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试论《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罗精华 参加讨论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深刻而有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社会生活,而作者是通过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史具体来描述的,其目的在于用事实告诉人们,封建制度的没落是必然的,并由此揭示封建制度必然消灭这样深刻的社会主题。
    

而曹雪芹在揭示这个主题时,是通过一个经典的爱情悲剧故事来展开的,这就是通过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从相识到相恋再到失败的过程,来实现他对当时社会认识,其意在于揭露封建社会对人性的禁锢、礼教的吃人和人情的冷漠,从而最终达到唤起年轻一代的觉醒。
    一、《红楼梦》爱情悲剧的建构经历
    首先,恋爱的自由与现实相冲突。
    宝、黛爱情的特点之一,是完完全全的自由恋爱,是接近现代社会的自由恋爱,贾宝玉与林黛玉,自开始见面到耳鬓厮磨,逐渐产生爱情,完全是自由选择的,而且这种选择并不是开始于初见面,而是渐进的、萌发式的,因此,这种爱情的发生,连贾母、王夫人等都不知道,更没有什么外力的促成。所以它与传统的封建婚姻方式,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一见倾心,后花园私订终身之类的模式,完全是相排斥的。
    尽管这种恋爱的形式是自由的,可客观上,宝黛之间总是处处小心,因为一则宝玉在贾政的逼迫下日日夜夜攻读四书五经。同时,宝玉的婚事不是由他自己能定的,自己所爱的不一定能成为他的妻子,他自己所不爱的有可能强加于他,而林黛玉则是既居在贾家里的一位亲戚,本来就寄人篱下,事事要留意,很难谈得上与宝黛私订终身,这种现实对于宝黛之间来说都是无可逃避的,这就促成他们形成爱情悲剧的基础。
    其次,恋爱的曲折漫长与婚姻最高形式相对抗。
    宝、黛的恋爱是有一个相当曲折而漫长的恋爱过程,也就是相互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读《红楼梦》,很难确指哪一天以前贾、林是两小无猜的孩提世界,哪一天、哪一情节开始,是进入恋爱状态了,不像《西厢记》,一见倾心,事情简单而明了,《红楼梦》就细腻自然多了。细心地读《红楼梦》,留心观察宝、黛的爱情过程,你会发现,这种爱情是自然地慢慢地从心头滋生的,也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爱情已经在他们各自的心头滋生了,正是这样,这种爱情的描写,就要作者有极深的生活洞察力,甚至是自身的经历。也正是由于这样,《红楼梦》里宝、黛爱情的漫长过程,有着丰富的爱情心理描写,这是《红楼梦》大大超越以往的小说而使它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居于先进的地位。
    这时,宝黛的爱情,互相都在试探阶段,虽然宝玉说出了“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这样的话,但实际上仍在相互探索、相互了解之中,所以黛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所以下文才有“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的一段描写。
    黛玉因听到宝玉在众人面前夸她不劝他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而引为知己,林黛玉感到贾宝玉说她的话,要她放心,“竞比自己肺腑中掏来的还觉恳切,”这样双方爱情的互感,已经达到十分相知、相爱的程度,特别是宝玉误对袭人说的那段话,真是掏尽肺腑之言,而宝、黛爱情,通过这一段特殊方式的对话,已经到了万劫不磨的地步了。但是双方各自的心里虽都各自明白,然在形式上仍只能存之心头而不可能直接表白,这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这段心理独白,又采取了更深入一步的方式,让宝玉在梦里竟直喊出来,他要的是“木石姻缘”而不是“金玉姻缘”,这进一步写出了宝黛爱情的魂牵梦萦境界,而且这话直接冲着宝钗说出来,更具有思想冲突性。
    “黛玉听了,便说道:‘这丫头今儿不疯了?怎么去了几日,忽然变了一个人。我明儿必回老太太退回去,我不敢要你了。’紫鹃笑道:‘我说的是好话,不过叫你心里留神,并没叫你去为非作歹,何苦回老太太,叫我吃了亏,又有何好处?’说着,竟自睡了。”
