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2日,是一个值得珍藏、感恩和回忆的日子,这天,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家2010改稿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东方路桥集团的蒙古风情园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名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爱好者汇聚在一起,聆听老师辅导,交流创作体会。 80后的感恩 “我是这样来理解饮水思源的,《民族文学》提供的慈善,我认为在这里慈善二字并非布施,因为慈源于一种博爱,善源于一种感恩,正是这种双向的互动,给了我们一种进步的力量来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80后的心声,更是所有改稿班作家的心语。 80后的几位小伙子,他们非常可爱,当他们羞涩地说着自己是第一次走出家门的时候,我读懂了《民族文学》举办这个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的意义,叶梅主编近两年来反复强调《民族文学》要办成精品杂志,让民族文学与作家共同成长;精品何来?精品不仅要从现在成熟的作者中得来,更要着力培养年轻的80后、90后。而从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创造力,一种责任感,一种潜能。 “我父亲刚刚去世,他给了我生命,但民族文学给了我文学的生命,所以我放下悲痛,背上简陋的行囊,毫不犹豫地前往呼和浩特开始了我的寻梦之旅。” 土家族作家田冯太提起父亲眼睛还有些湿润。 来自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文化体育局羌族80后作家王明军,当说到他参加改稿班的体会时,纯朴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我是第一次走出四川那高峻的大山,第一次来到美丽的内蒙古草原,第一次与那么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同吃同住同交流。而这一切,却是在我孤独的文学创作中快要坚持不下去时,第一次参加了如此规模盛大的全国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 我清楚记得在2010年的4 月10日收到《民族文学》2010年少数民族作家改稿班的通知时,我既高兴又惊喜。说实在的,参加这样的文学活动在之前我们县是没有先例的,再加上繁重的灾后重建工作,各个灾后建设都需要人员,但领导很支持。” 改稿班里还有如向迅、羌人六等青年作家。他们个个锐气、灵敏,同时也不乏思想的深度,尤其是诗歌观点,见解独到,一针见血。 “作为一个贫穷落后山区里出生的孩子,做梦都没有想到在北京城里还有一个关心我成长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的老师们。”这位荣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8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重庆市教委、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普通高校2007—2009年度科学学术创新标兵”的苗族小伙李金福,几天来始终沉浸在幸福和感恩之中:“接到参加会议的通知是个意外,我只不过是个刚刚开始写作的大学生,来到这里见到了那么多有成就的作家,过去我只在书籍、报纸和电视里见过他们,这也是个意外,听李敬泽等专家和老师编辑讲课收获之大又是个意外,这与我们在课堂里听课所收获和感受的不一样,可以说我每天都被意外包围着。我感谢民族文学给了我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获得了文学创作的真谛,我想今后要加倍努力创作,写出好的作品,回报民族文学,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阿不来提·努拉洪是维吾尔族80后的小伙子,激动地告诉我:“当我接到《民族文学》通知我参加改稿班的信件时,流泪了。我生在伊犁,但从来没有走出过家乡一步。没有坐过火车,但大家知道我要参加《民族文学》改稿班后,都为我高兴,他们自发性地为我凑足了路费,他们说我是他们的骄傲。” 努拉洪泪花闪闪地说,“当叶梅主编知道了我的情况后,鼓励我好好创作,多看书,多翻译作品,在翻译中提高翻译质量,并且为我解决了车票。” 扶持新人推出新作是《民族文学》的特色,从近期刊出的蒙古族80后青年作家专号和藏族青年作家专号上,可以看出《民族文学》在着力打造青年作家,因为青年不仅是国家的希望,更是文学的希望。 成长的道路 重庆文学等大奖的获得者土家族作家苦金,向我讲述了他对摇篮的感恩之情。那是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坐在办公室里,因为无聊,他翻看着一些杂志。一本、两本……当他就要放弃翻阅的时候,那本朴素的杂志《民族文学》闯入了视线。这是一本专门刊载少数民族作家的刊物,也是他生平第一次投稿,结果他的文学生涯就此开始了。他为此获了奖,是《民族文学》引领他走上了文学之路,走上了文学大舞台。他是伴随着民族文学成长而长大的,“我生于这摇篮,我还要走出这摇篮,走向世界,以报答民族文学的恩情。” “我是民族文学培养出来的。”这是《满族文学》杂志副主编于晓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于晓威近年来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骏马奖”,连续五届的辽宁文学奖,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奖。知恩图报,是这批作家为人为文的准则。 蒙古族作家韩静慧是“骏马奖”获得者,也是一位儿童文学畅销书作家。“我虽然写了一些畅销书,但我感觉好像还是站在文学的窗口朝门里张望。从写儿童作品向成人文学写作是从《民族文学》开始的。2007年,中国作协给我每期寄《民族文学》杂志, 渐渐地喜欢上了我们少数民族作家的刊物。2008年我在《民族文学》上连续发表了几个中篇小说,接连不断地发表了一些小说。转而关注现代社会白领家庭,特别是观照现代知识女性们在爱情、事业、生活中的跋涉与躁动,困惑与挣扎,在较深的层次上去探究她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危机与生命价值。《民族文学》是我进入成人文学的摇篮。” 藏族女作家白玛娜珍的几句话,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不仅是我的民族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我的民族;也不仅是民族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民族文学,我要选择我的民族,我的作品是心灵的流露。” 