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浅析《悲惨世界》的善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邹欣欣 参加讨论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是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在《悲惨世界》中,雨果为了弘扬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善”是可以作为解决一系列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暴政问题的灵药,他根据文学创作中的对照原则在书中创造了无数个体现了博爱、仁慈、宽恕众生等等善行的人物来对照邪恶,通过对这些人物性格鲜明的描写——至善至圣者如米里哀主教(Bishop Myriel)、先恶后善者如冉阿让(Jean Valjean)和善恶不辨者如沙威(Javert)等人,雨果构筑了一个人类只要秉持实行人道主义中种种道德上的善行义举,就能实现把一个存在着种种不平等专制的“悲惨世界”改造成一个进步和谐的“完美世界”。
     首先,米里哀主教,又称卞福汝主教,虽然只出现在故事的最早期,因为感化了主人公冉阿让,他所行的善却成为了整个《悲》故事中“善”体系的开瑞源头和契子。卞福汝主教虽然享有每年一万五千法郎的俸禄和优厚的各种津贴费,可是他把一千法郎留下作为生活费后,其余的钱财都用作援助穷人的义款去了;为了让医院可以救助和容纳更多的病人,他把分配到的气派主教府邸让出来充做了医院,而自己、妹妹与管家则搬到了毗邻的简陋的原医院去住;他愿意彻夜不眠地抚慰没有其他神父愿意去做最后告解的死囚犯;他不追名逐利,一生简衣陋食,却乐善好施;性情方面,他和颜悦色,不亢不卑。但这些都不是卞福汝主教最为人敬佩的地方。在强盗出没的偏远山区,他可以不顾安危地只身深入山区为居民服务,秉持的理由只是:“我在世上不是守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守护灵魂。” 另外,晚上他的居所也夜不闭户,以随时随地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寻求得到他的助佑。可以说,卞福汝主教是一个大智大勇、大仁大慈的完人形象。
    其次,冉阿让这个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雨果写他本是一位树枝修剪工,为了给饥饿的外甥找食物充饥,在偷了一块面包后被捕入狱,但是因为不断越狱,被关了19年后才得到释放。在狱中,他追思往事前提,虽然自省到偷窃的罪过,可是终归还是觉得是这个不公的社会和苛刑严典亏欠了他,并且决定出狱后向社会报复。出狱后,因为苦役犯的身份,他四处碰壁,可是他还是在惟一愿意接待他的卞福汝主教家里偷走了银餐具,在被警察抓获后,他被押回主教家里对质,这时卞福汝主教却以德报怨地为他开脱了偷窃罪名,还把家里最贵重的一对银烛台送与冉阿让,于是就出现了以下书中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达成一致性时最为澎湃的一段话:“冉阿让,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的一方,而属于善的一方了,我买下了您的灵魂;我把您的灵魂从邪恶的念头和沉沦的思想中赎出来,交给上帝了。”冉阿让最终成为集人世的善良和爱心于一身的天使式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他要普救众生,作者让他当了一市之长去照顾那些“无衣无食的男女”;为使一个与自己样子相似的无辜之人免于牢狱之苦,他毅然投案自首结果再陷监牢;为拯救珂赛特脱离苦海,他不顾加刑的惨痛教训冒险越狱;他以德报怨善待沙威警官,终于让这个冷血动物萌生起一丝宝贵的人性;他救了垂危的阿瑞斯,这个起义战士后来成了珂赛特的丈夫,冉阿让只字不提自己的恩德,反而主动告之自己的苦役犯的过去;为了让珂赛特他们幸福地生活,他主动离开自己惟一的亲人,在寂寞孤独中离开人世。临终时,他以无限感恩之情望着那对烛台说:“不知那个把这一对烛台给我的人,在天上是否满意我的一切,不过我已经尽了我所能做的了。”雨果让心爱的主人公魂归天国,他怀着虔诚的心为冉阿让精心设计了这句话,终于为理想的人性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冉阿让从人到恶魔,从恶魔到天使的转变过程,表达了雨果对善良人性的深切期盼和对社会进步的热切关怀。
    最后,沙威,一个在书中始终对冉阿让锲而不舍追捕的警察,一个信念中把法律看成信仰的人,一个善恶观念中没有灰色地带的人。当了警察后,因为尽忠职守,精明能干,最后升迁成探长。但是因为父亲身份的关系,却有着对苦役犯特别鄙视的心理,而冉阿让这个苦役犯却曾在他手下屡次逃脱,就大大羞辱了他的自尊心了,所以故事中他才对冉阿让穷追不舍。雨果作品对每一个人物都设定了一个与人物性格相呼应的出身背景,沙威的出身设定尤其出色,正好完美诠释了这个人独特又复杂的精神面貌,因为纵观全书,这个人虽然令人讨厌,但并非坏人,可说他是好人,又并不尽然,呈现在这个人身上的一部分是人类崇高的品格,可是从其身上挥发出来的却是令人心寒齿冷的思想。雨果在书中用以下一段话大致概括了沙威令人错愕和迷惑的人格:“沙威凶猛 ,但决不卑鄙。 正直、坦率、诚实、自信、忠于职守,这些品质一旦误入歧途,就会变得丑恶,但即使丑恶,也不失其伟大;这些品质的庄严性是人类良知所特有的,因而能在丑恶中延续。”沙威是误入思想的误区而不自知,抑或他是知道却已身不由己。警探沙威的放人与自杀,也许是最能体现“爱能消恨”的仁爱万能事例了。作为法权的盲目信徒和忠实执行者,沙威顽固地追捕冉阿让;但是事实告诉他,法律冤判了冉阿让,这个他向来视为下贱的囚犯原来是一个圣人,就连自己的苟活竟也出于这个敌手的宽容。以德报怨的善良与无私无畏的爱心使人性僵化的沙威翻然猛省,他被迫承认指向天国的人性之爱背离了现世法律;良心的苏醒促使他放人,而动摇了的信仰又无法叫他释怀,他只好选择自杀。雨果在描述沙威残酷的正直时,一再将其比作“岩石”或“花岗石”,但在仁爱面前,它们还是熔化了。雨果并没有不切实际地期望彻底消除黑暗,他在小说中说:“减少黑暗中的人数,增加光明中的人数,这就是目的。”因此,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含有理性的成分。
     可见,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创作的《悲惨世界》,确实洋溢着种种泛滥的善,它们其中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容否认的是,这些“善”或多或少都拖着雨果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子,其重点是沉沦人间里,善恶在轮回。
    原载:《文艺报》2008-8-1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