    以上这些文字,真实地描写了宝、黛恋爱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深刻地描摹了他们的爱情心理状态,这些描写,使《红楼梦》超前地呈现了近现代文学的风貌,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爱情心理描写的独特篇章,这样复杂而细腻真实的心理状态,是宝、黛恋爱所处的特殊环境和特定时代的反映。而宝、黛相互之间忠贞纯洁的爱情,遂为文学上的不朽典型。
    恋爱并不等于婚姻,宝黛之间的恋爱是漫长的,但为了实现婚姻,宝黛之间并没有山盟海誓,但从两人的交往中,可以看出明显而又自然,然而在订终身时,贾母亲自导演了用宝钗换黛玉的“调包计”,硬是将宝玉不爱的人来强作他的妻子,而这在封建社会里本来就是无可辩言的,只有默默接受的事实,因为父母之言不可抗拒。
    第三,在思想与人生道路一致下相爱,在正统与礼教相背下失败。
    他们俩的相爱,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一致和人生道路的一致。在贾宝玉的周围,并不是只有林黛玉一个少女,他还面对着薛宝钗和史湘云。尤其是薛宝钗,不仅长得“妩媚风流”,还有金锁与他相配。特别宝玉对宝钗,确曾动过艳羡之心,28回当宝钗褪下臂上的红麝串时,“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宝玉确曾有过一段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的,究竟最后是如何拿定主意的呢?32回有一段文字回答了这个问题: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这里回答得清清楚楚,宝玉之所以喜欢黛玉,是因为黛玉理解他,黛玉所持的人生道路与宝玉完全一样,黛玉从来不说“仕途经济”的话。林黛玉的《葬花吟》说:“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厌弃,与宝玉所说的“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是同一思路。所以,宝、黛爱情,是宝、黛思想的结合,人生道路的结合,文化涵养,生活情趣的结合等等。而其中,思想的结合、人生道路的结合、自由个性的结合,是他们生死爱情的灵魂。但是宝黛之间尽管在思想与人生道路上都有着共同的追求,但要达到这个追求的最高形式——婚姻,却是难以实现的,这就是贾家对正统模式认识上的根深蒂固,和对贾家媳妇贤淑传统有着无可推究的顽固分不开的。因此,对林黛玉的认可就很难了,尽管林姑娘也很聪明伶俐,但决不是贾家可以传宗接代的理想人物,因此,宝黛悲剧的形成就成为了必然。
    总之,宝黛之间的爱情发展经历,本来就是《红楼梦》悲剧形成的经历,这种经历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一种外在形式的缩影。
    二、《红楼梦》爱情悲剧的形成根源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实际上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其悲剧的根源概括地讲可以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婚姻的价值取向与封建婚姻观相背离,第二,个性解放与封建道德约束相冲突,第三,爱情美好的内涵与封建礼教相矛盾。而这一切都不外乎新兴的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年轻一代与封建制度完全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民主主义思想必然会被暂时占上风的封建势力所击败,其结果在爱情追求上就是悲剧的体现。
    1、价值取向与封建婚姻相背离
    封建婚姻的价值取向是封建制度的必然产物,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设置出来的,符合地主阶级要求的条条框框。他们所谓的“门当户对”、“金玉良缘”,早已是他们所推崇的婚姻信条,至于因此而推之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妇女思想就更加明显了。
    而《红楼梦》悲剧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对婚姻的价值取向又如何呢?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两情相悦”,男女平等。事实上,宝黛之间对婚姻的追求确实是这样做的。
    林黛玉自从母亲去世后,便来到贾府,投靠外祖母,在外祖母那里,她便与宝玉相遇了。当她初进贾府的第一天,宝玉从潜意识就爱上了她。因为刚进贾府的林黛玉娉娉袅袅,亭亭玉立,是一个完美的少女形象。其实这种爱是出于一种本能,从此便奠定了他俩爱情的基础。后来,贾宝玉与林黛在大观园内的生活,耳鬓厮磨,互相嬉戏,共读《西厢》,将他们对婚姻的追求引到了一条路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叙写的是张生与莺莺的自由恋爱故事,并用自由恋爱发展到幸福婚姻,是封建社会里一曲动人的颂歌,而宝黛同读此书,足以证明他俩在婚姻价值取向上的不谋而合。
