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以各种“方言”来确立作者的,就有多种说法。其实,这种方法很难找到真作者,也违背作者在[凡例]和脂批中的交代: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在三十九回:“又有两个跑上来,赶着平儿叫‘姑娘’”处,脂批又提醒道: [想这一个姑娘非下称上之姑娘也。按北俗以姑母曰姑姑,南俗曰娘娘,此姑娘定是姑姑娘娘之称。每见大家风俗,多有小童称少主妾曰姑姑娘娘者。按此书中,若干人说话语气及动用,前照饮食诸赖,皆东西南北互相兼用。此姑娘之称,亦南北相兼而用无疑矣。] 弘晈是亲历亲闻的第一作者(生长在北京),曹雪芹实为第二作者(生于南京),作者圈中还有李煦孙女(生于苏州),他们是合作关系,书中夹杂着吴语区方言和南京官话是很正常的事。书中还夹杂些北京话之外其他方言,当时的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海纳百川之地,《红楼梦》作者群接触的人相当广泛,有些方言也渐渐地融入他们的语言之中了,况且很多方言并不是孤立的。作者的宗旨就是:南北互用,不着迹于方向也。 另外,还有一个方言的来源渠道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作者们看了很多带有各种方言特色的杂书、小说、话本、传奇等等,并随意地使用了这些方言。因此,用各种“方言”来确定作者,就会使作者无处不在。加之对“方言”特性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还有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的,实不可取。 可见以方言地域性来确立作者的途径,是根本行不通的。相对于作品隐情的探索来说,相对于认清作者真假辩证的象征性艺术技巧来说,可谓是丢西瓜、捡芝麻。最根本的还是要破假识真地还原出作者的“亲历亲闻”,才能使所确立的作者,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