密的极小的朋友圈的朋友们)能意识到此处有‘微词’,经过思考能联想到作者企图通过《芙蓉女儿诔》来“讥评当时的现实,特别是当时的黑暗政治。”
    因此,我们不能“见了风就是雨”,见到《芙蓉女儿诔》将晴雯与黛玉联系得非常紧,就从晴雯受了王夫人的迫害,联想和进而断定黛玉也受到了王夫人的迫害。
    三、王夫人无理由、无借口迫害林黛玉
    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是说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黛玉不能完全等于晴雯。两人阶级地位的悬殊,是最大的差别。其次,与贾母是否有血缘关系,是重大差别之一。
    林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是贾母重点呵护的对象,长期受到贾母的溺爱。
    王夫人是黛玉嫡亲的舅母。她迫害了晴雯,是否就意味着她会迫害黛玉呢?
    显然,简单的类推是站不住脚的。王夫人是宝钗嫡亲的姨妈。王夫人会不会为了让宝钗能当上自己的儿媳来迫害黛玉呢?也不会!迫害外甥女可不是一件小事!
    王夫人决不会无缘无故的迫害黛玉,恰恰相反,她的职责是应该千方百计的呵护黛玉。
    更何况,黛玉一向非常严格的要求自己,并多次指责和制止宝玉“动手动脚”。自从第四十二回宝钗提醒以后,黛玉在公开场合连《牡丹亭》、《西厢记》的句子也不流露出来。(在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的情节里,黛玉说出了《牡丹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说出了《西厢记》的“纱窗也没红娘报”一句。当时只有宝钗听出来了。)
    即使王夫人想迫害黛玉,她也找不到一个能拿到桌面上的理由。
    更何况,王夫人长年不亲自管理大观园。除了几次宝玉、黛玉同时又哭又病的情况惊动老太太外,王夫人实在是不了解黛玉的情况。
    整个潇湘馆,从紫鹃到老嬷嬷,都是说黛玉好话的。
    王夫人最信任的袭人,根本没有坑害黛玉的举动。
    总之,王夫人没有信息来源,凭什么迫害黛玉?
    四、王夫人关心黛玉的治疗
    王夫人在前八十回里,出场机会不多。但作者没忘记专门为王夫人关心黛玉的治疗写上一段。
    第二十八回写道:“二人正说话,只见丫头来请吃饭,遂都往前头来了。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宝玉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王夫人道:‘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麦味地黄丸。’王夫人道:‘都不是。我只记得有个‘金刚’两个字的。’宝玉扎手笑道: ‘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说的满屋里人都笑了。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王夫人笑道:‘是这个名儿。如今我也糊涂了。’宝玉道:‘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宝玉笑道:‘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的。’”
    有的研究者说在这一段里,王夫人表现了虚伪。还有的研究者说,王夫人连药名也没记清楚,可见不是真的关心黛玉。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王夫人“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显然,黛玉“吃那鲍太医的药”是最近的事。这说明王夫人一直在关心黛玉吃什么药和请哪一位医生给黛玉看病。
    至于王夫人没记清“天王补心丹”的名称,这不足为奇。近五十岁的人,若记忆力稍微差一点,有可能记不住药名。不过,宝玉连说了“人参养荣丸。”“八珍益母丸”、“麦味地黄丸”等三个药名,王夫人都说不是,可见王夫人对药名还是比较在意的。再说,“金刚”,毕竟与“天王”有共同点——都是天上的神灵。即使说错了,但多少还是没离谱。
    因此,这一段引文正好说明了王夫人一直关心黛玉的治疗。
    五、王夫人因贾敏而喜爱黛玉
    因长辈的关系好而喜欢晚辈,这是人之常情。
    王夫人与薛姨妈是亲姊妹,王夫人自然喜欢宝钗。
    王夫人与贾敏(黛玉之母),是二嫂与小姑子的关系。小说没正面说她俩的关系如何,但有间接的披露。
    第七十四回写道:“王夫人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王夫人说这话时,贾敏去世已近十年了。如果当年姑嫂间关系不好,王夫人不会提起贾敏当小姐时的“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之往事。
    另外,贾政与林如海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好的。不然的话,林如海怎么会向贾政推荐贾雨村(黛玉之师)呢?贾政怎么会向王子腾推荐贾雨村呢?
    诚然,王夫人与薛姨妈的关系,好过了王夫人与贾敏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宝玉的家长与黛玉的家长,其关系是融洽的。其结果应是王夫人因贾敏而喜欢黛玉,而不应是王夫人因贾敏而迫害黛玉。
    更重要的是,老太太贾母喜爱贾敏,又因追念贾敏而溺爱黛玉。第三回写道:“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
    我想,仅仅因为贾母溺爱黛玉的缘故,王夫人也应该喜爱黛玉。
    

第三回又写道:“王夫人因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后来事情的发展,与这段引文所写完全相反。黛玉没有“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宝玉也没有“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而是黛玉和宝玉同住一个大房间里。第三回写道:“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王夫人在第三回里对黛玉说“你只以后不要睬他”,“所以嘱咐你别睬他”,其实希望黛玉要正确对待宝玉、不要误会宝玉,希望黛玉今后“要睬他”。
    

