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红楼梦》的风格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庭平 参加讨论

    《红楼梦》的作者打破了传统的思想与写法,创作了一部千古奇书,虽然过去了200多年,至今仍然是人们谈论的话题。他的独特的思想艺术格调和风格闪耀着光芒。老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经写了著名《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的风格》一文,认为《红楼梦》的风格较无论哪种旧小说都要高一些。具有“逼近真情、不落窠臼、忏悔情孽、敢于得罪人、怨而不怒”风格。如果说这只是对《红楼梦》风格一种解释外,从文学艺术风格在作品中的表现分析来看,《红楼梦》的独特风格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模糊手法的风格
    《红楼梦》书名本身就给人留下了模糊的感觉,原名为《石头记》,给人带来的印象也有一种神奇感,但没有梦幻感觉好。梦者幻也,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使读者就难以坐实其所指。从叙事时空上看,《红楼梦》背景“似明似清”、似南(京)似北(京),很不确定。作者不但没有正面写地方,也没有正面写年代。“贾府”就是“假府”,这是作者设定的一个圈套,让你从“假府”走进真府。从小说人物分析,很多人的名字都有隐喻、双关、谐音的意指,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秦钟(情种)、王仁(忘恩)等等。单从主要人物贾宝玉人物特性的描写来看是很真实的,但从某些方面又显得有假,如“衔玉而生”。以至后来出现的甄宝玉,是真是假,真真假假,让你真假难辨,“假作真时真亦假”,可以说是作者精心设计虚实手法。在生活制度、人物服饰。器物形状和情节描写上,写得逼真活现,但如果仔细追寻又找不到依据。【例如又有大树梅花,又“笼地炕”(第49回),地方南北,使人莫辨,这是读者常常感到的。但不着痕迹的地方还有许多】(1)如“太虚幻境”、“十二钗册”引出那么多人物故事,有时又怕你看不明白,时而又有点明。同时《红楼梦》在故事叙述上和语言上也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和半头语。如第十三回,秦可卿之死很突然,只是通过给王熙凤梦境,并未明说。“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所以 脂砚斋批(朱眉):“九个字写尽香楼事,是不写之写。”让读者去猜测。第30回林黛玉听了宝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话后,气的一声说不出来······咬牙说道“你这个······”后面林黛玉讲什么就不可知了。第6回凤姐对贾蓉说“罢了,你且去吧,晚饭后你来再说吧!”说些什么,隐藏什么,都没有明说。难怪脂批(墨眉)中说“此其中保藏东西不少,令阅者自会。”在性的描写上更是模糊和隐晦,如第6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写与袭人偷情:“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第15回写秦钟与智能偷情:“将智能抱到炕上,就云雨起来。那智能百般挣扎不起,又不好叫的,少不得依他了”。这些描写远不如《金瓶梅》露骨,但表面看来又是明写。正如清人评论家张其信所说:“用画家写意之法,全不着迹,令阅者於言外想像得之。故正写处或临崖勒马,或闪身挫步,不至漏泄春光,却又恐人不解,於旁面映带联络指点,无非再三点睛,神妙欲到秋毫巅也。”《红楼梦》小说这种模糊性手法在古典文学中是极其少有的,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创举。
    二  语言诗化的艺术风格
    《红楼梦》小说的艺术风格的重要特色,就是语言诗化。其一,抒情成分很多诗情诗境都很浓至,在故事情节叙述上和人物及环境的描写都与诗有类似的地方。如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形容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眼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个活生生人物展现在世人面前,使人感觉林黛玉具有含羞闭月之美,又具有西子的病态美。其二,直接用诗词表达,其数量之多、内容广泛,格意新奇。【过去小说里的诗词,多属“附加物”的性质,出自旁人或说书者的口吻,到《红楼梦》里,诗才正式成为小说的内容有机组成部分,用诗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自然是目的之一。】(2)《红楼梦》中的诗词,就像宫殿中的名画,光彩夺目。它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对联,每一篇赋文都是为小说中人物和环境场合量身定做的。