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品味录》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文彬 参加讨论

    百年红学,即将随着20世纪的过去而告终结。在这世纪之交的难忘时刻,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方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回顾意味着反思,意味着总结。它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前进,更好地去迎接美好的未来。正是本着此意,汪道伦教授选择了这个富有继往开来意义的时刻,将自己历年发表的红学论文整理成集,并题曰《红楼品味录》,呈献给读者大众,以此迎接光辉灿烂的21世纪的到来。就个人而言,我以为这是一种最好的回顾与总结。道伦教授,执教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生朴实无华,勤恳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如今他已是年过花甲,桃李芬芳,满眼春色,但却仍然兢兢业业地从事着明清小说的耦耕,取得了斐然成绩,给同道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时间上来说,道伦教授是在承受着巨大痛苦中度过那场举世罕见的“文化浩劫”之后才回归明清小说研究这块热土上来的。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红楼梦>注彼而写此的艺术手法管见》发表于《红楼梦学刊》创刊不久的1980年第4期上。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伦教授虽起步于此时,但他热爱《红楼梦》、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却是积之有年。丰富的积累,为他后来跨进红学的圣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发表之后,即引起人们的刮目相看。从此之后,道伦教授的研红著述屡屡见诸于《红楼梦学刊》和其它报刊。而90年代,道伦教授的研红经历成熟,成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个时期,发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学与<红楼梦>》、《<红楼梦>中的隐线脉络》、《哲理与艺术的交融——<红楼梦>哲理内蕴探微》、《<红楼梦>风格浅论》、《<红楼梦>的人物相生与心理描写》诸文,都显示了他对《红楼梦》文本研究方面的独具视角的体悟。在《<红楼梦>风格浅论》一文中,他说:“研究《红楼梦》必须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联系,因为《红楼梦》是在中国民族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就以《红楼梦》的风格来讲,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他围绕着鲁迅先生提出的“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个论题,援引了刘勰的“八体”风格论,指出“文学史上一些著名的风格论,均不足以用来论《红楼梦》”。他说,“‘新奇’可以用来说明《红楼梦》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独创性,但不能概括为风格。其他各体对于《红楼梦》来讲均有隔一层之感。至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含蓄’‘缜密’‘绮丽’‘自然’等,如用于《红楼梦》的局部或某一方面还是可以的,若用于概括《红楼梦》的整个风格,那就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在通过“对传统悲剧的突破”、“对传统温柔敦厚的突破”、“对传统性情的突破”、“风格中的两极统一”四个方面的解析之后,指出:“从全部《红楼梦》来看,‘盛席华筵’与‘情痴抱恨’,‘花柳繁华’与‘红袖啼痕’,‘富贵风流’与‘万艳同悲’始终是相依相存,相交相生的。《红楼梦》的这种风格特征,是基于‘末日’与‘明天’,‘绝望’与‘理想’,时代环境与作者的人品思想所决定的。”他的结论是:“《红楼梦》在毁灭没有价值的东西的同时,却创造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人性人情自然发展的美学风格。”毫无疑问,道伦教授对《红楼梦》美学风格的解读,是他这部论集中的精华。“精华欲掩料难应”。
     道伦教授是一位踏踏实实作学问的人。他不事张扬,谦逊有加。本书题为《红楼品味录》,即是他的人品风格的一种反映。所谓“品”者,既含有“尝试”之谦,又有“仔细体会”之意。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只能“品”,也只有仔细地、认真地反复地“品”,才能得到“其中味”。因此“品味”是作者勤勉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的写照,而一个“录”字则记下了他在红楼天地中走过的每一个脚印!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楼是梦元非梦,青史无情却有情”。
     是为序。
    1999年4月12日写于
    京华宣南红香书巢
    原载:《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
    
    原载:《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