果然,一连几年,宝玉和黛玉同吃同住同玩耍,形影不离。虽然是贾母的主张,但如果没有王夫人的默认,也是难以持久的。
    

可以说,在宝钗进贾府之前,王夫人一直喜爱黛玉。
    

宝钗进贾府之后,王夫人更喜爱宝钗。但并没有因此对黛玉产生厌恶之感。
    

至于王夫人是否因为“金玉良缘”一时难以实现而迫害黛玉,这一条是用不着顾虑的。关键在于尽管王夫人是宝玉的亲身母亲,但宝玉的婚姻不是王夫人一个人能决定的。王夫人用不着对黛玉采用什么手段。
    六、“防患于不然”不是迫害
    

  第三十四回写道:“袭人连忙回道:‘……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王夫人作为一个母亲,要“保全”宝玉的名声,因而赞同袭人的观点“防患于不然”,这在人之常情的范围之内。
    在第三十四回之前,谁与宝玉“日夜一处起坐”最多呢?是宝钗!
    第二十六回写道:“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可见,袭人所言“防患于不然”,至少在客观上包括了宝钗。
    王夫人听了袭人的“防患于不然”建议,直至第五十九回,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从第三十四回到第五十九回,时间跨度至少有九个月)
    到第五十九回,因朝廷有个老太妃去世,贾母、王夫人等去参加一个月的送灵活动。
    

第五十九回写道:“荣府内赖大添派人丁上夜,将两处厅院都关了,一应出入人等,皆走西边小角门。日落时,便命关了仪门,不放人出入。园中前后东西角门亦皆关锁,只留王夫人大房之后常系他姊妹出入之门,东边通薛姨妈的角门,这两门因在内院,不必关锁。里面鸳鸯和玉钏儿也各将上房关了,自领丫鬟婆子下房去安歇。每日林之孝之妻进来,带领十来个婆子上夜,穿堂内又添了许多小厮们坐更打梆子,已安插得十分妥当。”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林之孝家的来督促宝玉晚上早点睡觉的制度。从第五十九回到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之间的时间里,这项制度一直有效的执行着。
    第六十三回写道:“宝玉说:‘关院门罢。’袭人笑道:‘怪不得人说你是‘无事忙’,这会子关了门,人倒疑惑,越性再等一等。‘…… 已是掌灯时分,听得院门前有一群人进来。大家隔窗悄视,果见林之孝家的和几个管事的女人走来,前头一人提着大灯笼。晴雯悄笑道:‘他们查上夜的人来了。这一出去,咱们好关门了。’只见怡红院凡上夜的人都迎了出去,林之孝家的看了不少。林之孝家的吩咐:‘别耍钱吃酒,放倒头睡到大天亮。我听见是不依的。’众人都笑说:‘那里有那样大胆子的人。’林之孝家的又问:‘宝二爷睡下了没有?’众人都回不知道。袭人忙推宝玉。宝玉靸了鞋,便迎出来,笑道:‘我还没睡呢。妈妈进来歇歇。’又叫:‘袭人倒茶来。’林之孝家的忙进来,笑说:‘还没睡?如今天长夜短了,该早些睡,明儿起的方早。不然到了明日起迟了,人笑话说不是个读书上学的公子了,倒象那起挑脚汉了。’说毕,又笑。宝玉忙笑道:‘妈妈说的是。我每日都睡的早,妈妈每日进来可都是我不知道的,已经睡了。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顽一会子。’……那林之孝家的已带了众人,又查别处去了。这里晴雯等忙命关了门,进来笑说:‘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唠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麝月笑道:‘他也不是好意的,少不得也要常提着些儿。也隄防着怕走了大褶儿的意思。’”
    “宝玉忙笑道:‘妈妈说的是。我每日都睡的早,妈妈每日进来可都是我不知道的,已经睡了。……’”可见长期以来都严格遵守这项制度。
    在“掌灯时分”之后,宝玉到潇湘馆去看望黛玉,在小说里偶尔只有一次。
    第四十五回写道:“黛玉道:‘我也好了许多,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下雨还来。这会子夜深了,我也要歇着,你且请回去,明儿再来。’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扰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儿早起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有两个婆子答应:‘有人,外面拿着伞点着灯笼呢。’”
    这一天晚上,宝玉来看望黛玉,严格遵守了“宝玉早睡觉”制度。一是时间,黛玉说“这会子夜深了”,实际时间是“戌末亥初之间”,即晚上九点钟左右,按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来看,还早得很哩。二是两人会面的时间比较短。三是有两个婆子跟随着宝玉。
    宝玉、黛玉都严格遵守了“宝玉早睡觉”制度,客观上对宝玉、黛玉极有好处。特别是黛玉,无形中得到了制度的保护,让那些“长舌妇”无话可说。黛玉已经变得无懈可击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