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曹宣原为顺治的皇七子的一个硬证据 ——花神谢位之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红楼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就是4月26日未时芒种节花神谢位。不少研究者试图简单地通过4月26日未时芒种节的说法本身来破解这个日子的谜底,可惜最终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大家并不知晓作品隐写的到底是什么人和什么事,故对作品中大量谜语式的史书笔法也就无法探其究竟了。这是很正常的。
    花神退位日与花朝日 花朝又称花神生日、花生日、百花生日,而曹宣在曹家的假生日就是花朝日。所以,这里的“花神”,喻指的就是曹宣其人,而这个情节,其实是对顺治的真正的皇七子流落曹家成了曹宣这个一部红楼的核心隐秘的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暗示和说明。
    要证明这一点,首先要证明作品中的花神谢位之日,写的是曹宣在曹家的假生日才行。
    第二十七回交代:“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祀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这种说法显然是“假语村言”,我们知道,农历的四月中的第一个节气为立夏,然后是小满、芒种,以节气论芒种已为夏季中第二个月的开始了,怎么会“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呢?所以我们把这个所谓的尚古风俗当作有特殊寓意的谜语来解肯定是合乎作者的思维逻辑的。
    此日有一个重要情节,就是宝钗扑蝶。一般来说,读者容易将这个情节理解成只是在描述少女的生活情趣而已。其实不然。这一情节实际上是交代花神退位日暗含花朝日,也就是在交代此时的花神退位日是在写曹宣在曹家的假生日。这其中的原因说来是极其简单的:古人又称花朝为扑蝶会。《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湖广志书·通山县》:“二月十五日花朝曰扑蝶会。”汤显祖《花朝》诗:“妒花风雨怕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据此,宝钗扑蝶的情节扣“扑蝶会”便有了暗示花朝日的功能。
    再看书中描写:“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绵纱罗叠成干旄旌幛的,都用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些物事。”《清嘉录》:“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陕西志书·嘉定县》:“二月十二日剪彩条系花果树,云百花生日。”可见作者把四月二十六日的尚古风俗写成花朝了。花朝可以说是女孩的节日,当然庆祝赏花等活动又不限于女孩。所以作者有此一笔:“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这就把花朝活动以女孩即闺中为主却又不限于女孩的状况表述得十分准确了。
    4月26日的谜底 关于花朝日,古代有2月2日、2月12日和2月15日三种说法。既然花神谢位日写的就是花朝日,作品为什么还要虚构出4月26日的说法呢?
    发现了曹宣的真实身份后,明白了花神喻指曹宣的寓意后,自然也就不难发现“花神谢位”这个说法寓意了:这里的“谢位”之说,是指曹宣失去了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经历,好比他从皇七子和皇太子的“宝座”上退了下来一样。
    由此自然就不难发现4月26日的谜底了:
    甲、在与康熙的联系中来写曹宣失去了本来属于他的皇位,即顺治原本是立自己的真正的皇七子为太子的,但顺治生母矫诏改立了顺治三子康熙为太子。
    4月26日与康熙有什么关系呢?康熙生于1654年3月18日巳时,《清皇室四谱》卷一:“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讳玄烨。尝自号体元主人,世祖第三子。顺治十一年甲午三月十八日巳时生于景仁宫。”(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6页)诏告天下康熙为太子的日子是1661年1月8日戊午,《康熙实录》卷一:“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戊午,宣读遗诏,遣官颁行天下。”据此,这两个日子就是康熙身份的象征和标志了。而这两个日子之和,就是4月26日。
    所以作品才有了如下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十分荒谬的说法:“言芒种一过,就是夏日了。”这是因为, 1654年3月19日立夏。正是康熙生日的次日,故过了康熙生日即特殊意义上的“4月26日”,也就是立夏日了。
    再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康熙的3月18日生日,在这里指的是1662年3月18日。为什么需要把康熙生日落实到1662年呢?因为曹宣是在1662年被孙氏领养到曹家的,如果他的太子身份不被康熙所替代,他也就不会流落曹家了。故所谓的花神谢位的日子即康熙被立为太子曹宣就失去了他的皇位继承人身份的经历,更准确地说,可以通过1661年1月8日和1662年3月18日这两个日子即两个日子之和4月26日来加以表现。而1662年3月18日18:21分左右立夏,这个时辰是酉时,故此日的未时一过,就是申时,申时一过,到了酉时也就是夏日了。这就是“言芒种一过,就是夏日了”的更加精确的寓意所在了。
    乙、在与康熙的太子身份、曹宣的真假生日的联系中来写曹宣的皇七子和皇位继承人身份。曹宣的真实生日是1660年2月6日,康熙的太子身份如前述可以用1661年1月8日来指代,曹宣在曹家的假生日是1663年2月12日,把这三个日子连在一起计算一下;
    月份是2×1+2=4月,日子是6日+8日+12日=26日,结果就是4月26日。
    作品中把4月26日写成花朝日,并虚构了宝钗扑蝶的情节,就是由于这个4月26日中包含了1663年2月12日的缘故。
    为什么写宝钗扑蝶而不写黛玉扑蝶呢?因为黛玉生日是2月12日,本身就可以暗示这个日子了,而这个日子的干支是辛亥,辛亥的纳音五行是钗钏金,反读就含“金钗”,正好可以通过宝钗来加以暗示。
    丙、在与元英宗和隆禧的联系中来写曹宣的顺治七子和皇位继承人身份。
    曹宣的真实生日是1660年2月6日,而历史上2月6日生日的皇帝只有一个人,就是元英宗。《元史.英宗本纪》:“英宗睿圣文孝皇帝,讳硕德八剌,仁宗嫡子也。母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以大德七年二月甲子生。”元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该年2月6日的干支是甲子。
    元英宗死日是1323年8月4日癸亥,该年他21岁。《元史.英宗本纪》:“八月癸亥,车驾南还,驻跸南坡。是夕,……遂弑帝于行幄。年二十一,从葬诸帝陵。”
    由于元英宗的生日和曹宣的真实生日相同,都是2月6日,故他的死日即8月4日就具有暗示曹宣失去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作用了。
    但元英宗的死日8月4日与4月26日又有什么关系呢?