    也正是因为他俩有意对爱情婚姻的相同观点,才有在宝玉受笞之后,宝玉的赠帕和林黛玉的提诗,尽管宝黛之间对婚姻都没有那种“山盟海誓”和“私订终身”之约,但从两人彼此之间的关爱与心心相印,就足以表明,他们已把他们关系的发展定为一个最终的结果——婚姻。
    然而封建婚姻观是容不了他们的,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根本上不符合贾府对媳妇的要求,首先在贾母和王夫人看来,林姑娘尽管长得俊俏,但是一个有病的身子;其次林如海已是凋败之家,与贾府相比,根本够不上谈婚论嫁的底子,实际上就是不符合门当户对的要求;第三,林姑娘性情开放,有点不“驯”的味道,与宝钗相比,宝钗才是娴淑,稳重,完全符合贾家的择偶标准。正因为这样,才有后来的在宝玉结婚时“偷梁换柱”的调包计。
    2、个性解放与封建道德约束相冲突
    宝、黛两人是《红楼梦》追求个性解放最典型的代表,宝玉在贾家是一个重要人物,依照其父贾政的要求是要将宝玉培养成一个完全适应于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在教育上将宝玉禁锢起来,完全按照孔教的要求来教育宝玉,“四书五经”是宝玉必修的课程,甚至不惜血本看管宝玉,其目的是要将宝玉引到适合于封建礼教的方向上来。然而,宝玉有他自己的个性,按照《红楼梦》所描述的宝玉是一块顽石,因无材补天,才误入红尘若许年,一看就知道,曹雪芹给贾宝玉安排的就是一个天生就是来追求自由,与今“唱反调”的人物,他与女孩子们一同结在大观园,就是将他的个性进行合理安排的手段,就《红楼梦》全书来看,贾宝玉是一个:
    

“无故寻愁爱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由此可知,贾宝玉既是一个愁、恨、傻、狂相交的人物,他千方百计地从贾政安排的“仕途之路”道路上争夺出来。
    《红楼梦》中林黛玉无疑是一位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由于她自小丧母,寄居外祖母家,寄人篱下,倍感凄凉。尽管刚进贾府时,贾家老小对她非常关爱,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林黛玉本来就是贾家的血脉。何况母亲早逝无人照料,但当她与宝玉有比较接近的关系时,就立即遭到了以贾母为主的贾家一帮人的反对,正因为如此,林黛玉在她的心里早就埋下了叛逆的种子。她想自由,但又难以实现;她有追求,但受压制。长期以来,所输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使她无法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因为她不像王熙凤那样可以掌管贾府的经济大权,可以对她周围的人发号施令,也不像贾探春那种可以直接参与贾家的事务,更不像薛宝钗那样,心心念念的去讨得贾府的欢心,所以最终成为贾家的媳妇。而林黛玉一心追求的是自身超越于这个樊篱之外的精神与物质,“愿侬此日生双翼,随风飘到天尽头”。这是林黛玉个性解放的大声呐喊。她与宝玉的关系不像宝钗那种整天劝二爷读书,而是西纱窗下,提诗作赋,哪怕是到最后,明知宝玉已与宝钗成婚,她也不放弃自己对感情的追求,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我菲薄,她只有无情地指向封建礼教。“焚稿”看起来,似乎是对感情追求的最后绝望,而实际是她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的最后冲刺,尽管这种冲刺是这样软弱无力,但毕竟以自己最后的死来凸现了她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正因为她与宝玉都想去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所以在爱情与婚姻的追求上就有着相同的观点,在行动上亦心照不宣。
    而封建制度发展到巅峰时期,已经将道德的框子定得死板并令人窒息,他们所推崇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以及所谓“明媒正娶”,早已成为约束青年男女婚恋的金科玉律。贾府对宝黛之间的恋爱是反对的。尽管他们对宝黛之间的感情交流开只眼闭只眼,目的在于出于溺爱宝玉,放纵他的行为,但贾政之流就不可能任其泛滥,他训斥宝玉不认真读书,整天与女孩子混在一起是纨绔行为,甚至于对宝玉直接用刑,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宝玉引进到他们设立的“仕途经济”之路上来,然后达到间接地阻止宝黛的感情发展。
    在贾府这一班人看来,谁有个性的直接追求,谁就犯了戒律,谁就应该受到处罚,晴雯之死,金钗儿投井都足以证明此点。
    一方面是对人的个性的无情禁锢,一方面对自由爱情大胆追求,当这两者之间的前一方还处在封建阴霾笼罩的社会背景下,前者的失败就成为了必然,如果是去追求自由的爱情,就会以悲剧的形式成为最后的结果。 
