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假语篇(三)红楼人物形象的双面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同顺 参加讨论


    

戚蓼生序中说:“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说明了红楼梦的双面性。我们看到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是在贾府这个舞台上展开的,正面展示的是贾府的形象,从侧面我们也能隐约看到甄家人物的隐影。红楼梦人物的形象有甄(真)贾(假)两面性。品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不必理会这其中的玄妙,尽可看红楼故事的演绎,也能感悟领会到其中的一些的东西。但读懂红楼梦或研究红楼梦就不能这般含糊,既言甄贾,就应该一分为二,从一个故事中区分其中的甄(真)和贾(假)。
    一、甄家是作者的真家---江南曹家。
    根据书中的描写,书中的甄贾两个家族是同时存在的的两个家族,小说中提到甄家有几处。
    在小说的第五十六回中描写: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京朝驾,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说着便将礼单送上去。探春接了,看道是:上用妆缎蟒缎十二匹,上用杂色缎十二匹,上用各色纱十二匹,上用宫绸十二匹,宫用各色缎纱绸绫二十四匹。可见江南甄家与织造有关。
    在第十六回中写到:“还有如今江南的甄家,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
    在七十五回写到:“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
    

从江南甄家送的东西和接驾的情况,以及又被抄家调京治罪来看,他符合江南曹家的情况。根据已经得出的结论,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南织造曹家的后人,红楼梦的描写也存在一些作者的自身经历,可以肯定书中的主要人物宝玉有作者的身影,甄家是作者生活的曹家。
    


    

二、甄家的真故事隐写在贾府的假故事中。
    


    

作为小说来讲,小说的描写融合了作者的部分经历。前面已经提到,作者的曹家就是书中的甄家,在红楼梦中,整个故事都是在贾府展开的,江南甄家是一个没有正面描写的家族。甄家的人物故事是怎样展示的呢?读红楼梦小说我们即使找不到对甄家的正面描写,也仿佛能认识到甄家人物的影子,这是因为书中对甄贾两家进行了对应的描写。
    

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既介绍了贾府的情况,又提到了甄家的人物。甄府是个“显贵,富而好礼之家”;“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祖母溺爱不明”。从这段描述我们知道甄家的宝玉与贾家的宝玉是相似的,他也有一个溺爱他的祖母,他也曾遭受其父的笞挞。甄贾两家的主要人物故事是相似的,所以即使不明讲甄家的故事,甄家的故事也从贾家的描写中体现出来。甄家故事是隐写,所以是真事隐(甄士隐)。
    

在第五十六回还有一段对甄贾两宝玉的对应叙述。
    贾母又问:"你这哥儿也跟着你们老太太?"四人回说:"也是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笑道:"也不成了我们家的了!你这哥儿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作宝玉。"贾母便向李纨等道:"偏也叫作个宝玉。………众媳妇听了,忙去了,半刻围了宝玉进来。四人一见,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宝玉不觉就忽忽的睡去,不觉竟到了一座花园之内。宝玉诧异道:"除了我们大观园,竟又有这一个园子?"正疑惑间,从那边来了几个女儿,都是丫鬟。宝玉又诧异道:"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一面想,一面顺步早到了一所院内。宝玉又诧异道:"除了怡红院,也更还有这么一个院落。"忽上了台矶,进入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着,那边有几个女孩儿做针线,也有嘻笑顽耍的。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宝玉听说,忙说道:"我因找宝玉来到这里。原来你就是宝玉?"榻上的忙下来拉住:"原来你就是宝玉?这可不是梦里了。"宝玉道:"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
    

书中讲贾家有个贾宝玉,甄家也有个甄宝玉,两者是这样的相似!有一种对应关系。甄家也有一个园子,也有一处宝玉的院落。不言而喻,贾家的人物故事就隐含着甄家的人物故事。反过来讲,是先有甄家的故事,后才有贾府的故事和形象。贾府是在甄府的基础上通过作者对皇家映射描写而塑造的假形象,这才是作者分别取名甄贾(真假)的含义。
    