    取代了曹宣的皇七子身份的人是顺治的真八子隆禧。而隆禧的生日是1660年4月22日,死日是1679年7月15日。《清皇室四谱》卷三:“皇七子纯靖亲王隆禧,顺治十七年庚子四月二十二日丑时生,庶妃钮氏出,康熙十三年正月封纯亲王,十八年己未七月十五日申刻卒,年二十,谥靖,子一人。”
    隆禧的生死之日都是他取代了曹宣的皇七子身份的标志,故这两个日子都具有暗示曹宣失去了皇七子身份的作用。
    把元英宗死日8月4日和隆禧生日4月22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
    月份是8-4=4月,日子是4+22=26日,结果就是4月26日。
    元英宗登基的日子是1330年3月11日庚寅日,《元史.英宗本纪》:“乃于三月十一日,即皇帝位于大明殿。可赦天下。”把这个日子和隆禧死日联系在一起,可以暗示曹宣失去了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经历,而这两个日子也可以算出4月26日;
    月份是7-3=4,日子是15+11=26,结果就是4月26日了。
    在上述有关4月26日的构思中,涉及到了诏告天下康熙为太子的日子、涉及到了曹宣的真生日即1660年2月6日,也涉及到了元英宗死日8月4日。
    再看4月26日花神谢位之日所凋谢的花,主要是凤仙和榴花:“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榴花等各色落花,锦重重落了一地。”这里的凤仙扣诏告天下康熙为太子的日子,如前“残唐五代的故事”一节中所说的那样,《红楼梦》中的凤即王熙凤隐康熙的太子身份和帝王身份,故“凤仙”这种花草可以成为诏告天下康熙为太子之日和他登基日的隐语。而曹宣的1660年2月 6日生日,如前“巧姐生日之谜”一节中所指出的那样,可以通过萧绎出生之年即508年2月6日来代替,这个日子的干支是庚申。元英宗死时21岁,故他的死日落实到曹宣身上就是1680年的8月4日,这个日子的干支也是庚申。庚申的隐语如前述是榴花。所以,在4月26日时“凤仙、榴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就是对作者有关4月26日的构思的一种巧妙披露。
    未时芒种节的寓意 发现了4月26日的上述诸多寓意后,自然就不难发现芒种节这个说法的寓意了:康熙出生之年即1654年的4月22日是芒种节,而隆禧的生日是1660年4月22日。由于隆禧的生日可以指代曹宣的皇七子身份,故把隆禧的生日落实到康熙出生之年,就等于把曹宣的皇七子身份和康熙的皇太子身份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传达如下信息:康熙的皇太子身份原本是属于顺治的真正的皇七子的。
    而1660年的芒种节是4月28日。4月28日与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用当了皇帝的皇七子萧绎和李晔来指代和影射曹宣。萧绎的生日是508年8月6日,李晔的生日是867年2月22日。把两个日子连在一起计算一下:
    月份是8÷2=4月,日子是6+22=28日,结果就是4月28日。
    把李晔的生日和曹宣的真实生日即1660年2月6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
    月份是2+2=4月,日子是22+6=28日,结果也是4月28日。
    由于曹宣的真实生日没有在史书中得到记载,故也可以用以已知推未知的方法列出如下算式:
    月份是2+?=4月,日子是22+?=28日,结果就能推出2月6日了。
    这就是说,在顺治的真正的皇七子曹宣只能出生于1660年4月22日之前的前提下,在与李晔生日的联系中,1660年的芒种节,为我们提供了推求曹宣的真实生日的线索。
    发现了芒种节的上述寓意,即芒种节与1654年、1660年的芒种节有关,4月26日与1663年2月12日和1680年8月4日有关,自然就不难发现《红楼梦》中的这个神秘的芒种节为什么会是未时了:1654年的芒种节交节的时间是1:49分左右,1660年芒种节交节的时间是12:39分左右,两个时间之和就是14:28分左右,正是未时,此其一。1663年5月1日芒种节交节的时间是6:11分左右,1680年5月9日芒种节交节的时间是8:33分左右,两个时间之和是14:44分左右,也是未时,此其二。
    8月25日   《红楼梦》42回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一语提醒了凤姐儿,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着彩明来念。彩明翻了一回念道:"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凤姐儿笑道:"果然不错,园子里头可不是花神!只怕老太太也是遇见了。"一面命人请两分纸钱来,着两个人来,一个与贾母送祟,一个与大姐儿送祟。果见大姐儿安稳睡了。