如《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曲》它不仅反映了人物的特性,还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故事情节中诗词如 《好了歌》《葬花吟》《柳絮词》《菊花诗》《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等,不仅增添了故事的情趣,而且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红楼梦》艺术的诗笔诗境并不只是上述两种式样,不是简单摘句式词句,而是“整幅式”的手法。小说中很多描写具有诗情画意。如第45回林黛玉“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会见宝玉的描写看不出是散写,就像一幅图画,充满了诗意。第17回贾政率众清客查看大观园内工程,所到的景点之处基本上是诗化的语言,也就是“整幅式”诗境描写,大观园诗境诗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全书中大多数章回有很多人物形态、穿着、动作和景物描写采用四字并联,构成四言诗。如第18回贾元春元宵归省时贾府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 ”类似描写,贯串全书。此外,在第37回、第38回、第48回、第49回、第64回、第76回、第78回等章节中大量的篇幅,通过大观园结诗社题诗写诗活动和香菱学诗的故事,借宝钗、林黛玉。宝玉等人之口,精辟地论述了诗的创作理论。无意中为小说诗化增加了浓浓的色彩。所以说读《红楼梦》小说,实际更是赏诗。
    三  怨而含恨的思想风格
    《红楼梦》的思想风格,老红学家俞平伯将《红楼梦》与《水浒》进行了比较,认为《水浒》是“愤激之情”的“怒”书,而《红楼梦》则是“怨而不怒”,风格比较温厚。但从《红楼梦》表现的手法看,“怨而含恨”的思想非常隐秘,只是“怒”的方法不同。小说的风格就是作者的风格。《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从富贵之家到穷困潦倒,忍受了人间的辛酸,含着泪和恨写下这部巨作。由于处在文字狱的时代,作者不得不采取画家烟云模糊手法,表达其悲愤、怨而含恨的思想风格。虽然一再说明:亦非伤时骂世之旨,毫不干涉时世,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唐突朝廷之上也”。这实际上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作者假借贾、宁府的情孽故事,佣人与主子的矛盾,来发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十年辛苦不寻常,一把辛酸泪,字字看来皆是血。”这些文字中都含有怒和恨。《红楼梦》没有像《水浒》那样公开与朝廷叫板,只是通过那些女人的悲惨命运来揭露社会,控诉封建贵族权势的罪恶。 “落了片白芒芒大地真干净”,“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树倒猢狲散”这就是作者描写的结局。小说中怨恨的风格大多是通过故事中人物之口表现出来的。如第16回,秦钟魂魄离身后,鬼判对他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顾情面,有许多关碍处。”又如第18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对贾母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地方……”再如第15回智能对秦钟说“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特别是第46回鸳鸯当做贾母王夫人等人说“……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这些语言都含有恨世骂世之意。其他则含沙射影,如焦大醉骂宁国府,金钏、晴雯之死,尤三姐痛骂贾琏,贾宝玉悲写《芙蓉女儿诔》等等,真可是惊心怵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怨而含恨的风格充分地显露出来,而且故事情节与朝廷毫不相干,很难找出犯上作乱的破绽,这正是作者的狡猾之笔。所以说《红楼梦》并不是不怒,而是非常的愤怒,只不过表现的手法很隐晦,很含蓄。比那些公开谩骂更具有批判力。 
    《红楼梦》的独特风格就是采用虚实结合模糊性的手法和诗化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怨而含恨的思想。【作者的意匠经营,艺术的修饰,占了重要的地位】,(3)迄今为止,没有其他作品能够超越。  《红楼梦》艺术风格也表明了作者的风格,在文字狱时代既能大胆如实描写又深刻含蓄表明作者的反叛进步思想和怨恨愤怒的情绪,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在古典文学中并不多见,也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启功 读《红楼梦》札记  选自林语堂著《中国哲人的智慧》 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周汝昌  曹雪芹小传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
    3《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二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