从红楼梦的现实面来看,将贾府的人物做一般家族的人物对待,剔除其夸大的艺术成分就是甄家的样子,对应现实的曹家。贾宝玉过度到甄宝玉就是作者的写照,反应出的忏悔、看破红尘的思想是红楼梦的原始思想。象贾府的贾政对应甄府的甄宝玉父,是作者的父亲形象,贾府的贾母、王夫人等等对应甄府的人物,是作者的祖母和母亲的形象,等等。他们分别是作者曹颙、其父曹寅、其祖母孙氏的现实形象反映。甄家人物形象隐写在贾府当中。
    

 红楼人物向现实靠拢就是真实的曹家人物:
    贾宝玉------甄宝玉--------作者曹顒
    贾母--------甄家老太------作者祖母曹寅之母孙氏
    贾政--------甄宝玉父-----曹顒父曹寅
    贾赦-----甄宝玉伯父------曹顒伯父曹荃
    贾元春-----甄家长女------作者之姐
    王夫人------甄家太太------作者之母李氏
    薛姨妈-----甄家姨妈-------织造马家人、作者曹顒岳母
    关于人物形象的对应分析,在第一篇-----现实篇中已经做了全面的分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三、贾府的虚幻假形象。
    前面将甄家定位在作者的真实生活之家--曹家,另一个并列存在的贾家,是一个夸大了的形象,既有荣国府,又有宁国府,与现实中的曹家不可同日与语。作者为何将贾府名之曰:“贾”,就是说明了假!关于贾府之假我们在前面已作了较多的分析,在这里也不重复,仅对人物的象征性做一点说明。
    从红楼梦的艺术面来看,作者是在自身生活描写的基础上,将甄府的人物艺术塑造变为贾府的人物,使贾府的人物具有特殊的映射象征意义。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是一个众星捧月般的人物,其使唤的佣人之多,居住的大观园之豪华不是平民人家所能比拟。这种虚拟的假形象在生活方式上就像是一个小王爷的样子。
    书中描写贾政住所有一段文字和脂批很有意思,不妨一同引过来: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上台下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甲戌侧批: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甲戌眉批: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对贾政住所的这段描写非同一般,又是挂“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又是形容“座上珠玑昭日月”等等,完全是朝中的形象。后面的脂批突然插一段“农人进京”的文字,开始感到愕然,细细考虑,它实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你想大部分读者根本就不知皇宫大内是何等模样,尽管作者去模仿映射,在读者的眼光中可能仍有差距,在这提示一下是很有必要的。这段文字的作用做此理解是恰当不过的,它让没见过世面的人认识到这已经是高贵无比了。
    如果你对红楼梦的整体认识有偏差,以贾做甄,它中间的很多说法你可能永远理解不了,总疑惑描写曹家怎会这样呢?实在是认识方向上的错误。在贾府人物的名字上也有一定的含义,象贾赦、贾政的名字“赦”、“政”连起来就是“摄政”。贾赦、贾政是参与朝政的王爷的形象。
    在贾府人物的描写上,人物还有明显的形象区分。象贾母在两府自然是老祖宗,王熙凤、王夫人本身出身在上层人物,在府中也是权重人物,而宁府的秦氏和尤氏就有所不同了,她们出身贫贱,命运也自然不同,秦氏的“秦”字从出处上讲,“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是讲一位绝色美人的形象。而尤氏的“尤”字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一层意思,从尤氏两姐妹的命运上我们更容易理解这层意思,那就是世之尤物,供人娱乐欣赏的人物而已,是从民间选出陪侍皇帝的嫔妃形象。这是借用原故事人物的特色,对贾府进行着意刻画,用众多的特色人物的再塑造烘托出一个整体的象征形象。
    贾府人物具有一些象征意义的特殊形象。
    贾宝玉-----衔玉而生的艺术形象-----象征某位小王爷或太子的形象
    贾政贾赦-------皇宫中摄政参政的王爷形象
    贾母--------皇宫中一些皇太后的身影形象。
    秦可卿-------一个暗示映射皇妃形象
    尤氏姐妹----类似于皇宫中的 妃的形象