    这个8月25日得遇花神的说法,是作者用来写曹宣的皇七子身份的最为重要的细节,也是曹宣原本是顺治的皇七子的一个最为过硬的证据。这是因为,金世宗的皇七子金卫绍王完颜永济的死日,就是1213年8月25日。《金史.卫绍王本纪》:“……(八月)癸巳,逼上出宫。以素车载至故邸,以武卫军二百人锢守之。……遂使宦者李思中害上于邸。”《大金国志》卷23:“(八月)二十五日癸巳,赫舍里执中弑帝。”这就是说,当作者用花神来喻指和影射曹宣在曹家的假生日的时候,用金卫绍王来指代和影射曹宣的皇七子身份的时候,这个细节就是两个构思的最为精确的体现和展示了。
    那为什么还说“只怕老太太也是遇见了”,同时也为贾母送祟呢?这是因为,贾母此时指代和影射的是顺治。顺治与8月25日有什么关系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体现用李治来指代和影射顺治的构思。李治的生日是628年6月13日。《唐会要》:“高宗天皇大聖大宏孝皇帝諱治,太宗第九子,母曰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貞觀二年六月十三日,生於東宮麗正殿。”把李治的生日6月13日,和曹宣在曹家的假生日2月12日合在一起计算一下,月日相加,就是8月25日了。
    8月25日之所以与顺治的遭遇有关,还因为并且最主要的是,顺治最终将自己的第一位皇后正式废掉降为静妃的日子,是1653年8月25日。《顺治实录》卷77:“己丑,喻礼部:朕惟自古帝王,必立后以资内助。然皆甚重遴选,使可母仪天下。今后乃睿王于朕幼聪时,因亲定婚,未经选择。自册立之始,即与朕志意不协,宫阃参商,已历三载。事上御下,淑善难期,不足仰承宗庙之重。谨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皇太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而顺治之所以坚持废掉这位皇后,表面上是这位皇后本身的毛病,实际上是因为她是多尔衮作的媒,并且她与多尔衮先有了男女关系的缘故。而多尔衮实际上是顺治的亲生父亲。这就是焦大醉骂中“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说法的寓意所在:这里的“爬灰”是指多尔衮与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即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媳妇有染在先(该人在正式嫁给顺治之前多尔衮就死了,所以严格意义上当时她还不是多尔衮的儿媳妇),这里的“养小叔子”是指顺治生母和多尔衮私通而有了顺治。所以甲戌本此处有批语:“忽借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靖藏本此处有批语:“焦大之醉,伏可卿死。作者秉刀斧之笔,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唯批书人知之。”戚序本回后有批语:“焦大之醉,伏可卿之病至死。周妇之谈,势利之害真凶。作者具菩萨心,为世人说法。”
    这些批语只能是顺治写的,因为顺治才是知道多尔衮是自己亲生父亲、自己的第一位皇后因何被废的唯一知情人。正是为了强调这些事情的高度私密性,才有了“唯批书人知之”的说法。顺治知道这些历史真相的惊心骇目之处,故有了“真可惊心骇目”的批语。由于这些事情便是顺治出家的最为重要的原因,故说“一字一泪,一字化一血珠”。因为这些内容都是自暴家丑,故说“作者秉刀斧之笔”。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靖藏本脂批的真实性和珍贵价值。由于可卿之病和死写的都是顺治出家五台山之事,而顺治出家五台山与顺治原本是多尔衮的亲生儿子有重大关系,故才有了“焦大之醉,伏可卿之病至死”的批语。诸如此类问题,只好别处再细谈了。
    综上所述,8月25日“得遇花神”,是作者通过完颜永济这位皇七子来写曹宣的皇七子身份的最为重要和过硬的证据。其中的“花神”,是喻指曹宣在曹家的假生日,也就是在喻指曹宣其人。其中的“8月25日”,则是通过完颜永济的死日来写曹宣的皇七子身份。对于精通中国古代历史的曹宣(新近发现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所收录的曹宣所作的《四言史征》一书,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来说,设计这个细节,是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对于不了解作品的真正谜底和作者“假用汉唐等年纪添缀”的谜语手法的普通读者来说,发现这一点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斯之谓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