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边缘世界里的“文明人” ——多丽丝·莱辛印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瞿世镜 参加讨论
1989年,我在英国学术院当客座教授,为了摸清当代英国小说发展变化的线索,我先后拜访了十余位著名英国教授和作家。这些学者、文人,个个都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具有典型的英国绅士淑女风度。唯一的例外是多丽丝·莱辛,她衣着朴素、平易近人,看上去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奶奶。她14岁辍学,16岁当电话接线员,后来又当过保姆、打字员、秘书、记者,是一位来自草根阶层、自学成才的小说家。
     我第一次到她家拜访,就发觉这位慈眉善目、低声细语的老太太思路异常清晰。我向她请教当代英国小说发展概况。她拿出纸和笔,当场给我开列了一张当代英国小说家及其代表作清单,三言两语就把一位作家的特点交待清楚,而且把主要作家和作品囊括无遗,给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学术信息。我向她介绍了我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学术研究,并且问她是否可以把《金色笔记》看作一部宣扬女权主义的作品。她直截了当地回答我: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妇女解放,因为 全球政治大动荡已经把世界整合成一个新格局,如果全人类解放的正义事业能够获得最后胜利,那么妇女解放不过是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而已。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立意如此高远,胸怀如此宽广。她早已突破了女权主义的局限性。
     采访结束时,她从书架上取下二十余本她本人的作品,在每本书扉页上都签了名,赠送给我作为研究资料。我正在发愁这么多书如何打包,忽然听到她在我身旁轻轻地说:“这些书太沉了,你乘飞机回国可能会超重,不如你把地址留下,我给你寄去吧。”我拜访过的每一位英国学者、文人,都以他们的著作相赠。但是考虑到乘飞机可能超重而把书直接寄往中国的,只有多丽丝·莱辛一人。我与她初次交往,她就如此体贴入微,着实令我感动。
     当时中英两国之间高层次文化交流太少,中国驻英使馆文化参赞汪大钧先生建议我以学者身份推动一下民间文化外交。我向莱辛表达了邀请她访华的意向,她欣然表示同意。1990年回国之后,我就在中国作家协会和英国文化委员会之间穿针引线,建议中英作家组团互访。1991年,访华的英国作家名单就已确定,除了莱辛之外,还有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迈克尔·霍罗伊德及其夫人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由于种种原因,访华计划推迟到1993年春季才最后落实。
     英国作家在沪活动由我全程陪同,有两件事特别加深了我对莱辛的印象。我询问英国作家想参观哪些景点,不料莱辛不要看风景,她要瞻仰香山路孙中山先生故居。她认为,中国人民获得解放,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功不可没,因此要去缅怀先贤。我立即与中山纪念馆联系,满足了她的要求。我接待过许多外宾,主动提出要求瞻仰中山先生故居者,仅此一人而已。上海社科院英国文学研究中心举办了大型研讨会,为英国作家提供一个与上海文化学术界人士相互对话交流的平台。我亲自主持会议,并且担任现场翻译。莱辛严肃地指出,如今在西方出现了一代“文明的野蛮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利用科学技术去满足无止境的物质欲望,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阶级压迫、民族冲突、性别歧视、国家对立、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她恳切地期望中国的发展要另辟蹊径,切不可重蹈西方覆辙。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太太居然会发表如此振聋发聩的高论。从此以后,我格外关注发展路径和增长模式问题,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反复吁请执政党和各界人士关心社会和谐、民族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十多年来,每逢圣诞节我必定收到莱辛寄来的贺卡。2003年,我到剑桥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准备再次到伦敦去拜访莱辛。她来信告诉我,将要有两次会见。因为新近发现了几篇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轶文,已经结集出版,有关方面请莱辛写了序言。莱辛将要在英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作主题发言。她已做了安排,邀请我去参加,因此又多了一次会见的机会。她居然还记得我十多年前曾经告诉过她,我是研究伍尔夫的中国学者。我又一次感受到她是多么体贴入微。
     一位女记者打电话来采访,请我谈谈对于莱辛作为“女性”的印象。我立即加以纠正,我所得到的印象是母性而不是女性。莱辛的早期作品《野草在歌唱》,体现了她对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的深切同情;她的中期作品《金色笔记》,描述了女性争取自由独立的艰辛历程;她的后期作品《又来了,爱情》,呼吁大家要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因为他们也应该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始终对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寄予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她的”空间小说“决非寻常科幻作品,她借助于书中人物的视角,从遥远的星空俯视地球,以犀利的笔触深刻批判人类向着环境污染、灾荒饥饿、战争毁灭发展的非理性过程。她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解放、地球的命运。这位体贴入微的老太太,具有何等博大宽广的慈母胸怀!她的精神品格,与明星名模们张扬的性感魅力确有天渊之别。有人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莱辛出乎意料之外。我认为这是实至名归。人类的解放和地球的命运,是最高级别的人文关怀。只有莱辛这样的作家,堪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匹配!(瞿世镜: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伍尔夫研究专家)
    原载:《文学报》2007/10/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