    三、《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爱情悲剧只过是作者借“假语村云”,其真实的意图,在于揭示一个家族的没落,一个制度的崩溃。而就故事本身的意义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去动摇封建道德婚姻的基础,并由此来唤醒青年一代的觉醒。
    1、从根本上触动了封建道德婚姻这座大厦的基石
    《红楼梦》爱情悲剧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它让一个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从爱慕到相恋、从相恋到追求,从追求到理想婚姻的向往,然而在因封建制度的干涉下而终究失败下来,一个在痛苦与疾病交加折磨中凄然死去,一个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斗争中愤然出家,一场悲剧达到了高潮。
    那么,这悲剧的意义不难看出,它通过两个青年人的“一死一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东西毁灭给人看。”宝黛之间的悲剧告诉人们封建制度迫害青年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是人性的根本所在。
    封建婚姻制度是青年幸福的刽子手。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然而,婚姻的美好、爱情的终归,为何硬要锁定在一个个有缘无分的地牢中,为什么自由相恋就坚决难以发展成婚姻,为什么婚姻这种形式竟然就是围护一个家族利益的灵丹妙药,为何一定要将有情的推到无情的一边,把无情的安排到有情的命运上来,这就是一个反思,封建这座大厦不动摇,青年人的幸福追求就永远没有出路!所以曹雪芹就通过这个悲剧故事来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的。
    2、唤醒青年去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
    自由幸福的爱情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然而在曹雪芹时代却无情地被那个时代的制度所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交往与追求之后,已达到彼此心照不宣的地地步了,他们男才女貌,有着共同的志向和对生活的追求,在谁看来他们的爱情发展成婚姻是天作之合,他们之间的相恋本来就是一个经典的符合人们美好愿望的故事,然而作者却安排他们之间的失败,让人们去唏嘘、去叹惜。然后让年青一代去反思,我们到底应该都屈从于礼教的迫害,还是应该去争取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宝黛的悲剧已经形成在他们自己身上,应不应该再走他们的道路,任制度与宗法来破坏自己的情感,让无情来毁灭自己的幸福。这就只有一个答案,我们应该大胆地争夺这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3、对近代个性解放运动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曹雪芹的最大贡献还在于编修一本完美的个性解放运动的教科书。《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而且所揭示的主题以及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已经为年轻一代指明了自己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应该不屈从于制度的迫害,寻找自己生活的全部。从《红楼梦》时代到近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五四”时代到当代文明的发展,人们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红楼梦》对不同时代的影响。
    总之,《红楼梦》这部悲剧小说所揭示的社会主题就是人们应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应该大胆地去与那些封建礼教进行抗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红楼梦》     1979年人民出版社
    2、鲁 迅     《中国小说史纲》     198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3、冯其庸    《论红楼梦的思想性》 2003年《红楼梦》学科 第二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