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20世纪欧美小说动物形象新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宝荣 参加讨论

    动物形象:工具型向拟实型的擅变
     自小说兴起后.动物形象即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进入20世纪.欧美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多之势。描写动物或以动物为主要形象的小说.虽然从未形成过潮流或热点.但随着作家们投向动物的目光日益频繁.动物形象成了20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更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欧美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在形态上悄然起了变化.这表明小说家们对动物的观照有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西方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些动物形象是工具型的.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形象主要服务于修辞目的.作家塑造它们.考虑的主要是叙事技巧的问题.比如阿普列尤斯《金驴记》中主人公变形的驴塞万提斯《双犬对话录》中的两只狗。所谓叙事技巧.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技巧.如上述两部作品的故事演进都以动物的活动为线索.呈现为流浪汉小说的情节样态;二是叙述视角.《金驴记》的大部分故事、《双犬对话录》的全部故事.分别山驴和狗讲述。当然.在作品的客观呈现上.驴和狗不仅仅是情节编织者和故事讲述者。由于它们完全戏剧化了.它们的遭遇与身外故事纠缠扭结在一起.因而它们也具有形象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形象塑造始终服务少修辞目的.服从于讲述外部故事的需要。关于动物自身.小说家没有特别的思考;小说的内涵或寓意.必须越过动物形象去读解。总之.在这样的作品中.动物只是随手借来用用的工具.是并不怎么重要的外皮.恰如天竺僧伽斯那在《百喻经》中所说的那样是用过即弃的裹药的“树叶”。①
    这种工具型动物形象有两个显要特征:一是动物不在本体的意义上被审视.作家的思考并不聚焦于动物自身.作者主要也不是关注动物与人的真实关系;二是动物的形态特征为典型的兽形人格.形象虽仍以动物的外形外观出现.但物种的内在规定性被根本冲破;作家塑造它们时.不受事物客观形态的束缚.夸张、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无所拘限。
     然而,到了19世纪后期.则出现了若干有别于上述工具型动物的形象.比如列·托尔斯泰《霍尔斯特梅尔》中的同名马、英国女作者安娜·体厄尔的《黑美人》( 1877)中绅号“黑美人”的马。这两匹马的形象.在形态上虽仍程度不等地保有工具型动物的特征.但重要的是.它们己不仅仅在修辞意义上得到运用.马作为动物自身成为了作家审美观照的直接对象.动物的具体命运、动物与人的现实关系成为作者关注的中心。在这两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两位作家都把19世纪盛行的人道主义延伸到动物身上.对马一生的悲苦遭遇倾注了莫大的同情.对不能为自己辩护的动物进行了思考。这个时期.另有两部被认为是描写狗的经典之作的小说一也对动物自身进行了直接审视:美国女作家艾莉诺·阿特金森的《格需弗里亚斯·博比》(首版年份未详)和英国作家艾尔弗需德·奥列文的《鲍勃.胜利之子》 ( 1898) 。前者是纪实性的.讲述一只名为博比的狗在主人死后.14年如一日为其守墓的故事;后者描写了分别叫“灰毛鲍勃”和“红毛沃利”的两只狗舍命事主的故事。两部小说的主题都是竭力颂扬狗对人的忠诚。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