    贾敬--------类似沉于道事的雍正和传说中的顺治影子
    大观园千红万艳的众多女儿形象更是六宫粉黛的形象
    从艺术层面来说,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为了衬托贾府这个虚幻艺术形象的,是一些不同时期曾存在于皇宫中的身影。这些形象具有映射意义,不具有对应的现实意义。如前面我们讲的王熙凤、贾元春、黛玉、宝钗、迎春、探春、惜春等人物形象就是仿照了历史上一些人物的影子。
    四、在虚幻的贾府中还体现出不同时期曹家人的身影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在贾家作者还塑造了一些奴仆下人的形象,这些下人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突出有特色。象家府中的焦大、一些奶妈的形象与现实中曹家人在皇宫中的角色一般无二。特别是他们在红楼梦中讲出的话,活脱脱就是曹家人要讲出的话。
    焦大--------曹家祖上人的代言形象
    李嬷嬷------曹家孙氏的代言形象
    刘姥姥------抄家后曹家人的类似形象
    五、红楼真假人物形象对红楼研究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曹家的真实形象是以甄家来定位的,一些具体的生活是在贾家表现出来的,那红楼梦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究竟有多少是曹家的成分呢?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写作红楼梦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这包括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关系,生活时代的大致历史背景,甚至一些具体的作者生活经历片段,但红楼梦绝不是完全纪实的。有作者见识借用到自己家的成分,有艺术塑造的成分,就连时序也是经过调整的。
    象红楼梦中的一些大场面的描写,对家族繁华程度的衬托描述,就是作者曹颙当年在江南生活时的部分自家经历,特别是康熙南巡的接驾,还有后来在北京内务府时对皇宫生活的认识,以及随父修建西花园的经历见识。他将这些经历和见识统统融汇在对贾府和大观园的描写之中了。象小说中元春省亲实际是以作者经历的康熙南巡曹家接驾的场面为背景的,对大观园的描写是曹颙以随父修建的西花园为蓝本的,对贾府的规模描写是以对皇宫的生活见识为基础的。所以才把贾府描写的这样富贵繁华多姿多彩。
    研究红楼梦应该取其所反应的大背景与历史背景的统一,基本人物故事与现实人物的大致统一。换言之,就是首先要有宏观认识上的统一。如果不是这样,拘泥于具体的故事情节,甚至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时序来分析,就很容易出现阴差阳错的情况。错误地将红楼梦的艺术描写做为作者生活的完全再现,这种研究是红痴的研究。他永远找不着作者是谁。比如,抄家仅是曹家的一个历史背景,红楼梦背景应是作者长时间所经所历的集中反映。作者不可能是生活在雍正初年的曹家小孩子,更不可能是北京的二次中兴的曹家人。
    认识到贾府的假形象,我们就不必拘泥于对贾府的研究来回答作者是谁的问题。将一个假形象的假故事硬往作者身上套是荒唐的,得出作者经历了北京的二次中兴更是荒诞无稽,是典型的以假为真!红楼梦明确写的是一甄一贾,你拿假的研究不是典型的南辕北辙吗?有的人有板有眼地研究北京的曹家人如何如何生活,与皇家在某某事件扯上联系,甚至有那些隐藏的事件,或者秦可卿是如何嫁到府上的,津津乐道,可你回过头来看一看,红楼梦的背景和曹家的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人物辈分都错位了。有的人讲红楼梦中提到“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这是乾隆年间才有的物件,所以得出红楼背景在乾隆年间的结论。这没有一点说服力,虚假的艺术描述那能作为证据?只能说明红楼梦诞生于乾隆年代。好比现代人写历史人物故事,比如孔子、孙子的故事,满纸应是现代文不可能“之乎者也”,难道罗干年后人们就认为孔子和老子是我们现代人不成?!
    认识到红楼梦中假的一面,研究红楼梦的作者和背景完全可以抛开假框框的干扰,取其大概的事体情理,做全面合理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