仡佬族作家肖勤是位女乡长,在《民族文学》上发表第一篇处女作后,去年又参加了《民族文学》祖国颂改稿班,谁也没有想到,她刚到改稿班时,对文学似乎还是懵懵懂懂,可经过中国作协民族文学、鲁院的培训后,她的创作有了突破,小说连续在各大刊物上露脸,《小说选刊》等刊物纷纷转载。在这次改稿班上,在叶梅主编等人的交流和指导下,她的近作一个中篇、一个短篇和一篇散文将作为《民族文学》“特别推荐”集中刊发于今年的第八期。 对文学一放就是十五年的人,为何又重操旧业?蒙古族汉子曹国军的话意味深长:“我年轻时就开始文学创作了,可是生活窘迫,一个人连固定工作都没有,没有住的地方,吃了上顿找下顿的,还搞什么文学?所以我一心挣钱养家糊口,经过十五年的打拼,终于一切都安定了,家也从内蒙古落户到了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文友见面会上遇到了叶梅主编,她说:“经商是你营造的物质家园,而文学是你要营造的精神家园,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精神文明有所需求。我希望你重新拿起笔,好好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去年到今年,我连续在《民族文学》和其它刊物上发表作品。作为一个商人,生意我早晚要交给别人,但文学创作之路永远属于我,我会永远走下去的。我绝不会仅仅做一个商人,还要做一个民族文学阵营中的创造者和追随者。 藏族作家达真近来创作势头正旺,他的长篇小说《康巴》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他说:“参加改稿班看见和听到民族文学这四个字,顿时心生亲切,无论自己走了多远,都不会忘记。” 藏族女作家何延华腼腆地说,我的感恩与体会都在这三副对联之中: 三十年栽树浇花育得桃繁李荣; 两万日雕金琢玉换成钟灵毓秀。 情注文坛满园桃李;爱洒沃土遍地蕙兰。 传经布道老凤沥血;知恩感恩雏燕有心。 热烈而难忘的座谈会 改稿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白天听专家和编辑谈创作,晚上进行小组座谈,可以自我介绍自己的创作情况,也可以谈谈白天听课的感受。 苗族小伙末未说:“到内蒙古是我一生的计划之一,原准备过几年再来,没想到《民族文学》却提前实现了我的梦想。从接到《民族文学》电话通知那刻起,心情就没有平静过。于我而言,参加这次改稿班有许多的第一: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文学活动,第一次聆听如此多的好老师讲课,第一次与这么多的兄弟民族亲密接触,第一次与这么多的编辑老师和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面对面交流……” 最值得记忆的是全体改稿班作家与《民族文学》的编辑一起召开的座谈会。由于改稿班的作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几个民族,有五十多位,这次又都是新面孔,所以有必要大家自我介绍一下自己,姓名、职业、所创作的体裁,包括取得的成就,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家了解你,认识你。座谈会从下午两点开始,既有序又热烈,都到了吃饭的时间,大家还久久不愿意散去,话筒抢来抢去,每个人都直抒胸臆,从文学的创作问题到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性的归属,从中国作家与外国作家写作风格的比较,到如何把握体裁,从作家应该是体验生活,还是作家应该从书本中、生活中观察……似乎有许多话要说,要探讨。令许多参加会议的作家惊讶的是,叶梅主编在每个人发言后都有一两句点评,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少数民族的作家她竟然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谁获过什么奖,谁的小说被《小说月报》转载了,谁的创作风格正在转变,谁的长篇小说开了研讨会…… 言传身教 这次《民族文学》改稿班是中国作协党组列入了2010年的大事之一,作协党组非常重视,为此会议期间李冰书记特意寄语大家,他说:“希望有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特别是年轻的少数民族作家获得创作丰收。” 这次改稿班收获很多,感动很多,但也有遗憾。何建明副主席带病参加了我们的开幕式表示祝贺,让我们备感激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李敬泽与改稿班的作家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他的讲座平实而知识量大,对小说技法、小说中人物内心的活动描写,以及当下小说的走向,都一一进行了讲述,赢得了改稿班作家的阵阵掌声。学员们说,“各位老师的讲课,犹如醍醐灌顶,打通了我的写作关窍,如李敬泽老师的‘小说要枝繁叶茂,也要有场面和生活的气息,只要坚持,就能够成功’,坚定了我的写作方向;各位编辑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看到了我写作中需要努力的地方,同时也感受到了消失多年的师生情谊,像李霄明副主编在讲课时所说,‘写作与开车甚至做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说开车,距离太近,容易追尾;距离过远,又会跟不上。写作也是一样,要掌握分寸,写作就是强调一个度字。作家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当然也暗下决心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 在中国作协党组的领导下,“全国少数民族作家2010改稿班”取得了成功,改稿班期间,不但收到了五十多位作家的近二百万字的作品,而且有的作家在听完专家们的讲课后,有了灵感和创作激情,经过与编辑们交流后,对稿件又进行了修改,他们都非常刻苦勤奋,有的通宵达旦,有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只吃了些方便面,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又新创作了作品,创作热情之高,创作质量之高,令人欣慰。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05日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9周年之际,反映全国优秀党员沈浩先进事迹的电影《第一书记》首映式暨图书《沈浩日记》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暨首发式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共同主办,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