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俄罗斯文学评奖:在市场化与审美化之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树福 参加讨论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影响俄罗斯文学嬗变的因素,除了文学网站的开通、文学俱乐部与沙龙的举办,还有不可忽视的大量文学奖项的设立。据专家介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大小小的文学奖项有170项之多,更有300余项之说。在当下俄罗斯文学生态的发展进程中,文学评奖制度将文学与生产、文学与传播、文学与商业、文学与消费、文学与评论等多种环节紧密地联结起来,成为文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在广义文学生态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学在当代俄罗斯日益边缘化、多元化、市场化,文学评奖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在市场化与审美化之间游离不定。文学评奖的自由化、民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特征,一方面解构了苏联文学专制权威,形成自由民主风气,促进文学独立自主发展,进而促成文学范式的转换;另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奖项数量的泛滥,文学书写的僵化,美好感情的枯竭,文学导向的失范,伦理道德的失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评奖机制如何建立健全
    评奖机制是奖项得以顺利运作、协调发展的保证,更是评选结果获得公众认可的保障之一。文学评奖自1991年设立运行至今,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也需要在某些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
    每一个文学奖项受瞩目受信任的大部分理由在于其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倘若一个颁发了数十年的文学奖项,每次评奖连公布获奖者日期都无法确定,没有明晰的时间表,缺少既定的评审程序等基本规则,那么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必然受到质疑。因此,从参选之初就增强评价的透明度,制定合理的操作程序,通过媒体网络扩大宣传面,科学客观评审文学作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是极为必要的。毕竟,优秀而适当的文学评价对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有巨大推动力,它们应该注重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提高。
    如何拓宽作品送审参评渠道,也是评奖组织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般说来,当下文学评奖的机制主要参照国际奖项和苏联奖项来制定,其评审组织架构基本由顾问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组成,具体事务由秘书处统筹负责。按照评奖规则,每年由评委会选出若干提名人和少数评委。每位提名人可以根据评奖要求推荐若干作品,推荐材料和被荐作品集中送达评委会,由评委会公布入围名单,并最终投票产生惟一胜出者,而结果一般在新闻发布会或晚宴酒会上公布。平均说来,文学奖项的入围者一般在3到10位之间,此举一是为了提高并保证入围作品的文学水准,一是为了规范评奖机制,扩大入围者的职业范围。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不少佳作未能及时入围以俄语布克奖为代表的文学奖项。
    文学生产和文学竞赛是不能相互取代的。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使用价值(即审美价值),而现在很大程度上却用交换价值(即货币数额)来体现,自然会出现诸多意外问题。提高奖项自身的“含金量”,并非可以盲目追求高额奖金甚至以此做商业广告,忽视创立文学奖项的初衷,影响公正性。
    作家团体如何面对现实
    在当下俄罗斯文坛,“……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商业调子、法律概念、必须推广作品的市场准则、与伙伴分享奖金、尝试着猜出可能的争论并对争论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是俄罗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经常遇到的一切”。对于作家群体而言,诸如如何直面现实人生,正确对待文学艺术,时代感与艺术性如何共存等问题是需要他们共同面对的。
    作品的时代感与艺术性如何共存,是作家在写作中必须考虑的事情之一,也是文学奖项在评审过程中确立的立场。当下俄罗斯重要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在艺术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总体水准尚需进一步提高。作品评审过程中必须面对如何解决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矛盾。“公开、公平、公正”可以说是所有文学奖所持有的立场,但需要澄清的是艺术性强与受读者欢迎何者是文学奖项所关注的立场。毕竟,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其艺术性/文学性究竟如何,尚需作深入考察;而一般说来,艺术性强或过于先锋的作品往往遭遇接受面小的限制与乏人问津的尴尬。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小说创作存在着“泛化”现象。根据作品的审美对象、精神取向和题材内容,可以把“泛化”现象的特征归为四点:反思文字的消疲、都市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学的崛起和通俗文学的繁荣。导致“泛化”的原因是国际间文学、文化的交流,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小说的泛化现象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21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如何直面现实瞩目人生,以艺术形式反映人之生存状态,关注人之精神建构和审美提升,显然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代作家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是将所知道和所理解的东西、人生经验以及曾经的痛苦和沉重,用语言艺术地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文艺评论家斯捷潘尼亚恩认为,可以像以前那样谈论“我们文学的教导特性” 。尽管当下文学处于边缘化态,但“在俄罗斯,文学仍然是文化的中心”。
    读者群体如何提高修养
    作为文学消费主体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文学作品正是在读者的阅读中产生价值。“一些大众文学出版社的文学奖在世界上出现并有活跃的表现导致产生新的文学现实,这一现实按市场规律生存,改变着读者的评价标准,在作品的销售量与艺术价值之间树立了平等的标志”。如何培养有辨识力与高素质的读者群体,怎样改善民间批评呼声的缺席等问题,是文学生态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文学读者群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文艺学家瓦·哈利泽夫的论述来说,就是“大众读者同精神和美学传统的疏离”,“精神空虚的大众充满生活欲望和消费情绪”。有资料显示,2003年偶尔读书、报、杂志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40%、43%、47%,从不读书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34%、14%、32%;而2005年偶尔读书、报、杂志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40%、44%、47%,从不读书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37%、18%、39%。与此同时,“分属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们,在阅读范围上,而主要是在对阅读的东西的感知接受上,有较大的差异”。在素以书报大国闻名的俄罗斯,这种数据的增长让人惊心触目。当下俄罗斯读者群体的分流、大众文学与快餐文化的日益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之所以发展迅速,体裁完备,很大程度上与文艺批评的兴盛密不可分。其中,民间文艺批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当下俄罗斯,随着文学的日益边缘化与个人化,俄罗斯文学批评界生态发展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学院化之趋势。各个作家协会中60%都是批评家,但真正有才华的充其量也只有20个。今天为后苏联批评界定调的是4个有才华的“40岁一代批评家”:帕维尔·巴辛斯基、安德烈·涅姆泽尔、维亚切斯拉夫·库尼岑、德米特里·巴维利斯基,他们身旁还有更年轻的人在充实着队伍。与此相应,民间文艺批评则日益萎缩,鲜有举足轻重者:评论文章趋向专业化,别林斯基一类的文学评论已经消失,将消失很长时间,也许会永远消失。
    作为一种导向工具,后现代主义“……在形成和解构文化时、在提高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与知识生活之秩序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生活秩序,长期维持着一些对大众狂欢、野性、野蛮和不驯服发生迷恋的潜流与亚文化,而这又是在社会与个体两个层次上,为秩序建立所驱动的文明进程力图排斥或包容的东西。”因此,在当下俄罗斯文学变局的形成中,文学评奖之于文学生态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文学评奖制度,在本体论层面上与文学创造、文学评论等一同构成当下俄罗斯文学的生态图景,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方法论层面上兼具建构和消解两种不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俄罗斯文学生态的形成与发展。
    简言之,文学评奖从消解苏联意识形态化、一元化的文学形态开始,逐步参与到建构当下俄罗斯文学共同体中,在市场化、商业化、政治化过程中又部分消解了文学的本体性特质。以俄语布克奖为代表的文学评奖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生态的多元化、边缘化、市场化的趋势,也凸现出文学自由化、本土化、个人化的特质。作为带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的文学现象之一,当下俄罗斯文学评奖在后现代和后殖民主义语境中产生,充分利用媒体以推动和扩大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体现出一定的普遍原则和共同特点,对中国文学评奖的发展和完善亦不无借鉴意义。
    原载:《文艺报》2008-8-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